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影斧聲:趙匡胤的皇位為何傳弟不傳子

自古以來帝國政治的實質其實就是權鬥,而權斗的核心則是國家最高統治權的歸屬。中國封建時期,統治權歸於皇帝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皇帝是人,也有生老病死,一旦死亡,選擇繼任者就會非常棘手,雖然也有嫡長子繼承製度,但那是騙老百姓的把戲,真正擁有政治實權的人物根本不會將這種約束放在眼裡。

燭影斧聲:趙匡胤的皇位為何傳弟不傳子

所以,中國的帝位轉移,歷史上不外乎兩種,一是順利繼承,另一種便是通過殘酷的內部奪權再接任。後周皇帝柴榮去世,繼任者是個只有七歲的梁王柴宗訓,史稱周恭帝。史書中稱“主少國疑”,所以當時後周朝野議論紛紛,社會很不穩定,最後趙匡胤被屬下“黃袍加身”,登基做了皇帝,取代了小皇帝,正式建立起了大宋王朝。

其實皇帝歲數小,在中國歷史很多,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譬如康熙登基時也是八歲,卻做了六十年的皇帝,國家治理的穩如泰山。後周的周恭帝之所以讓後周國民疑慮,下屬蠢蠢欲動,其實主要原因是宮廷內部沒有實權人物為其撐腰,假如有類似宋英宗皇后高滔滔這樣的女強人,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戲碼恐怕很難表演下去。

燭影斧聲:趙匡胤的皇位為何傳弟不傳子

不管怎麼說,趙匡胤登基當了皇帝,從後周的孤兒寡母的手中奪取了政權,總是或多或少有些理虧,所以,上臺後,對於柴榮的遺屬並沒有痛下殺手。宋朝建隆六年,即公元九六二年,遷周恭帝柴宗訓居房州,就是現在的湖北房縣,開寶六年,也就是公元九七三年,柴宗訓病死在房州。雖然有各種對於趙匡胤毒殺柴氏子弟的說法,但是,至少歷史的記載沒有提供更多有力支撐。

不過歷史很弔詭,宋太祖想盡辦法的奪後周的政權,絕想不到他病亡之時自己也遭遇到被奪權,這次不是外姓人,而是自己的親弟弟。

燭影斧聲:趙匡胤的皇位為何傳弟不傳子

開寶九年,即公元九七六年十月,宋太祖趙匡胤病重,宋皇后便派親信宦官王繼恩召次子趙德芳進宮,商量安排後事。宋太祖趙匡胤的二弟趙光義手中掌控著龐大的政治資源,早就開始窺視帝位,他收買王繼恩為自己的心腹,當他知曉宋太祖病重之後,立即與自己的親信程德玄在晉王府通宵等待消息。

宦官王繼恩接受皇后的命令,卻並沒有去召宋太祖的次子趙德芳,而是直接跑去晉王府通知了趙光義。趙光義聽到王繼恩帶來的消息後,當下作出判斷,認為這是奪權的難得機會,不可錯過,隨即進宮。

燭影斧聲:趙匡胤的皇位為何傳弟不傳子

趙光義進入皇宮後,不等通報,徑直來到宋太祖的寢殿。王繼恩給趙光義通報完宋太祖病危的重大信息回宮後,宋皇后立即問他,趙德芳是否入宮,王繼恩如實相告,趙德芳沒來,倒是“晉王至矣”!宋皇后一聽趙光義進入皇宮,大吃一驚,立刻知道事情已經有了大變化,而且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了。宋皇后只得退而求其次,保命要緊,馬上向趙光義祈求,“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

“官家”一詞,在宋代其實是皇帝尊稱的一種,宋皇后的話已經明白無疑的將趙光義當成未來的皇帝了。趙光義看到大事已經成功,爽快的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而趙光義進入宋太祖的寢殿,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些謎團一直沒有解開,倒是史書的記載頗讓人浮想聯翩,“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以及“柱斧戳地”之聲,宋太祖隨後便去世,而“斧聲燭影”,則變成了千古之謎。

