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我們真的瞭解自家祖屋的設計嗎?裡面有什麼乾坤?本期客名君寫一寫幾位客家名人故居,談一談圍龍屋的文化,藉助一位年輕畫家的明信片來展示。畫家叫顏承傑,90後,梅州平遠客家人。將家鄉的圍龍屋入畫,已成為他鐘愛的日常。從他畫的客家圍屋,可見圍屋全貌景色,風格清新,瀰漫著山水芬芳。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顏承傑

在顏承傑穿梭寫生的粵東大地上,有眾多建築古樸、設計別緻的客家圍龍屋,像星辰一樣散落在鄉野山間,倚靠著青山綠水。從空中看,圍龍屋就像一個安坐的人,放開美好的臂彎,把家族的核心擁在懷裡。而祖屋的臂彎,是半開放的,“愛而不有”,始終保有一種open mind的姿態,故客家人崇尚“出門”闖練。每一次,遊子歸來,都像投入祖屋的懷抱,羈旅在外的鄉愁瞬間消餌於無形。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如果用航拍機看,粵東的圍龍屋整體是外圓內方的格局。其外圓,不同於閩西的堡壘式的整體合圍,而是如同太極八卦,半圓為屋、半圓為水。如果我們結合《易經》分析,一半是剛如圍龍的建築,一半是一鑑柔開的池塘,一陽一陰模擬“天道”,一剛一柔模擬“地道”,外圓內方則是“人道”。外圓,象徵智慧“圓”融通達,既將高遠志向無極向外擴展,又將宗族精神向內心圓點凝聚;內方,放在建築核心的宗祠是方的,象徵著敬祖崇德、繼善懷仁、知書達禮、行止有道,祖訓的“方”正原則始終不變。客家人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家居房屋,如此意蘊深遠?客名君猜想,愛讀書的客家人大概想通過“家”屋的設計,讓居住的子孫明白可大可久的“易之道”,“感而遂通天下”,確保出門為“客”時言行舉止有道,光耀門庭,使“家”生生不息。這也是“客”與“家”的辯證法,客家人就這樣傳承著漢族天人合一的千年哲理。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百鳥朝凰、四水歸堂、四角樓……各種講究又有特色的設計,每一個細節都蘊含“乾坤”,都典藏了客家人的幸福夢想。白牆黛瓦、天井化胎、錦聯飛簷,曾是客家子弟少年時讀書聽雨、玩耍勞作之地,也是壯年背井離鄉馳騁闖練時的牽掛之所,更是老年在異鄉夢魂縈繞的“胞衣跡”。圍龍屋,棲息過敢於外出闖練的客家人,也寄託著他們數百年來中國式的鄉愁。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在梅州,有兩萬多座圍龍屋。這些屋子居住過創造歷史的人物,記錄著人文秀區的芳華,也吐納著粵東山區絕佳的林泉之氣。這些以第、圍、廬、坊、樓、居等字命名的大房子,反映了當年主人的氣度和家族的榮光。這些故居,古樸傳統而有氣場。客家名人“結廬老梅下,讀書深柳堂”,如今蛛絲結滿雕樑,屋已滄桑,苔痕入階,但青山不改,歷史不變。打開故鄉名人的歷史記憶,想象他們的一生,會油然生出一種長久的感動和奇特的人生況味,無聲地沁入心脾。

下面結合顏承傑繪的“梅州八賢”故居圖,說說名人與故居。“八賢”分別為:清朝“嶺南第一才子”宋湘、清末南洋慈善鉅富姚德勝、近代華人首富及“中國葡萄酒之父”張弼士、“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黃遵憲、清末愛國詩人丘逢甲、上世紀“亞洲球王”及足球理論家李惠堂、客家史學大家羅香林。在“八賢”所生年代,洶湧的社會變革如洪流席捲每一個人,他們如握天命,以畢生之勤、以雄魄之力聞達,之後又以強烈的責任感反哺家國,是不同領域的豪傑人物……

宋湘 京兆堂

樓濃紅杏雨,溪淡綠楊煙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宋湘故居

“嶺南第一才子”宋湘的故居位於梅縣區白渡鎮創樂象湖村,一般稱“京兆堂”,也稱太史第,因他殿試時被乾隆欽點翰林,任職編修,官居太史。故居坐東北向西南,主體為客家常見的懸山式堂屋,三堂四橫,中軸對稱,夯牆抬梁,白牆灰瓦。故居門樓左右設“石鼓戶對”,門額楷書“太史第”,門聯“賦梅世第,編竹元家”。宋湘為有名的清官廉吏,雖身居高位,薪俸優厚,卻“身與民俱瘦”,其俸銀大部分慨捐為民造福。

