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跡九十三日-只看過怒江72道拐就out了,史迪威公路更有名

第九十三天,從晴隆縣出發,經過普安縣,最終到達六盤水盤州市。

里程73KM,總里程7823KM。

騎跡九十三日-只看過怒江72道拐就out了,史迪威公路更有名

騎跡九十三日-只看過怒江72道拐就out了,史迪威公路更有名

相必去過西藏,走過G318的朋友,都聽說過怒江72拐,在今天的行程中,有個二十四道拐,同樣有名,有不一樣的感覺。

騎跡九十三日-只看過怒江72道拐就out了,史迪威公路更有名

二十四道拐是一個地名,也是一段二十四道彎的公路,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城南郊1公里處。它是抗戰公路,也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標識。古稱“鴉關”,雄、奇、險、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從山腳至山頂的直線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60米;在傾角約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順山勢而建,蜿蜒盤旋至關口,全程約4公里。

二十四道彎之雄險,皆因其依山築造,工程艱險,山勢陡峭,彎道頻急。由關口向遠處眺望,山巒疊起,橫直連綿,薄霧裳繞,雲海茫茫,氣勢磅礴,向關下俯視,二十四道彎彷彿遊蛇下山,欲飲山腳之清泉,從關下往上仰視,其彎道猶如白龍盤山,真可謂“萬山飛翠上吟肩,路曲行人似蟻旋”,給人既有驚心動魄之感,又有心曠神怡之處。從關上經過,可見腳下浮雲連綿,煙氣莽莽,加入天宇。穿過雲海,行至懸巖下,即可見二十四拐左側的懸巖飛瀑。盛夏時節,可見兩漲清泉從懸巖之上,飛流直下,確是“懸巖掛白虹,細雨日飛空”。

騎跡九十三日-只看過怒江72道拐就out了,史迪威公路更有名

明清時期,這個地方是古驛道,關口建設有湧泉寺,專供遊客休憩喝茶。

騎跡九十三日-只看過怒江72道拐就out了,史迪威公路更有名

二戰時期,美國的援華物資經過滇緬公路到達昆明以後必須要經“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線才能送到前線和重慶。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緬印戰區交通大動脈,承擔著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任務。日寇曾多次派飛機對二十四道拐公路進行轟炸,欲截斷黔滇咽喉。

騎跡九十三日-只看過怒江72道拐就out了,史迪威公路更有名

1945年,第一批由美軍駕駛的車隊通過中印公路到達重慶,蔣介石在重慶發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義》的講話,將滇黔公路重新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隨史迪威公路載入史冊。

1954年,貴州省公路局在二十四拐附近的坡面上把縱坡放緩,設計新修了一條6公里的.回頭彎瀝青路,在山腳與二十四拐的下山路口相銜接,作為國道320線的主要通車道。

騎跡九十三日-只看過怒江72道拐就out了,史迪威公路更有名

中午簡單的解決午餐。

騎跡九十三日-只看過怒江72道拐就out了,史迪威公路更有名

騎跡九十三日-只看過怒江72道拐就out了,史迪威公路更有名

經過的縣城,還需要往前走。

騎跡九十三日-只看過怒江72道拐就out了,史迪威公路更有名

感謝中鐵二十二局的兄弟給提供一間房間睡覺。

今天在這個地方住宿,條件很不錯,至少可以遮風擋雨,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