上海幼童睡眠时间逐年减少 怎样为孩子多争取时间?

日前,上海首份《学龄前儿童运动发展与睡眠健康万人问卷报告》出炉。报告显示,在运动方面,上海3~6岁幼童已经基本可以与加拿大、荷兰等国幼童持平,但在睡眠方面,上海3~6岁幼童明显低于全国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

本次报告由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一妇婴”)与松江区妇幼保健院共同完成,本次问卷调查关注3~6岁学龄前儿童的运动与睡眠健康状况,调查样本涵盖了上海浦东、静安、松江、闵行4个区内的174所幼儿园(包括必须睡午觉的公办幼儿园和可自选是否午睡的民办幼儿园)的9833名儿童。报告通过最新数据科学分析了上海学龄前儿童活动技能、活动量、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以及睡眠状况等。

“看上去只是一份课题调研报告,但实际上我们已经为这份报告准备了十余年。”调查课题主要负责人、一妇婴妇幼保健部主任花静介绍,3~6岁是孩子身心健康、智能发育的关键期,营养、运动和睡眠是这一时期成长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营养都不错,很多家长也知道了运动的重要性,但对孩子的睡眠问题,重视不够。”

家长对运动能力越来越关注

花静说,自己在发育行为儿科门诊期间,遇到过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学习小学三年级课程的情况,“孩子缺少户外运动,经常久坐做题,对身心健康不利。”

从数据调查反映的结果也可以印证“家长对运动能力越来越关注”这一观点。调查结果显示,9833名儿童中,超重儿童1472例,超重发生率14.97%;肥胖儿童912例,肥胖发生率9.27%。

比较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当时上海市3~6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5.98%和11.15%。这两个数值均有所下降。

即便与以色列、加拿大、荷兰的同龄儿童相比,上海儿童的运动能力也并不差。

课题组把上海儿童与以色列儿童、加拿大儿童、荷兰儿童的类似运动数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上海儿童大运动(即运动控制)能力较以色列儿童更好,但一般协调运动、精细运动、书写能力较差;上海儿童运动能力总体与加拿大儿童相比无明显差异,但男童得分较加拿大男童低些,女童得分较加拿大女童高些;上海儿童与荷兰儿童运动能力相比无明显差别。

综合世界各国对学龄前儿童运动量的建议数据,课题组建议上海学龄前儿童应当进行每天60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

上海3~6岁儿童睡眠时间明显偏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点左右睡觉,第二天一早7点就要起床,对孩子来说,通常的睡眠时间大约只有9个小时。

而在上海,一妇婴的调查报告显示,上海3~6岁儿童的睡眠时间明显偏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报告称,上海儿童的平均上床时间在21:21,平均起床时间为7:06,平均需要花费0.33个小时入睡,平均的睡眠时长在9.06个小时。

而另一边,一妇婴课题组结合国外指南和本国调查结果,推荐学龄前儿童每天应有10~13个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包括白天的午休或小睡时间)。这意味着,上海3~6岁的学龄前儿童起码还需要多睡1个小时。

这1个小时从哪里来?花静说,这恐怕将是一个系统浩大的工程,“医生只能从孩子健康成长方面给出建议,但要实现这个目标,要家长、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