因此其故居廳堂內外,極少雕飾,質樸無華。但堂內廳裡多有對聯,富有詩文風雅,彰顯了第一才子的磅礴氣度和崇高造詣。關於故居,他在《家園雜憶四十韻》寫道:樓濃紅杏雨,溪淡綠楊煙……"紅杏“來自宋祁的詩,又點出了他的姓。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宋湘

宋湘(1756—1826),字煥襄,號芷灣。乾隆二十一年 生於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創樂象湖村。《光緒嘉應州志》稱其“九歲學為文,下筆有奇氣”。23歲中秀才,37歲中舉人(第一名,中解元),44歲中進士。因父去世丁憂,先後任惠州豐湖書院、廣州粵秀書院山長。歷任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鹹安宮總裁、雲南曲靖府、廣南府、永昌府知府等職,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滇南一帶,至今仍流傳宋湘治水、種棉、植樹、開礦、辦學、除暴的傳說。

宋湘才華橫溢,才思敏捷,詩作豐厚,精通書法,是清代以來中外揚名的“嶺南第一才子”。 宋湘有《紅杏山房集》《紅杏山房遺稿》等流傳於世。勤政的宋湘71歲時卒於武漢湖北觀察署任上。其生卒時間都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寅時。

丁日昌 光祿公祠

我家本在無何裡,長日山前弄煙水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丁日昌故居

清代“洋務運動風雲人物”丁日昌的舊居——丁氏光祿公祠,潮汕人稱“丁府”,位於廣東揭陽市榕城區元鼎路。同治十年(1871年)丁日昌在此闢建,臺榭花木,備極幽勝。府邸坐北朝南,佔地6100平方米。大門前原有主人官階顯赫象徵的照壁、月池和旗杆夾。丁府正廳三進,正廳的兩旁左右各有兩條直巷護衛,每條直巷之內,又各有小院落四座,每座院落的木雕各有特色,爭奇鬥勝。丁府共有大小房屋99間,地下室1間,潮人稱此風格為“百鳥朝凰”。府內有一凹字型二層木樓,為丁日昌藏書的百蘭山館。樓東面是馬山窖,水通榕江,可乘小船駛到另一住地——丁氏潔園。丁氏任政之暇,喜蒐羅善本,藏書中宋塹元刊本甚多,如《禹貢圖》、《毛詩要義》、《昌黎集》等宋刻本,冠絕一時。丁日昌生於廣東梅州豐順縣湯坑圩金屋圍,至今在豐順湯坑鎮金湯八角井,還有一棵丁日昌年少時掛過衣服的不朽古樹,蔚為奇觀。湯坑出溫泉,他曾在長詩《穎白病狀》追憶故鄉湯坑:我家本在無何裡,長日山前弄煙水……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丁日昌

丁日昌(1823—1882)字禹生,又字雨生,號持靜。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藏書家。1859年因剿潮匪成功,出任江西萬安縣知縣,後任蘇淞太道、江西佈政史、巡撫、福建巡撫等職,並受清廷欽賞總督銜、節制沿海7省水師、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早在江西萬安縣令任上,丁日昌懲治豪霸,雷厲風行,使“刁猾斂跡”、“訟事大減”、“民氣以蘇”。光緒六年(1880年)丁公受命辦南洋海防,主持創設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大型兵工廠——江南製造總局,並充兼理各國大臣,為曾國藩、李鴻章所倚重。

李鴻章說他“學識深醇,留心西人秘巧”。他首倡並規劃建立中國新式海軍,首奏清廷開辦銀行。他任福建巡撫期間,一手剿海盜,一手推動臺灣近代工業發展,令當時一些英國對手都很服氣。1877年,他任臺灣主考時,親自錄取丘逢甲為臺童子試第一名。丁公一生銳意變革,強兵御辱,雷厲風行,生平卻雅好藏書,築百蘭山館與持靜齋藏書樓,庋藏達十萬餘卷,世比範氏天一閣、黃氏百宋一廛,為當時海內三大藏書家之一。

