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教育和心理学家力荐的亲子游戏,到底有什么神秘功能?

这个教育和心理学家力荐的亲子游戏,到底有什么神秘功能?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桥梁。

这个教育和心理学家力荐的亲子游戏,到底有什么神秘功能?

家有2-7岁小朋友的妈妈,多半都陪孩子玩过角色扮演的游戏。

我也是亲历者,这些年共计扮演过病人、怪兽、大野狼、小猪佩奇里的恐龙先生等等角色,不是弱势群体就是大反派。好角色?自然是被游戏发起者先抢走了,你们懂的。

记得好像是三岁后的某一天,在儿童沙池里玩得嗨的小朋友,忽然很认真地对我说:“走吧,波次,我们现在要去找地图了。”

我一脸懵圈,“波次?波次是什么鬼?”

见我没回应,小朋友还急了:“波次,你快起来啊,我们得赶紧找地图,然后才能找到大红公鸡的家!”

……

自此以后,角色扮演游戏就开始频繁在我们家上演。先生从景德镇淘回的瓷杯、我的护肤品、眼镜等等小东西,总是莫名失踪,不过,不用找我都能猜到,一定是在玩具房里,它们应该是幸运地被千寻小朋友征用,做了游戏道具。

有时,千寻也会带一些小伙伴到我们家玩,我观察到,这个游戏不只是她喜欢,跟她差不多年纪的小朋友似乎都很喜欢。几个简单的日用品,自由分配的角色,很快就能构成一个虚拟世界,孩子们在其中玩得不亦乐乎。

这应该就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2-7岁的孩子,正处于“让我们假装”的游戏阶段,也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角色扮演敏感期。

这个教育和心理学家力荐的亲子游戏,到底有什么神秘功能?

虽然,我知道这是孩子必经的一个阶段,但对“角色扮演游戏”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三不”阶段。

“三不”的意思是“

不阻止、不主动、不延伸”,既然这是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我便不去阻止她,让她自由发挥好了,但也不会主动引导她去玩这个游戏,更不会琢磨着在游戏里做点文章。

后来,我在得到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里,看了万维钢先生推荐的一本名叫《园丁与木匠》的英文书,开始对孩子青睐的这个小游戏有了些新的认识。

这本书的作者艾莉森·戈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她一生的研究都围绕儿童的成长及儿童的认知展开。

戈普尼克认为,过家家、扮演不同角色的游戏对孩子来说极具价值,这是他们在利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来想象这个世界可以有什么不同的姿态。

我们试想一下啊,小说家或者戏剧家、画家之类,他们在构建一个虚幻世界的时候,靠的是什么呢?其实,和孩子角色扮演的方式一模一样,都是靠想象的。

想象意味着从无到有,只有先想出来,才可能造出来,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说就是无数个想象变成现实的过程。当孩子在想象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的可能。

也就是说,当你觉得“培养孩子创造力”这个命题有点宏观、有点抽象,不知该怎么着手时,完全可以先从接地气的“角色扮演游戏”做起。

而且,角色扮演游戏促进的想象力,与孩子本性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略有不同,角色扮演的想象,是以现实生活中人和事物为基础的,不是凭空生出的。这对孩子理解真实世界有很大好处,毕竟,以真实世界为原型的创意,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更大。

有这个教养意识后,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不像以前只是配合孩子玩,而是鼓励甚至引导孩子来玩这个游戏。

和千寻从幼稚园散步回家,我可能会主动提议:“现在,假装我们是刚从魔法世界来到人类世界的花仙吧。”

孩子对角色扮演游戏总是充满热情,稍一引导就会给出积极反应:“好呀好呀,我是琪琪,妈妈你是丁丁。”

“丁丁,你看,人类世界的树长得和我们魔法世界的不一样呢,我们魔法世界的树都是紫色的,上面有饮料果子和面包果子,谁想吃了就可以摘……”

我们越演越起劲,话题也越聊越远。我暗自想,其实说不定什么时候,人类就能培育出长饮料果子和面包果子的树,谁知道呢?^_^

这个教育和心理学家力荐的亲子游戏,到底有什么神秘功能?

当我主动和孩子玩这个游戏,发现 “角色扮演游戏”还可以用来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

比如,我和孩子玩“医生和病人”的游戏,她扮演医生,我扮演病人。当我假装去看病时,她首先是个大大咧咧的态度:“过来,让我给你看看……”

这个教育和心理学家力荐的亲子游戏,到底有什么神秘功能?

后来有一次,看到千寻和她的小伙伴在一起玩买东西卖东西的角色扮演游戏,我也觉得蛮有意思。

千寻扮演的是卖东西的老板,卖的是卡通贴纸,她的小伙伴扮顾客。三张贴纸里面,小伙伴一眼看中了HELLOKITTY的贴纸,没想到,老板反悔了,不乐意了,耍起了赖皮:“你不能选这张,只能在其它两张里面挑!”凭什么啊,对方也不乐意。

只见这两个小人,又是讲理又是谈判,好不容易决定各自妥协一步达成共识,老板把自己的心头爱卖给顾客,顾客则用两倍的钱买到了她的心头爱。

你瞧,这是一次合作与协商的锻炼。

不论是共情还是合作协商,都是社交能力的关键,从这个角度看,想促进孩子的社交技能,家长大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做文章,引导孩子去理解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或是支持孩子通过协商解决一些问题。

其实,早在2014年就有人做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参加角色扮演游戏多的儿童更受同伴喜欢,并被教师认为社交能力更好,而更受欢迎的儿童又会倾向于参加更多的角色扮演游戏,并在游戏中表现出了更高的社交能力。

这是因为,角色扮演游戏提供了一个理解他人心理的机会,在假定的情境中,孩子可以通过带入感去了解角色的情绪和反应,并做出合适的回应。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也对这个孩子平日里常玩的小游戏有了全新的认识呢?如果是,就和我一起做出改变吧!从“三不阶段”走出来,除了配合,还要主动鼓励,尤其是没有玩过“角色扮演游戏”的小朋友,家长可以提供道具和场景,带动孩子玩起来。

在玩的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理解特定场景中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尽力创造共情和合作的机会。

这个引导真的不难,我试过,一旦你有了教养意识,在和孩子“扮演互动”的过程中,很多点子、想法自然就会冒出来。而且,游戏本来就是孩子最喜欢的模式,他们能够在游戏中更高效地吸收,你很快就会欣喜地发现,当你把教养目标藏在每一个游戏的线索里、人物里,这目标实现起来会变得容易很多!

最近,我和千寻将“角色扮演游戏”玩成了直播模式,她说自己是做玩具直播的奇奇姐姐,专门给小朋友介绍好玩的玩具。我觉得挺有趣的,录了小段视频,供大家一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