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第一批的哥回憶,30多年前跑出租車得算人生贏家

長沙首批的哥回憶,跑長途最多的一個月掙了180塊;乘客坐車要提前預約。

长沙第一批的哥回忆,30多年前跑出租车得算人生赢家

1978年,長沙市第一家出租車公司“長沙市客車出租公司”成立,當時辦公環境簡陋。

长沙第一批的哥回忆,30多年前跑出租车得算人生赢家

2001年,長沙市出租汽車公司建了寬敞明亮的第三代辦公樓,前坪停放了很多藍色的出租車。

“師傅,踩一腳。”這句長沙人生活中的口頭禪之一,已經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活躍了幾十年。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長沙街頭出現第一批出租車,僅有20臺。2018年,寬闊的馬路上川流不息,地鐵、城鐵、磁浮、公交、出租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覆蓋著長沙的每一個角落。

時光穿越四十年,變化的是城市模樣,不變的是人們對出行越來越便捷的渴望。那些泛黃的照片和難忘的記憶,會告訴我們城市曾經的速度和風光。

回憶起三十多年前剛開始在長沙開出租車的場景,今年59歲的王軍軍彷彿有著說不完的故事。1978年,長沙市第一家出租車公司“長沙市客車出租公司”成立。1979年,王軍軍作為第一批對外招工的員工進入了公司,“那時候整個長沙市都沒有出租車,好多人都羨慕我們的工作,路上執勤的交警看到我們都敬禮。”

第一批的哥

培訓跟車兩年半,才分到第一臺屬於自己的車

王軍軍說,出租汽車公司籌備時,是由原城建局車隊的十幾個人,加一些雜牌車組建而成,成立之初只有20臺車。“那時還沒有小轎車,最好的車就是吉普車了。”王軍軍說,他記得當時的雜牌車有吉普車、解放牌卡車、天津麵包車等等。公司正式成立後,才買回來好多新車,各種品牌和型號的都有。王軍軍掰著指頭回憶,有上海小轎車、北京旅行車、常州大客車、上海大客車等等,車隊感覺一下子從“雜牌軍”變成了“正牌軍”。

車輛增加了,人員肯定也要增加,王軍軍就是公司第一批對外招工的30名員工中的一員。王軍軍說,當時他們30個人都不會開車,進來後被分配到各個崗位學習,有學開車的,有學維修保養的。“我學了一年的修理,然後去路橋公司學了一年開車才拿到駕駛證。”王軍軍說,但他依然沒能開上車。按照公司的規定,學成回來之後還要跟車半年,跟著師傅到處跑長途,“主要是跑湘西、常德以及洞庭湖一線,經常一跑就是半個月。”王軍軍說。

半年跟車結束後,公司安全科還要對駕駛員進行考核,考核合格才能分配到車。“一條小巷子,剛好一輛小轎車那麼寬,車開過去不能有刮擦。”王軍軍說。1982年,通過考核後,他終於分到了一輛15座的北京旅行車。公司還有統一的制服——一套淺灰色的中山裝,“穿起來那叫一個精神,別人看到了都羨慕我們。”王軍軍說。

創紀錄月薪

跑長途多就掙得多,月收入最高的一次近兩百元

40年前,出租車不像現在這樣滿大街跑。“那時候出租車都停在營業點或營業處,由公司統一調度統一安排。”王軍軍說,最開始只有一個營業處,後來慢慢增加了四個營業點,營業處在五一路的老火車站(原湖南旅行社)那裡,四個營業點分別位於東塘、烈士公園南大門、火車站出站口、河西麓山賓館。“每個營業點大概停三四輛小轎車,其餘的車都停在營業處。”

“當時也沒有打表計費一說,都是按里程數來計費,上海小轎車起步價2.5元,每公里0.5元;麵包車起步價8元,每公里0.8元,40公里30元;大客車包車40公里120元,40公里以外每公里1元。”王軍軍說,“在當時,出租車的費用是比較高的,一般人承擔不起。”王軍軍說,那時候長沙城大多數人出行還是會選擇自行車或者公交車,比如從濚灣鎮到太平街,公交車才4分錢,出租車卻要3元。