張弼士 光祿第

更復法華寫新句,欣於所遇即為家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張弼士故居

“中國葡萄酒之父”、清末華人首富張弼士的故居——光祿第,位於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是典型的客家圍龍屋,也是全國現存最大的清代中國園林式豪宅。建築面積418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堂四橫一圍的客家圍龍屋,也是一座美輪美奐的典型中國園林式豪宅。雖已顯滄桑,仍可見整棟建築雕樑畫棟,不論寢室、書房、正廳、厚重木門、庭院或花園,一概氣派非凡。“光祿第”周圍還分佈了資政第、明經第、壽南公祠、大夫第、奉政第等數十幢風格各異的民居,光祿第坐落其中,成“眾星捧月”之勢。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張弼士

張弼士(1840--1916),別名振勳,大埔縣西河鎮黃堂村人,16歲隨人赴南洋,從事椰子、咖啡、橡膠、錫礦等的開發經營,後成鉅富,業績輝煌,商官兼備,仕途發達,出任清廷駐檳榔嶼領事、新加坡總領事、粵漢、佛山二鐵路總辦、督辦鐵路大臣等職,民國時期任南洋宣撫使、中國商會聯合會會長等要職。他先後投資興辦粵漢鐵路、廣三鐵路、煙臺張裕釀酒公司等企業,所產“金獎白蘭地”酒曾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張弼士在總結張裕創業史中寫道:“備歷艱阻”、“擲無數之金錢,耗無量之時日,乃能不負初志。”同時,他捐巨資為國內、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興建學校多座,貢獻巨大,為名揚四海的愛國華僑實業家。從19世紀60年代起,張弼士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獲得了驚人的利潤。根據他的堂侄、交通銀行總核稽張贊成估計,張弼士在光緒年間(1875年,一說在1869年就達到這個財富)的個人財富摺合白銀超過8000萬兩,比清廷當年財政收入(7000萬)還多,據說是當時江南首富胡雪巖財產的四倍,為當時華人首富,人稱“實業奇才”。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張弼士在馬來西亞檳城的故居“藍屋”光祿第,2011年澳大利亞《孤獨星球》旅遊叢書曾評定過全世界的“十大豪宅”,張弼士的藍屋名列第二,可見張弼士當年的實力。

黃遵憲 人境廬

結廬在人境,步履隨春風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黃遵憲故居

“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黃遵憲的故居——人境廬,位於廣東梅州市東郊周溪畔楊桃墩巷,旁鄰恩元第、榮祿第。由黃遵憲親自設計建造於1884年春。門匾“人境廬”書體蒼勁有力,為黃遵憲友人、日本漢學家大域成瀨溫先生題贈。廬名及門聯“結廬在人境,步履隨春風”均為黃遵憲自撰。廬內為客家民居的廳堂、水井和廂房,玻璃窗欞為日本風格。庭院中有閣亭、花壇、假山、魚池和花圃,曲徑迴廊,錯落幽雅,黃遵憲命名為“五步樓”、“七字廊”、“十步閣”、“臥虹榭”等,並親撰楹聯,如“萬丈函歸方丈室,四圍環列自家山”,“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等。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黃遵憲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梅縣東區(今梅江區)人。清末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啟蒙思想家和愛國詩人。他4歲讀書,10歲學詩,29歲中舉人,後任清廷駐日本、英國使館參贊,駐美國、新加坡總領事,湖南署理按察使等職。駐外期間,在溝通中日文化交流、抵制美國排華、保護華僑權益、創立南洋護照制度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1898年被任命為出使日本大臣,但未及到任便被清政府列為“從嚴懲辦”之“維新亂黨”遭到扣押,在各國駐華公使干預下得以赦免,被批准辭職還鄉。黃遵憲返鄉後潛心新體詩創作,並興辦學堂,創立嘉應興學會議所,自任會長,同時仍熱心於推進立憲。黃遵憲喜以新事物融入於詩,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著有《人境廬詩草》11卷,《日本雜事詩》等。作為外交家,他在公務之餘完成了《日本國誌》40卷50餘萬字,詳細介紹了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的改革及成效,藉此提出中國改革主張,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姚德勝 資政第

