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鴻鵠之志”之外的故事 北大林建華髮表《校長觀點》

有個人去求職,拿出3張文憑,重慶大學本科、浙江大學碩士、北京大學博士,3個畢業證上的校長都是”林建華”,面試官說:“同學,造假也要專業一點好不好,你就不能多刻幾個章?”

這是網上流傳的段子,林建華把這個段子收進了自己的書《校長觀點——大學的改革與未來》,他說:“這個段子是在調侃我擔任校長的時間都太短,在重大做了兩年半,在浙大做了一年八個月,時間的確太短了……”

在短短4年裡,林建華先後當了重大、浙大、北大校長,無疑他是有過人之處的;與其老是嘲笑他把“鴻鵠之志”唸錯了,不如看看他的書裡有何“乾貨”。

履新重慶浙江都有故事

2010年12月,林建華離任北大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調任重慶大學校長。

到重大後,他在校務會上提出,儘快實行學部制改革。書記則認為,應該更穩妥一些,先建立文理學部再逐步推開。

林建華寫道:“先試點還是直接全面鋪開,並不是原則問題,但書記和校長在會上出現分歧,則是很嚴重的事情。……中國一些大學的確出現過書記和校長鬧得不可開交的例子,……學校裡也還是有一些很‘聰明’的人,專門從書記和校長的分歧中,鑽空子,找機會,使自己或團體的利益最大化。……我做了深刻反思,感到自己有些過於自信,應當建立起與書記和班子同事深入溝通的機制,於是我與書記約定,今後每週都要碰一次面,談談各自的想法和看法,除了與書記的溝通,我也要求自己與班子同事形成經常溝通的機制,私下溝通一定要開誠佈公,特別對一些原則性問題,一定要把觀點講清楚,講透徹,千萬不能含含糊糊、模稜兩可,達不成一致意見也不要緊,若是原則問題可以擱置再議,若是枝節問題也不必糾纏,讓一步就可以了。……與書記間的信任是最大的事情!”

那次校務會之後,重慶大學組建了文理學部,“大家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狀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學校和其他院系的領導看到了學部制帶來的變化,紛紛要求儘快在全校推廣”。

後來林建華到浙大上任,也遇到了風波。一些浙大校友在網上發公開信,主要觀點是浙大校長過去一直由院士擔任,林不是院士,不利於浙大發展。

林建華寫道:“雖然有一個很不平靜的開頭,浙大的一年多,卻是我最愜意和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時光,浙大人敬業,也很職業化,大家都專心於學校的發展和建設,很少有勾心鬥角、相互拆臺的事情,能夠在浙大工作還是很幸福的。”

在北大經歷的兩次失敗

林建華是北大生長出來的幹部,對北大非常瞭解。在《校長觀點》中,他多次提及在北大做事的三種方法,“只做不說,只說不做,也說也做”。

他對北大氣質的解讀很有意思:“北大雖地處北方,一百多年來,一直是由南方人,特別是江浙人執掌,教師也是南方人居多,只是在最近一些年,北方人逐漸多了起來,南方的細膩與北方的豪氣,再加上地處京城,使北大人天生就揹負上以天下為己任的宿命。”

“北大人喜歡評論,凡事都要刨根問底問為什麼,有時也會在一些枝節上爭論不休。……

北大人也不願意被束縛,學術研究被看成是老師自己的領地,不容任何干涉,其他學校常用的定量化績效考核,在北大卻被嗤之以鼻,北大人崇尚學術、重義輕利,做起事情來踏實認真,有時也過分的較真認理,顯得憨厚愚鈍,質樸謙遜,這與外界對北大的印象大相徑庭。……北大是一所文科思維比較強的學校,凡事都要問個究竟,常常會花很多時間討論事情原委和內在規律,一旦問題討論清楚,達成共識,很多人就以為事情到此為止了,至於如何實施,那不關我的事情了。”

在北大,“校長要想做一件事情,千萬不要簡單的下命令,否則大家都會來挑毛病,一個辦法是把想法傳遞給院系或學者,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來,校長在一旁大加讚賞就可以了。”

