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教你“难得糊涂”!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 ),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教你“难得糊涂”!

郑板桥 难得糊涂 拓片“难得糊涂”有来历

说起“难得糊涂”,有着一段神奇的来历,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因砚台过大,尚有余地,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教你“难得糊涂”!

郑板桥 行书五言诗

郑板桥教你“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有魅力

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懵处世,似是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装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良莠不分,既由“聪明转入糊涂”了。

郑板桥教你“难得糊涂”!

郑板桥救灾情形

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而钦差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向他求字画。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钦差姚耀宗怒而撕画,郑板桥见百姓惨像,心力不支,非常忧郁。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嘛!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

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激励自己,并开官仓赈灾。郑板桥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格,要他违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行为,显然是一种痛苦与折磨。聪明人基于良知道德有所为,而要他装作糊涂而无所为,的确很难。郑板桥这段感慨“难得糊涂”的题书,其中有段非常感性的心路历程,也是知识分子从政,在专制制度腐败政权中无法展现宏志的一种抗议之声。

郑板桥教你“难得糊涂”!

郑板桥 竹石图

郑板桥从不糊涂,他之所以兴叹“难得糊涂”,自有其苦衷在。郑板桥是个极为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刚直不阿,而对谗言无能为力时,才会有“难得糊涂”的感叹,‘难得糊涂’的难在那里呢?难在他毕竟清醒自明,心如明镜,无法对恶势力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难在他“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百姓的疾苦不能无动于衷。

▎一枝一叶总关情,出自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郑板桥教你“难得糊涂”!

郑板桥 兰石图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字。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而此处将“难得糊涂”比喻为就是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平衡。因为“吃亏是福”既是“难得糊涂”最恰切的诠释。

郑板桥教你“难得糊涂”!

郑板桥 吃亏是福 拓片

“难得糊涂”有积极也有消极

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郑板桥在当时黑暗的官场上很吃不开,常常受到恶势力的嘲讽、刁难。他一面以嬉笑怒骂来抗争,一方面郑板桥看清自己,作为一个书生文人,面对黑暗世俗,只手之力,无力回天没有办法澄清乾坤,于是产生了脱世思想。这时他的情绪,是压抑、苦闷、孤独、自嘲、彷徨、悲观、痛苦交织在一起。郑板桥的这种心理和处世哲学,既有积极的一面,即表现了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骨气;也有消极的一面,即看破红尘的悲观脱世思想。“难得糊涂”中表现出来的,多一些的是消极的脱世思想。

郑板桥教你“难得糊涂”!

郑板桥 墨竹图

“难得糊涂”带给我们的启发正是当下我们所需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