陛恩多睹閥閱,輝煌共羨門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姚德勝故居

清末南洋愛國鉅富姚德勝的故居——資政第,位於廣東平遠縣大柘鎮高甸村。為三堂四橫的傳統客家圍龍建築,前傍水,後依山,1895年由姚德勝本人南洋發家致富後回到家鄉修建,整體為客家圍的堂橫屋構建,坐西南向東北,3堂4橫,佔地3500餘平方米。有大小廳堂15間,房38間,廊12間,有門樓和照牆,屋後還有半圓造型的花園。整座老宅為木質梁構架,滄桑之下依稀可見木構架雕刻的華美和屏風設計的韻味,給人典雅舒適之感。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姚德勝(1859—1915),字峻修,平遠大柘鄉高甸村人。姚德勝擁有被英皇、光緒皇帝和孫中山先生嘉獎的傳奇經歷,是近代愛國華僑實業家、慈善家。19歲到馬來亞當採錫工,後移居怡保開雜貨鋪,進而投資錫礦業,用新式機器採錫,使怡保錫產量躍居全馬之冠。姚氏為團結客籍僑胞,倡議並資助馬來亞各地創建嘉應會館。姚氏熱心當地華僑教育,獨資或資助在怡保、新加坡創辦學校。姚氏積極支持怡保市政建設,1904年開始捐資建店鋪300多間的“姚德勝街”和一條店鋪200多間的“姚德勝市場”,

獲英皇頒賜“和平爵士”稱號。姚氏捐款購糧,在平遠設太平義倉賑濟災民,捐6萬銀圓賑濟山東水災災民,獲光緒皇帝欽賜“樂善好施”匾額,建牌坊嘉其善行,誥授四代二品資政大夫和賞戴花翎。武昌起義後,姚氏匯7萬銀圓充當北伐軍餉。孫中山頒給一等嘉禾勳章。姚氏晚年回平遠定居,在大柘投資創辦紡織廠、設印刷局、興水利、修馬路,發展地方文教事業,興建平遠中學新校,創設芝蘭小學等,不遺餘力,惠澤至今。

丘逢甲 培遠堂

一角西峰夕照中,斷雲東嶺雨濛濛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丘逢甲故居

近代"詩界革命之鉅子"丘逢甲的故居——培遠堂,位於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建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村名原本叫“探地村”,丘逢甲當年回來覺得“探地”村名太俗,為表當時的“淡泊明志”、力求內定的心境,取諧音改村名為“淡定”。他在詩《山村即目》中寫故鄉山景道:一角西峰夕照中,斷雲東嶺雨濛濛。丘逢甲故居面積1800平方米,是一幢坐西朝東55間2堂4行的客家圍屋,正門名“培遠堂”為清末翰林溫仲和題,英氣逼人;兩側對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內堂匾額“心泰平草廬”為清廣東巡撫許振褘題。南廂房“念臺精舍”為潮州知府李士彬書;北廂房“嶺雲海日樓”為清進士吳道熔題。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丘逢甲

丘逢甲(1864—1912),祖籍蕉嶺縣文福鎮,字仙根,又名倉海,出生於臺灣苗栗縣。晚清時期的愛國先驅、抗日誌士、傑出的教育家與詩人。自幼天資聰穎,敏慧好學,6歲能詩,7歲能文,12歲能熟讀四書五經,14歲考取秀才,25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被光緒帝授為工部主事,因不願做官,告假離職,返臺灣從事教育工作。1889年赴京考試中進士,任清廷工部主事。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即辭官返臺,首倡自救,督辦團練,任義軍副統領,率義軍堅持抗日,衛國護臺,威震敵膽。後返鄉辦學,一生創作詩歌數千首,傳世1700多首。在崇尚擬古的晚清詩壇上,丘逢甲的愛國詩篇氣壯而志奮、情真而意切,"震動一時"。梁啟超稱他為"詩界革命之鉅子"(《飲冰室詩話》),黃遵憲說"此君詩真天下健者也"(《與梁啟超書》)。

李惠堂 聯慶樓

生平放眼空餘子,射戟轅門數不知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李惠堂故居

“亞洲球王”李惠堂的故居——聯慶樓,位於廣東省五華縣橫陂鎮樓村,由其父親、香港建築鉅商李浩如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故居總佔地面積約4400平方米,為客家常見的“四點金式”建築,面寬五間、三進四合院佈局,左右各一幢橫屋,四角分置四層炮樓,背後築一層圍屋,門前設禾坪、照牆和半月形水池。門上匾額的書法雄渾有力:秀氣長環、派衍松風。1912年6歲的李惠堂被父母送回這裡,並在此自學足球球技,閒來在禾坪赤足練球,以門旁側的狗洞練習射門。其家庭教師為同村秀才李柳灣先生。