當然,野史記載還有很多說法,譬如說宋太祖聽聞一個術士的話,知道自己氣數已盡,命不久矣,便急召趙光義到宮裡酌酒對飲安排後事,當時宦官和侍衛都不讓在場,只能從遠處望,就看到燭影之下,趙光義有時候離開座位,作推辭的模樣,後來又看到宋太祖拿柱斧砍地上的雪,大聲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最後,宋太祖寬衣就寢,趙光義當晚也留在皇宮之內。就在這天的凌晨,趙匡胤便死去了。甚至還有說法,因為趙光義調戲宋太祖的妃子花蕊夫人費氏,被宋太祖發覺,便拿玉斧砍趙光義,所以,宋太祖一氣之下,就死去了。等等這些說法,基本上屬於以訛傳訛的街談巷議,真實性極低。

登上皇帝寶座的宋太宗趙光義,在後周時代便戎馬生涯,竭力輔佐兄長趙匡胤。他參與組織“陳橋兵變”,北宋建立之後,便擔任殿前都虞候,成為禁軍重要將領,後來又擔任京畿重地的一把手,開封府尹,權力在宰相之上。甚至在太祖外出時還被任命為東京留守,坐鎮京城,看守朝政。所以,宋太祖趙匡胤死去後,他接任帝位,並不突兀。只是兄終弟及這種繼承製度,在秦代以後,出現極少,趙光義的登基,這在當時不管體制上還是社會輿論上都顯得缺乏合理性。所以,趙普專門搞了一個“金匱之盟”的說法,來幫助趙光義在繼承帝位的事件上進行“解套”。

趙普在宋太祖死之前,已經因為貪贓枉法被罷免宰相職務,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後,趙普適時的提出“金匱之盟”事件,據他說,在宋太祖建隆二年,皇太后杜氏臨死之前,曾經召集趙普入宮立遺囑。當時杜氏故意問宋太祖,大宋天下如何得來,宋太祖安慰母親說,這都是祖宗和太后的功勞。杜氏立即反駁說,不是這樣,大宋之所以能夠得天下,皆因柴氏讓幼主讓位的緣故。如果後周有年長君主,大宋如何能夠建立。所以,要求宋太祖在“百年之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如果死去,則傳位給弟弟趙光美,趙光美死去才能傳給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因為只有年長的君主才是國家社稷的“福氣”。宋太祖眼見母親即將離世,只得無奈聽從母親“隔代指定”的遺囑,杜氏不放心,還讓趙普當場在塌前記下這些話,並作為誓書,藏在金匱之內,並且將其託付給可靠的宮人掌管,這便是“金匱之盟”。

燭影斧聲:趙匡胤的皇位為何傳弟不傳子

“金匱之盟”既然已經出現,任何有異議的人都無話可講,反正宋太宗按照趙普提供的情況找到金匱,打開一看,果然有這個誓書,至於真假,自然沒人敢去質問。況且趙普作為兩朝元老、開國元勳,站出來有根有據的講述這件事情,稍有政治頭腦的人,立即就會明白其中包含的重要政治信號。宋太宗趙光義大為高興,當即讓趙普出來“主持工作”。不過,趙光義登基後,並沒有按照母親杜氏的要求,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趙光美,反而藉故治了趙光美的罪。

《宋史》中記載:太平興國四年,“從徵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太宗)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可見宋太宗趙光義執政的初期,內部政局並不穩定,暗中圍繞繼承權的鬥爭還在繼續。而趙光義對於自己的侄兒被擁戴為皇帝的可能性是極為敏感的。就在同年的八月,趙德昭勸宋太宗應該對攻滅北漢的將領賞賜,趙光義終於將心中暗藏的憤怒宣洩出來,趙光義大怒,呵斥趙德昭:“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

趙德昭一看皇帝叔叔發怒,深知災禍降臨,也許是為了避免趙光義株連其家族,回家後,便取“割果刀”自刎而死。

太平興國六年,趙德芳病死,兩個威脅趙光義皇帝位的最重要的侄兒的接連去世,預示著趙光義的帝位已經非常穩固了,而政治上再也沒有任何對手可以威脅他的皇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