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小龍蝦之後,又有“荊州產”送達俄羅斯!這次,是個大傢伙!

15日,一列中歐班列停靠在俄羅斯奧倫堡海關通關區,由中石化四機石油機械有限公司製造的最後一套ZJ40DB低溫鑽機,順利交付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這標誌著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首次交予我國企業的大規模低溫鑽機成套設備項目順利完成。

继小龙虾之后,又有“荆州产”送达俄罗斯!这次,是个大家伙!

中國企業圓滿完成這一項目,憑藉的是具有國際一流水平和獨特技術路線的低溫鑽採裝備製造技術。2016年7月,俄羅斯最大石油公司——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面向全球招標11套低溫鑽機項目。石油裝備市場低迷之時的這筆大訂單,成為全球同行激烈爭奪的目標。經過3輪競標,2017年3月初,四機公司從全球20多家競標企業中勝出,順利中標。這是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首次將大規模低溫鑽機成套設備項目交給中國企業製造。

四機公司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的荊州,卻是我國領先的低溫鑽機行業設計標準起草單位和設備製造基地。為打開俄羅斯市場,從1998年開始,該公司針對高寒地區低溫作業要求,潛心研製低溫鑽採設備,建成了國家級低溫衝擊實驗室,能檢測在攝氏零下70度超低溫模擬環境下材料耐受性能,練就了行業領先的低溫鑽採裝備製造技術。

為達到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提出的該批設備能達到“攝氏零下45度作業、攝氏零下55度儲存”要求,四機公司嚴格管控設計、工藝、採購、製造和總裝等環節,力保項目質量和進度。為確保鑽機能應對嚴寒環境作業考驗,在設計環節,該公司從全球尋找到高質量低溫材料,並專門針對底座、井架安裝的關鍵設備開發了適用於低溫環境的供暖、通風、排水和防凍等系統和裝置;在製造環節,對井架、底座等40多個重要部件的焊縫進行編號,實現了對每道關鍵焊縫的精確管控和可追溯。

截至目前,該項目已有6套鑽機在奧倫堡州以西的薩馬拉州井場順利投入鑽井工作,4套鑽機正安裝調試,最後1套即將運抵井場。這批低溫鑽機不僅完全滿足攝氏零下45度作業要求,其高集成化、智能化的優越性能也贏得了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讚譽。

四機公司此次與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良好合作,還意味著中國石油裝備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在俄羅斯市場又提升到新的高度。

深度報道——

俄羅斯冰原上矗立的中國“身軀”

——我國企業首次大規模承接俄石油公司低溫鑽機成套設備項目紀實

15日,俄羅斯奧倫堡海關通關區,最後一套荊州四機低溫鑽井設備“走”下中歐班列,交付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

继小龙虾之后,又有“荆州产”送达俄罗斯!这次,是个大家伙!

300餘公里外的薩馬拉州井場,此前運抵的6套低溫鑽機正高速穩定地運轉,還有4套鑽機在安裝調試。

11套ZJ40DB低溫鑽機由位於荊州的中石化四機石油機械有限公司生產,這是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首次將大規模低溫鑽機成套設備項目交給中國企業製造。四機公司圓滿完成這一項目,將中國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在俄羅斯石油裝備市場推向新的高度。

從最低氣溫攝氏零下5度的亞熱帶地區到極端氣溫可達攝氏零下30度的高寒地區,荊州到薩馬拉直線距離達5500餘公里;從訂單落戶到全面完成生產,歷時1年零2個月……俄羅斯冰原上聳立的中國偉岸鋼鐵“身軀”,是四機公司潛心20年研製低溫鑽採設備的結晶。這家位於亞熱帶的企業,用不懈的努力和付出,讓中國企業的名字牢牢鐫刻在俄羅斯冰封千里的大地上,在高端特種石油裝備市場上樹立起中國品牌的高大形象。

20年潛心研發展示中國實力

2016年7月,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面向全球放出一個“大單”——招標11套低溫鑽機項目。消息甫出,立即在全球石油裝備生產商中“激起千層浪”。

彼時,已是國際油價持續走低的第3個年頭,跌入谷底的油價,也將石油裝備製造行業打壓得抬不起頭來,甚至難以為繼。

這個“大單”對於全球石油裝備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有的甚至視其為“救命稻草”,大家志在必得。要想拿下這一項目,無疑將面臨一場白熱化的競爭。

2017年3月初,經過3輪激烈競標,最終結果讓國際石油裝備業大吃一驚——四機公司從全球20餘個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一舉拿下“大單”。這也是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首次將大規模低溫鑽機成套設備項目交給中國企業製造。

继小龙虾之后,又有“荆州产”送达俄罗斯!这次,是个大家伙!

