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资前画“美好蓝图”,募集后却买理财产品,细思极恐

2018年,截至6月13日,上市公司累计购买次数和累计购买发生额已超去年全年的47%。2018年,这两个数字或将超越2017年。

2017年全年,共有1152家上市公司购买了13874款理财产品(包括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证券和投资公司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基金专户以及逆回购等),合计金额高达11733.19亿元。

事实上,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事。自2012年起,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逐年高涨。2012年,整个A股上市公司合计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仅为71亿元,而到2013年暴增至1667亿元,2014年达到3474亿元,2015年进一步超过5500亿元,到2016年已攀升至7807亿元,2017年则达到11733亿元。我们观察到,在2017年新上市的353家企业中,有256家企业购买了理财产品,占比高达73%。

募资前画“美好蓝图”,募集后却买理财产品,细思极恐

2018年,截至6月9日,有25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定向增发预案,除了首次再融资外,还有占比近八成(201家)的公司,在2014年至2017年曾做过定向增发。翻看这些公司融资方案,均是“意志坚定”地要把融资投在实业上。而实际情况是,这201家两次再融资的公司中,在上一次融资前后,有124家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部分公司即使在本次融资之前,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仍旧绰绰有余。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时“出手阔绰”,对外投资时却又伸手向市场要钱。一方面用大笔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这种做法存在规避上市公司募资不得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规定的嫌疑。更有甚者,融资前后资金使用言行不符。增发融资前,上市公司陈列各种急需用钱的募资投向,一旦融资到账,热情就转向购买理财产品。在这些上市公司的公告中,频繁露相的是“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而不是募集资金投向项目进展。

A股市场诸多公司的主业是制造业,其资金运作实业,既是充分利用资金,也是发展主业不断壮大的保障。如果常年沉迷于购买理财产品,其收益率又低于各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仅拉低了公司盈利能力,更与“脱虚向实”的大方向相悖。

上市公司无论是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还是生产技术和研发能力都是中国优秀企业的代表。如果我们观察到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趋势不是减缓,而是愈演愈烈,则一定程度表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还在持续中,传统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空前挑战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如何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实现产业升级是摆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众多传统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未来将经历严峻的考验。

同时,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的产业使用效率来看,同时出现了“有钱不敢花”和“投入过度”两种趋势。

关键的是,理财产品并非没有风险。美的集团就曾遭遇诈骗。合肥美的冰箱公司在2016年3月购买10亿元理财信托产品,2016年5月通过内控日常核查发现存在诈骗风险。虽然美的采取措施收回了部分委托理财资金,但仍有部分资产还在追缴。

募资前画“美好蓝图”,募集后却买理财产品,细思极恐

募资前画“美好蓝图”,募集后却买理财产品,细思极恐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分为三类:一是短期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期限在3个月左右,风险相对较小,但收益低;二是信托、资管等固收类产品,一般1-2年,依据项目风险不同,一般收益7%左右;另外也有些通过多层嵌套,参与到潜在战略合作伙伴的定增等方面。

我们观察到,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众多投资者购买的这些理财产品大部分投向了基金、债券等金融类产品。甚至有部分银行和信托理财产品反过来再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使资金重新回流到股市。

于是,我们在资本市场上观察到一种特别有趣的“资金空转”现象:从股东募集来的资金用于购买(银行或信托)理财产品,而理财产品又被用来购买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这不仅使看起来风生水起的资本市场的实际资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不利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而且“脱实向虚”,积聚和放大了金融风险,加剧将来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如何脱实向虚,使金融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同时有效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未来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