“八十年代初,一般工人每個月大概三四十塊錢,我們的基本工資也差不多。”王軍軍回憶,“不過我們還有出車費,這與每個司機跑的距離和時間有關,經常跑長途的會多一點。”王軍軍說,一般每天在長沙市區跑四五單,每個月出車費只有幾十塊錢。有一個月,他因為跑市州比較多,拿到了公司最高的出車費150元,加起來月收入有180元,“所以當時我們大部分人都愛跑長途,只有肯吃苦才能賺更多,這在當時還是讓一般人比較羨慕”。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出租車開始裝上打表計價器,由“守株待兔”模式變成上街巡遊“主動出擊”模式。“當時另外一家出租車公司中創成立了,他們的車都裝了計價器,所以我們也開始打表計價。”王軍軍說,一開始大家都很不適應,一方面是工作量加大了,每天都得開車去街上轉;另外一方面他們也不知道該去哪裡找客,坐出租車的畢竟只是少數。

最特別乘客

服務會務、劇組等為主,曾和《邊城》劇組共度幾個月

最早的出租車用車必須提前一天預約登記,出車也要有記錄。從哪裡去哪裡,什麼時候、什麼人用車,都要寫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出租車主要負責中央、省、市在長沙召開各種會議的用車,以及外賓、華僑旅遊等出租業務。單位用車、新聞採訪、劇組拍攝也會租用。“單位用車是比較大的一個業務,比如省文聯、省變電站、湖南電視臺等租車。瀟湘電影製片廠是當時公司的大客戶,一個任務少則十天,多則幾個月。”王軍軍說,個人租車業務量比較小,一般人家裡只有接送病人、結婚等比較緊急或者重要的時候才會租車。

王軍軍當時開的是15座的北京旅遊車,劇組拍攝用車和辦喜事用車比較多。“我還跟著《邊城》的劇組去拍過兩三個月的戲呢!”王軍軍說,大概是1983年,有劇組要去湘西拍電影,租用了他們的車,演員坐他的旅行車,導演坐小轎車,還有專門用來裝道具的車。“後來才知道那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凌子風導演在拍《邊城》。”王軍軍說,他們當時跟著劇組一起在湘西待了兩三個月,每天接送演員,吃和住也在一起。後來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他總能想起當時在湘西的回憶。

上世紀80年代的路也不好走,現在開車只要幾個小時的車程,在當年要開上一整天。比如從長沙去衡陽、株洲、岳陽都要開上一天,去益陽也要開六七個小時。“在外面待得久,修車工具、零配件、油桶都得帶在車上,車如果出現什麼問題,駕駛員也就成了維修師傅。”王軍軍笑著說,“所以最開始一年的修理也不是白學的。”

觀察

出租車和網約車為出行提供多樣化服務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胡列格是土生土長的長沙人。他回憶,1978年大部分人的出行方式為步行、自行車或公交車。胡列格對長沙的出租車有印象時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初。“那時候比公交車高級一點的交通工具是中巴車,一塊錢一次,已經有不少人覺得貴了,但出租車比這還貴。”胡列格說,“感覺當時特別有錢的人才會打出租車,打一次出租車的錢夠坐幾次中巴車了。”

胡列格說,由於費用高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出租車沒辦法作為人們的日常交通工具。後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漸漸提高以及出租車普及,車輛的數量、檔次及服務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公交車不能點對點運輸的弊端也慢慢暴露出來,人們遇到急事或者惡劣天氣時對出租車的需求量明顯上升。

現在,隨著城市公共交通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私家車的普及和網約車的出現,出租車的發展面臨新的衝擊。“智能手機普及以後,年輕人越來越愛叫網約車。”胡列格表示,網約車比出租車更便利,但出租車和網約車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為乘客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更多樣化的服務,整體服務水平在不斷提高。

時間線

1951年,長沙市公共汽車公司成立,擁有公共汽車11輛。

1978年,長沙市客車出租公司成立,是長沙市第一家出租車公司。擁有各類車輛20輛,包括吉普車、兩輪摩托車等,質量參差不齊。當年長沙的私家車數為零。

1985年,長沙市客車出租公司更名為“長沙市出租汽車公司”。

1993年,長沙市出租汽車公司推出“藍燈計劃”,打造“藍燈”品牌。

1997年,長沙202路空調巴士專線正式開通,這是長沙公交系統首次出現空調車。

2008年,底長沙市擁有28家出租車公司,各類出租車6000多輛。擁有私家車290783輛。

來源丨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