李惠堂擅詩文,曾出版詩集《魯衛吟草》,另有專著《球圃菜根錄》、《足球經》、《足球規律詮釋》、《足球登龍術》、《我與足球》等。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李惠堂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號魯衛。17歲時因球技過人入選香港南華體育會足球隊,1923年起多次出征南洋參加遠東運動會、亞洲運動會、奧運會等足球賽,屢建奇功,名揚四海,後任上海復旦大學體育系主任、國家足球隊教練、亞洲足球協會會長、國際足球總會副會長等職,被稱為“亞洲球王”。李惠堂的體育道德尤為高尚,一生進球近2000次,在球場上從未受罰。1920年代的中國,“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傳為當時佳話。在對外賽事屢戰告捷後,

李惠堂在1928年就提出論斷:“足球是我國最出色運動、遠東連捷七屆、和本年度港滬兩華隊的冠軍頭銜便足引證無訛了,我們更進一步而知足球,不特是我國最出色的運動,而且是最通行的運動,那也是萬眾公認的。所以在足球的名稱上頭、要冠之以中國國藝稱號。”

羅香林 山廬

白雲自高飛,幽蘭競馨馥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客家學大師羅香林的祖屋——山廬,位於廣東梅州興寧市寧新鎮水樓村石陂窩20號。山廬由羅香林父親羅幼山(號師揚)修建,大門兩旁貼的對聯:“山間多景色,廬畔好風光”。山廬為客家常見的灰泥建築,質樸無華,堪稱“陋室”,而羅香林說這裡曾“家書盈室,不敢廢棄”。其父羅師楊本身文史功底深厚,著有《亞洲史》、《國史概論》、詩集《希山文箸》、劇本《洪承疇傳奇》等著作,並曾在梅州中學等多校授課。羅師楊1924年任興寧縣長,政務斐然,1925年周恩來帶兵東征至興寧,羅師楊曾高效籌措軍餉予以支持。

畫裡的名人故居,原來這麼好看這麼有內涵

羅香林(1906—1978),字元一,號乙堂,興寧縣(今興寧市)寧新鎮人。1930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史學系,師從陳寅恪、顧頡剛、洪業先生等國學名宿,研究於清華、燕京研究院。歷任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學校教授,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館長,廣東省立文學院院長等。1951年教授史學於香港大學,尋繼漢學家林仰山教授為中文系主任,榮升講座教授,1968年榮休,為珠海書院創立中國文史研究所,以所長、香港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卒於1978年。他一生治學所著《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等42種書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為客家史研究的權威人士。他著作等身,成書40餘種,論文200篇強。為唐史、民族史、交通史、香港史專家,客家學、族譜學始創者,國際漢學交流橋樑人物,五、六、七十七年代香港中國學術泰斗。

——>客家名人堂歷史文章閱讀:

索引一:名人薈萃(by名字)

熊德龍 葉澄海 賴國傳 劉水 繆壽良 鄒錫昌 田家炳 李東生

張一鳴 王興 藍燦輝 張德兆 藍珍

周仰傑(Jimmy Choo) 溫惠仁(Robert Wan)伍冰枝

丘成桐 郭華榕 邱曉華 陳興動 黃旭華 楊偉光

林風眠 李金髮 羅大佑 侯孝賢 野曼 羅九香 李惠堂 張國榮 方文山 謝宇威 何雯娜 彭于晏

葉劍英 羅卓英 抗戰客家 孫中山 姚子青 蒲良樓

太平天國 曾國藩(1,2,3) 羅芳伯

潘了拳 何南鳳

……

索引二:文化隨筆(by 風俗或者文化關鍵字)

山歌 楹聯 堂號 武功 食茶 尋夢環遊 客家女 長相 抗戰 建築 月光光 童謠

互聯網龍巖幫 大河 LOGO 蘿蔔丸 客家話 冬至 圩日 語文 學堂 正月半 愛情 客家民謠

……

~~~~~~~~~~~~~~~~~~~~~~~~~~~~

這裡寫的是客家名人,看的卻是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