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張垣」激戰渡口堡(下)

「烽火张垣」激战渡口堡(下)

烽 火 張 垣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不忘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張垣方誌按公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以饗讀者。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在張家口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發生了許多重要戰役和事件。今天張垣方誌向大家推送激戰渡口堡,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烽火张垣」激战渡口堡(下)

激戰渡口堡

黃昏時分,攻城準備工作就緒。各連進入陣地。晚10時,總攻開始,1、2、3連分別在東城北側架梯登城,但遇到敵手榴彈阻擊,部隊傷亡較大,雲梯未能架起,登城受阻。第一次登城受阻後,團指揮所重新組織力量,調整攻城計劃。12時,又發起第二次攻城。1連和3連組織6挺機槍猛烈射擊,集中向城牆內投彈,掩護投彈組接近城牆,架設雲梯,但仍未成功。兩次登城失利後,部隊稍事休整,研究對策,準備發起第三次攻城。2連指導員房仰達提出:北城敵人防禦的重點在北城的玉皇閣上,東城外有己方主力攻擊,中間是薄弱環節,2連攻城重點應選擇在東北角以西至玉皇閣以東的地段。另外,在第二次攻城前,2連曾派出3名偵察員秘密接近城根,將手榴彈投入了這一地段的射擊孔,摧毀了敵人的機槍火力,其防禦能力相對降低,在此實施登城,容易成功。連長李正策和偵察排長張凱勝同意指導員的意見。

「烽火张垣」激战渡口堡(下)

激戰渡口堡

第三次攻城戰鬥打響後,由張凱勝帶領偵察排一個班組成投彈組,在火力掩護下迅速接近城根,連續投彈幾十枚,消滅了城上守敵,同時2連架梯登城成功,登城後,搶先佔領城東北角,向東城門上的守敵猛烈射擊,東城守敵逃跑,受到偵察排的阻擊。偵察排又兵分兩路,一部分兵力向玉皇閣逼近,佔領馬王廟。這時玉皇閣之守敵,見大批八路軍湧入,驚恐萬狀,拋下幾具屍體,逃入城內。

「烽火张垣」激战渡口堡(下)

激戰渡口堡

次日下午2時,2連佔領了玉皇閣,迅速打開東門,25團主力湧入城中展開巷戰,經過4、5個小時的激戰,敵繳械投降。至此,歷時一天一夜的戰鬥全部結束。除守敵師長慕新亞化裝逃脫外,其餘400多名敵人悉數被殲。經清理戰場,共擊斃國民黨軍120餘名、俘300餘名,繳獲戰馬400餘匹,獲步槍、機槍等400餘支。

渡口堡守敵被殲後,盤踞在西洋河的部分敵人聞風向興和縣方向逃竄。冀察部隊乘勝追擊,先後收復了尚義、興和等縣。冀察部隊凱旋而歸,集結在新平、西洋河和渡口堡一帶進行休整,冀察軍區對1分區25團予以通報表彰。(完)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軍事志》《張家口市志》《張家口地方史》《張家口文史資料》《懷安縣誌》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