中國企業何以獲得俄羅斯石油巨頭的青睞?

四機公司總經理王慶群一語道破“天機”:該公司是中國領先的鑽修設備製造基地,是我國低溫鑽機行業設計標準起草單位,擁有國際領先水平的低溫石油裝備製造技術。

四機公司所在的荊州,最低氣溫一般在攝氏零下5度左右,一家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的內陸企業,何以練就了過硬的低溫鑽採裝備製造技術?

原來,四機公司是俄羅斯石油裝備市場的“老朋友”。為了開拓俄羅斯市場,早在1998年,公司就開始針對俄羅斯高寒地區低溫作業要求,潛心研製低溫鑽採設備。公司建成了國家級低溫衝擊實驗室,能檢測在攝氏零下70度超低溫模擬環境下材料耐受性能,練就了行業領先的低溫鑽採裝備製造技術,由此逐步打開俄羅斯石油裝備市場。

2008年,為俄羅斯某鑽井公司生產的低溫輪軌鑽機更奠定了荊州四機造在俄羅斯的地位。“四機公司10年前生產的鑽機即便放在現在,也絲毫不落後。”該公司一位俄羅斯籍顧問,正是當年俄鑽機項目的驗收人之一,四機鑽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俄羅斯薩馬拉州位於東歐平原東南部,這一地區冬季極端氣溫可達攝氏零下30度。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訂購的11套低溫鑽機就要常年駐紮在此工作。

继小龙虾之后,又有“荆州产”送达俄罗斯!这次,是个大家伙!

為了保證安全係數,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提出“低溫鑽機必須滿足攝氏零下45度作業、攝氏零下55度儲存”的要求。為此,四機公司在運用以往技術積累的同時,又增加了一系列改進措施——

為了保證低溫鑽機的整體性能,他們從材料著手,反覆比較、測試,從全球找來高質量低溫材料;

為了保證鑽機安全穩定運行,在底座、井架等關鍵設備上,他們設計增加排水系統、防凍裝置,防止冰凍影響,消除安全隱患;

為了保證低溫環境的人工手動操作,他們增加了供暖系統、通風系統。

此外,四機公司還將國際先進的集成系統、智能系統運用到項目中,減輕低溫環境中人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量身定製的系統和裝置,讓這些低溫鑽機披上“鐵甲鋼盔”,經受住薩馬拉的嚴寒考驗,驕傲地屹立在井場上。

匠心獨運鍛造中國品牌

2017年7月20日,四機公司西廠區內,首套組裝完成的鑽機旁圍滿了工人,每個人臉上都是緊張的表情。

這天,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將對首套低溫鑽機進行現場驗收。能否順利通過,事關整個項目能否順利推進。

“俄羅斯有句老話,1個人10月懷胎,不可能由10個人替代在1個月內完成。但你們做到了!”一番仔細查驗,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一位生產技術總監為“中國製造”豎起大拇指。

“首套低溫鑽機順利通過驗收!”

現場的每個人鬆了一口氣,歡呼聲、鼓掌聲,佈滿血絲的眼睛裡滿是興奮和激動。很難看出,他們已經不分晝夜連軸工作了1個多月。

高56米、重500餘噸的低溫鑽機,由上千個部件、上萬個零件組成。以往,生產組裝這樣一套鑽機至少需要半年時間,而這次只用了3個月,創造了國內低溫鑽機單套最短生產組裝新紀錄。

“拋出大單時,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就定下交貨期——2017年7月20日驗收第一套低溫鑽機。”四機公司俄羅斯大區銷售經理田蘭萍說,可開標時間卻從2016年10月一再延期到翌年2月底,到3月初才正式簽下合同,留給他們的生產時間不足4個月。

低溫鑽機的生產包括技術設計、採購、零部件生產、總裝和運輸五大環節,按照慣例,最關鍵的總裝環節需要45至60天。去年6月16日起,四機公司裝備集成廠車間開始總裝,近20名工人分成兩班,輪流上陣,確保24小時持續在線。僅僅25天,上千個部件、上萬個零件組裝在一起,並完成調試。

工藝的精度直接影響產品的質量和運行。低溫鑽機由井架、底座等組成,大部分結構件由低溫鋼板拼焊而成。能否經受住俄羅斯嚴寒環境的考驗,焊接質量是關鍵。

工人將每一處焊縫誤差嚴格控制在1mm以內,對關鍵焊縫進行超聲波探傷檢測,確保焊接質量。“我們還對底座和井架等40多個重要部件的關鍵焊縫進行編號,實現對每道關鍵焊縫的精確管控和可追溯。”四機公司結構件廠副廠長胡虧才說。

