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錘!中國市場將難覓鈴木身影

如果你在街上,看到鈴木的車型,大可以多看兩眼,因為日後可能見一次少一次了。

根據日媒最新消息稱,鈴木已經與長安汽車就解除合作協議進行談判。

考慮到幾天前,鈴木正式轉讓了昌河鈴木全部股權,結束了長達23年的合作關係,長安鈴木就是鈴木在華僅存的合資公司。而長安鈴木的解體,也意味著,鈴木品牌或將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實錘!中國市場將難覓鈴木身影

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消息是相當突然的。畢竟,鈴木這個品牌,在中國有著相當久遠的影響力。

曾幾何時,在中國私車市場剛剛興起,絕大多數車型的售價高高在上時,質優價廉,靈巧輕便的“奧拓”,圓了很多中國消費者的“汽車夢”。

而奧拓,就是鈴木在華的經典車型。作為世界知名的小車“專家”,鈴木品牌在中國市場也堅持自己“小而精”的路線,把精力集中到小型車的投放。

從奧拓、雨燕到維特拉,鈴木的產品導入,一直按照自己的節奏,有條不紊地進行。

然而,中國市場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經過連續十年的高增長之後,中國車市已經是年產銷超過兩千萬輛,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大車市。

此時的市場環境,也早已不是奧拓的時代,各主流品牌均已在華量產,喜好大車,傾向寬舒的中國市場需求特點,也在市場競爭中,被無限放大。

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堅持自己“小而精”道路的鈴木,似乎已經開始落伍了。

實錘!中國市場將難覓鈴木身影

數據顯示,自2011年銷量達到22萬輛的歷史頂峰後,鈴木在國內的銷量持續下滑, 2017全年銷量86,513輛,同比大減26%,數據顯示當年虧損高達8482萬元。

這還不算完,今年1-5月長安鈴木累計銷量僅有2.1萬輛,同比下滑47%,甚至不如大眾朗逸一個月的銷量。

在中國市場增速最快的幾年,鈴木反而在走下坡路,這確實令人遺憾。

實際上,去過日本的人都知道,在日本市場,鈴木的市場佔有率還是相當可觀,對於很多日本家庭來說,一輛體型不大,卻相當實用的鈴木車型,既可以應付日本狹窄的道路環境,也擁有相對夠用的車內空間,是日常代步的上佳選擇。

除了日本市場之外,印度則是鈴木的另一大重點市場。數據顯示,鈴木去年在印度的營收,超過了日本本土,營收達到12,59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42億元),全球佔比為36.67%。

2017年,印度銷量榜前五皆為鈴木以及旗下品牌所佔有,前10中有7款與鈴木相關,可以說鈴木在印度的表現相對與大眾在國內有過之而無不及。

實錘!中國市場將難覓鈴木身影

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兩大市場,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巨大反差,讓鈴木開始萌生了退意。

而中國實行的“雙積分”政策,更是加速了鈴木退出的進程。

眾所周知,在國家“雙積分”政策的重壓下,不少海外汽車巨頭選擇與中國的車企合作,開發新能源車型,以規避“雙積分”政策帶來的困局。

而對於鈴木來說,這是一個“死結”——因為在鈴木的產品序列裡,根本沒有新能源車型。同時,由於鈴木本就是一個以小型車為主的車企,它的理念是,更小的車,就是更少的能耗,所以它並沒有新能源的研發體系。

在這種情況下,“雙積分”政策對鈴木來說無疑是相當不利的。即便你車小排量低,但是你沒有新能源車,就難以滿足新能源積分。

實錘!中國市場將難覓鈴木身影

市場上的頹勢和政策上的不利,成為鈴木在華面臨的兩大問題。而在短期看來,鈴木並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不過,車市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於中國市場來說,鈴木品牌的推出,無傷大雅。而對於鈴木來說,也沒有必要為了中國市場改變全球戰略。

所以,對鈴木的退出,我們只能說一聲珍重。

畢竟,愛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