他也坦承了自己在北大經歷過的兩次失敗。一是在校長助理任上想要整合兩個單位——城市與環境學系、環境科學中心,不料組成環境學院後矛盾重重,大家疲憊不堪;無奈之下又分成了城市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分手”之後大家都發展得很好,令林建華深感困惑。

另一場失敗則是2004年的北大人事改革,他作為領導小組成員,不但全程參與,而且積極倡導,此次改革引起很大反彈,後遺症很多,以致參與者們多年不願再提此事。林建華反思,認為一是時機把握不當,當時新班子剛建立;二是組織協調不力,對細節測算和利益相關方的評估都不夠;三是外界干擾太大,應該少說多做。

當然他也有“得意”的時候。他在北大擔任常務副校長時,發現學校的公共教室缺口很大,幾次向學校主要領導彙報,都沒有得到重視和回應。於是他就設了一個“局”,在上午課間的時候請領導去檢查教學情況,當時正值上下課人流的高峰,教學樓的走廊上擠滿了上下課的學生,寸步難行,有了這次切身感受之後,新教學樓的建設很快就被批准了,這就是現在的北大第二教學樓。

他也以半開玩笑的語氣對比了在三地當大學校長的不同感受:“在重慶大學做校長比較辛苦,校長要有想法,制定發展戰略,還要找到合適的人去落實和實施;浙江大學要好得多,校長只要有想法就行了,做事的人很多,而且做事情很快;北大校長是最輕鬆的,校長不需要有想法,因為教授的想法已經很多了。當然,即使你有想法也不能貿然行動,因為大家只顧品頭論足,就沒有人去做了。”

去北大學醫如何?

每一個走到林建華這種位置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他中學畢業之後在農場下鄉,曾有一個到哈爾濱師範學院上學的機會,單位領導都推薦他去,最終農場決定讓另外一個人去上學,當時他很氣憤,去找場長理論爭辯,但沒能改變結果。幾天後他才慢慢平靜下來,接受現實,沒料到第二年國家恢復了高考,他得以進入北大化學系。

林建華上北大時,他每天宿舍、食堂、教室三點一線,從來沒想過參加競選、當幹部。倒是他同寢室的一位同學說,他做事情比較靠譜,應該當領導。

林當時一笑了之,後來他在北大讀了博士,出國做了近五年的博士後,回國後,1998年當了化學院院長,這樣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

林建華對大學的“故事”有種別樣的敏感,在《校長觀點》這本書的最後一篇,特別講了兩個故事,一是劉湘主政四川時專設一塊錢的“豬頭稅”,用這筆錢建了重慶大學;二是蔡元培在北大“兼容幷包”的故事。

林意味深長地寫道:“人們往往會站在今天的立場上解讀過去的故事,為這些故事披上抽象的外衣。例如人們並不深究重慶當時的財政經濟狀況,一塊錢是很重的稅負,豬頭稅是否真的能夠實施,或徵集了多久等等,人們並不關心。又如,人們並不關心蔡元培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實際狀況,實際上當時的北大隻是一所很小的學校,只有幾百學生,幾十位教員,這比現在很多院系都小得多。”

他認為,這些大學故事之所以被人銘記,廣為傳誦,正是因為它是人們對於大學的想象;到最後這些非史實的故事,成為那個時代大學的標識和象徵。

無疑,林建華決不希望,自己留下的故事,除了“三個章子”就是“鴻鵠之志”。在書中,他多次闡述北大跨學科研究的發展趨勢,特別強調醫學將是北大發展最快、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認為未來的醫學將更加智能,更加精準,更加依賴於數據和新技術。

在這個6月,又會有一批幸運的孩子考上北大,那麼試試看,去北大學醫如何?一個新的故事也許會就此展開。

《校長觀點——大學的改革與未來》

林建華 著

東方出版中心

说一说“鸿鹄之志”之外的故事 北大林建华发表《校长观点》

<

主編:倪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