正是這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到了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監造人員的高度認可,隨後的10套低溫鑽機均順利通過驗收。

2017年9月17日,首套低溫鑽機搭上中歐班列,向俄羅斯奔馳而去。

冰原上攻堅克難展示中國精神

首套低溫鑽機抵達薩馬拉井場,即開啟了一個全新挑戰。根據協議,四機公司還要為俄方提供產品技術支持和售後服務。

今年1月3日,四機公司鑽修產品研究所工程師高迅帶領首批服務團隊飛赴俄羅斯薩馬拉,幫助指導俄方技術人員組裝鑽機實現開鑽。

從荊州的冬天到俄羅斯的冬天,高迅儘管做足了準備,但一到薩馬拉還是難以適應:氣溫零下20多度,出門得頭戴3頂帽子,裡面一頂保暖棉帽、中間一頂安全帽、外面還要戴一頂防寒棉帽;再厚的羽絨服也不抵用,衣服套了一層又一層,最外面還得再裹一件厚厚皮襖。

继小龙虾之后,又有“荆州产”送达俄罗斯!这次,是个大家伙!

連走路都費勁,還怎麼幹活?

還沒等喘口氣,寒冷的天氣就給了大家一個“下馬威”:部分設備在運輸過程中被雨水浸溼,凍成了一根根“大冰棒”。怎麼辦?淋澆開水,也無濟於事。

幸運的是,幾天後,一場百年難得一遇的暖流光臨薩馬拉,才讓這些“大冰棒”順利解凍,設備終於能夠組裝了。

檢驗整個項目成功與否,關鍵在於高49米、重92噸的井架能否安全地立起來。要把這個躺在地上的“鋼鐵巨人”拉起來,需要特定的起升角度,且起升噸位不能超過175噸,要求極為嚴苛。

可就在井架起升前一天,試拉起升噸位達到190噸!高迅和同事們心中一顫,立刻對井架所有部位一一排查:沒有發現問題。他們又用水平儀進行測量,終於找到了癥結:因凍土不平整,井架放置呈負角度。

經過調整,第二天,在絞繩的強大拉力下,井架緩緩拉起。不多時,這個“鋼鐵巨人”便巋然聳立在薩馬拉井場上。

這一刻,熱淚溼潤了高迅的眼眶。他知道這眼淚的滋味,有疲憊、有擔憂、有欣喜……

有了第一口井成功開鑽的經驗,第二口、第三口、第四口也順利開工。這背後不僅彰顯了中國智慧,更飽含著四機人身上展現出的中國精神。

寒冬時工作難,沒想到春暖花開時工作更難,大雪融化將井場變成沼澤,一腳下去就陷到膝蓋。為了防止腳陷進泥潭,工作人員只能每走一步,就用手提著靴子從淤泥裡往外拔一次,手常常被靴絆子剌出血來,有時身背重達30多公斤器材,他們只能匍匐前進。

在薩馬拉,“連軸轉”是四機公司技術服務團隊的工作常態。四機公司銷售公司售後部主任劉衛軍還清楚地記得,在第一口井開鑽後的6個日夜裡,他們每天只睡2個小時。最後一個夜晚,只不過是返回營房喝水的功夫,一直在井架上值守的同事餘志宏不見了。2個小時,劉衛軍和幾個同事找遍了井場,終於在電氣控制房一角找到了餘志宏——他手拿著工具,靠著牆沉沉地睡著了。

在異國他鄉,還面臨著飲食生活習慣的挑戰。俄羅斯人飲食單調,一年四季每頓飯麵包土豆,而蔬菜水果品種少、價格昂貴。中方工作人員一天忙下來,體力消耗極大,食堂裡除了煮土豆,就是烤土豆、土豆泥,“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逐漸適應過來”。在狗年春節除夕夜,中方人員集體開車去超市購買了黃瓜、球白菜、火腿腸等,自己動手,簡單製作,才嚐到了久違的“中國味道”,感受到了遠方祖國的“年味”。

“大家腿跑腫了、眼睛熬紅了、吃不習慣,但沒有一句怨言。”劉衛軍說:“這是中、俄兩國經濟合作的重要項目,我們深知手頭的工作不僅代表著‘四機造’,更代表著‘中國造’,要努力在全球樹立起‘中國石油裝備’品牌形象。”

“中國技術,真了不起!”四機公司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優質的技術服務贏得了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高度讚譽,為中國製造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中國的鋼鐵之花,綻放在俄羅斯廣袤的原野上!

通訊員:付喜豔 龐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