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免押就出局?摩拜借“百城无门槛免押”重出江湖了!

不免押就出局?摩拜借“百城无门槛免押”重出江湖了!

经历长达半年的沉寂期后,摩拜单车又回来了。摩拜11日高调宣布,在二三线城市实行无门槛免押。这或许意味着,在共享单车市场,免押金已是大势所趋,不免押金没法玩了。摩拜此时免押,无疑预示着行业的新一轮洗牌时期已经到来。

综观共享单车大市场,

哈罗获得蚂蚁金服新一轮近20亿元投资、

ofo宣布百座城市实现了盈利、

摩拜推出大规模免押金服务、

青桔成为后起之秀,

共享单车行业竞争更趋白热化。

摩拜祭出百城免押大旗

从来不轻易免押金的摩拜也开始免押金了,而且一免就是100多座城市!

6月11日,摩拜宣布在全国百城开启新老用户全面免押,无任何条件限制,无需信用分,也无需大额充值,注册并实名认证后即可使用单车。已缴纳押金的老用户可在APP内随时退押,2到7个工作日内即可原路退还。摩拜表示,此举旨在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鼓励更多人加入绿色免“押”骑行的行列。

不免押就出局?摩拜借“百城无门槛免押”重出江湖了!

据了解,今年5月起,摩拜单车便陆续在合肥、杭州、东莞等城市实行无门槛免押,而此次摩拜免押城市大批扩容至扬州、绍兴、龙岩等百城,涵盖广大二三线城市。不过,北京等一线城市暂且并不在此次免押城市之列。

摩拜相关人士表示,未来,摩拜肯定要全部免押金,但路要一步一步走,循序渐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摩拜单车百城免押是该策略实施的第一步。据介绍,摩拜推出了自己的评分体系——“摩范分”,它根据用户的日常骑行行为、使用习惯、以及其他多种行为,每月更新一次。摩范分越高,说明你的行车习惯更优秀。

不免押金就玩不下去了?

从来不轻易免押金的摩拜,怎么就“摧眉折腰”了?

对于免押这件事,摩拜方面是这么说的:

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事物,由于社会对其认识不够深入,破坏、私占等不良使用情况时有发生,共享单车早期采取了收取押金的方式,押金作为一种担保形式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随着各方共识的加深,加上政府管理、用户自律、企业优化的介入,社会对共享单车免押金的呼声越来越高。

对于共享单车推出免押金服务这一举措,或许我们得这样看。

其一,在盈利模式不明确的情况下,运营企业是否挪用用户押金备受外界关注。

早在小蓝单车、小鸣单车、酷骑单车等多家共享单车企业纷纷退场之后,用户押金难退的问题便已开始暴露。原本备受追捧的共享单车企业在一夕之间变成消费者议论的焦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国内共享单车押金存量规模约200亿-600亿元。随着多家共享单车企业的退场,用户的押金损失将达10多亿元。

其二,免押金在用户“拉新”方面是一道“杀手锏”,哈罗单车率先免押金倒逼了摩拜。

2018年,哈罗单车从三四线杀回一二线城市,靠着支付宝的优势,哈罗单车率先开始了全国性的免押金政策。哈罗单车3月宣布,凡是支付宝芝麻信用分高于650分的用户,都可以享受支付宝免押金骑行的优惠。免押金后,哈罗单车的骑行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从对手手中争抢用户的效果非常明显,已经是公认的单车三巨头之一。哈罗的逆袭,证明市场上骑行用户对押金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对其他单车品牌造成了巨大压力。不过,有着阿里背景、强大资金支持的哈罗单车免押金,以支付宝的信用体系作为依托的,也得捆绑芝麻信用。

其三,有分析人士认为,摩拜此举也可能是为提前应对滴滴的青桔单车入局。

不免押就出局?摩拜借“百城无门槛免押”重出江湖了!

目前青桔单车已经进入国内多个城市,在芜湖甚至推出了免押金、2元月票。

在共享单车市场,免押金已是大势所趋,不免押金没法玩了。

共享单车棋局大变 新一轮洗牌大幕开启

以27亿美元“卖身”美团,市场人士一度认为,共享经济的一代枭雄可能就此隐退。如今摩拜高调免押,又让吃瓜群众对“共享单车终极战”充满了期待。

最近共享单车玩家消息不断,共享单车市场大有迎来“第二春”的迹象。摩拜单车推出了大规模免押金的服务,ofo也宣布在包括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在内的百座城市实现了盈利,而共享单车市场的后期之秀哈罗单车则在共享经济的资本寒流中获得蚂蚁金服新一轮近20亿元投资……一场更加白热化的单车市场竞争拉开帷幕。而在这轮发展中,曾经备受各界关注的共享单车押金去向、盈利模式等问题,似乎都有了答复。

回望上一轮共享单车行业洗牌,淘汰的是行业泡沫,大家拼的是资金、实力、铺车的速度,市场的占有率等,使得行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新一轮的洗牌,无疑拼的是精细化运作,如何提质增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车辆免维护费用和后期的营收。

谁能在这一轮挺下来,谁就能获得未来收割市场和用户的机会。而一旦存活下来,有可能成为继滴滴打车之后细分领域的独角兽。

当然,在目前盈利模式尚未实现的情况下,免押成为一个新的考验,如何做到盈利或者持续有钱烧,是几家企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