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看待恐龍骨架?

那年花曾落

《夢溪筆談》里正好有篇《蛇蜃化石》,記錄在異疾附中:


治平中,澤州人家穿井,土中見一物,蜿蜒如龍蛇。大畏之,不敢觸,久之,見其不動,試摸之,乃石也。村民無知,遂碎之,時程伯純為晉城令,求得一段,鱗甲皆如生物。蓋蛇蜃所化,如石蟹之類。



治平年,是宋英宗時期,在1064-1067年間。澤州一戶人家打井,結果挖土挖出個很長的東西,蜿蜒的狀態讓人感覺像龍和大蛇。



大家都很害怕,不敢去碰,半天看清楚了,見那東西不會動,去摸了下才發現是石頭。村民們很無知,把它打碎了。

當時的程顥正在附近的晉城當縣令,所以運氣好弄到了一段。上面有鱗甲,栩栩如生,人們認定是一種龍變化的,就像螃蟹的化石一樣。


《茅亭客話》也記錄了類似的故事,有老叟居然靠著賣龍骨做生意:

有鬻龍骨叟,與孫兒輩將龍骨齒角頭脊之類凡數擔,至暮貨之,亦盡。因問所得之處,雲某在靈池縣分棟山。山去府城七十餘里,北連秦隴,南接資瀘,山阜岡岫之間,磎洞土穴之內,有能興雲雨之處,卽有龍蛻骨焉。齒角頭足皆有五色者,有白如綿者,有年深朽腐者,大十數丈,小三五丈。掘而得之甚多。龍之蛻骨與蟬蛻無異。



這個賣龍骨的小老頭,讓兒孫們把恐龍骨頭抬到市場上去賣,種類還挺齊全的,牙齒、犄角、頭顱、脊柱等等都有。

他貌似發現了一塊恐龍墳場,在山崗和土丘內發掘出了大量龐大的恐龍骨頭。



不過,顯然古人的認知與現代人不一樣,他們認為這是龍蛻下的軀殼,就像蟬蛻那樣,是羽化飛昇的產物。總得來說古人仍然是以帶有迷信色彩的眼光看待恐龍骨架的。


可能是一些恐龍長長的脊椎令古人非常費解,不當發掘又造成了肋腹部的缺失,古人習慣按照第一眼的觀感,將這些巨大的化石與傳統神話中蜿遊蜒長的“龍”,聯繫到一起。



比如當年遼寧營口的“墜龍事件”,對自然界帶有侷限性的眼光遇到一具鯨骨,人們硬生生把鯨骨拼成了龍,眼窩裡插上兩根腿骨,活脫脫的龍角啊,直到今天有些人還深信不疑那是龍。



聯繫上“龍”那就好說了,橫豎一張嘴,不要圖都能編,比如:“龍有五苦,謂生時、眠時、媱時、怒時、蛻骨時也。”直接將之解釋為龍蛻皮。



最現實的是醫生,偉大的中醫把這些化石,不管是哺乳動物、兩棲動物,甚至甲骨文都一概歸為“龍骨”,“哼!本神醫磨碎了煮藥能給你治病就行了,哪來那麼多話?”

所以恐龍骨頭落在這吃貨國度裡,免不了最終的歸宿還是人的肚子,為中華古代的人民健康事業發光發熱。都挑著擔子賣了,還能怎麼看待?


王司徒老百科

西方人看其為他們想象的龍(如荷蘭默茲河出土的霍氏滄龍,最開始人們還以為那是一隻被騎士殺死的巨龍)、印第安人認為是一些上天派下來降雨的神獸(如王雷獸,不是恐龍,是一種形似犀牛的古獸),而在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還有很多古生物收藏者(主要是中國人)會花極高的價錢買下一顆或更多的霍夫曼(霍夫曼為人名,是他在1780年的荷蘭默茲河發現了一具近乎完整的滄龍骨架)滄龍的牙齒,因為那些中國人認為這些巨大錐型、後傾而鋒利的牙齒與當時中國人構思出來的龍的牙齒一模一樣(當時還有不少中國人認為有龍的存在,當他們看到這些牙齒的時候就會更深信不疑),而至於遼西地區出土的恐龍化石多為小型(如小盜龍、北票龍)而且很多都是"90後"、00後"甚至是"10後",所以遼西地區的古人可能並沒見過恐龍化石。至於西伯利亞的土著人,在20世紀早期,還認為長毛猛獁象是一種生活在地下的類似鼴鼠的生物,而當它們跺腳的時候,就會引發氣勢磅礴的地震。樂意回答任何關於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物學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