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係裡,每個人都期待善解人意,你也可以學到

新來的朋友可以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

在親密關係裡,每個人都期待善解人意,你也可以學到

昨天文章《 》分享了述情能力,簡單介紹了述情的基本認識、述情模型以及述情的一些應用場景。

今天繼續分享【親密關係中幾項核心能力】系列文章第四篇。文章主題為共情,標題為《在親密關係裡,每個人都期待善解人意,你也可以學到》。

關於共情基本認識

共情能力與述情能力相對應感受理解情緒的能力,述情感受理解的是自己的情緒,而共情能力則是感受對方的情緒,如果用一句白話說就是“善解人意”。

善解人意,基本上是每個人都期待自己或者伴侶所擁有能力。恰如‘找一個懂我的’‘找一個理解我’‘對方要會照顧我的’等等之類,經常在親密關係中,出現對對方要求或者期待表達,都是在說共情或者善解人意。

如果說情緒管理能力是愛的能力基礎原料,那麼共情能力就是愛的能力中的框架。原因有兩個,第一、被理解是我們最基本需求之一。第二,被理解是我們感受被愛、被呵護最核心構件。如果一個人擁有較好共情能力,那麼親密關係至少是不會差的。而幸福和諧親密關係中,雙方之中至少一人有非常好的共情能力。

在親密關係裡,每個人都期待善解人意,你也可以學到

另外需要註明是:共情能力需要的一個人具有同理心,而同理心與鏡像神經密切相關,同時也跟成長經歷有關

如果是因鏡像神經導致的,那麼共情能力幾乎沒有改變可能,典型例子就是反社會人格者、變態殺人者,他們體內鏡像神經少於普通人,他們是很難感受到別人痛苦或者喜悅的。所以最好建議,在我們尋找另外一半過程中,儘量不要去接觸這些人,發現過後,也不要心存僥倖,趕緊撤吧。

如果是因成長經歷導致,那麼共情能力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得到明顯改善,這也是八爺今天文章意義所在。

在親密關係裡,每個人都期待善解人意,你也可以學到

共情的表達模型

共情那麼重要,強烈影響親密關係的質量,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到呢?下面是共情表達模型,同樣是一個經驗之物。

共情表達模式=以猜測方式精確描述對方情緒+專心傾聽對方分享+肯定對方情緒的邏輯+啟發引導

  • 以猜測方式描述對方情緒,這一步中需要情緒識別能力,首先你要意識到對方有什麼情緒,但是要用猜測方式去描述,因為如果直接說出來,會讓對方有些難堪。比如下班回家,發現對方有點沮喪,咱們可以“你的臉色不對,精神不好,是有些沮喪嗎?”而不是“你好沮喪哦”。前者充分照顧到對方如果不願意說,或者判斷不正確帶來不愉快。假如這一步做到了,會讓你覺得對方有在真的關心關注你。

在親密關係裡,每個人都期待善解人意,你也可以學到

  • 專心傾聽對方分享,如果對方願意分享,那麼我們要做到傾聽,要讓對方覺得你再認真聽ta的經歷,並且要分析情緒的邏輯。比如剛才沮喪例子,ta或許會告訴你今天因為一件小事情被領導罵了,覺得特別委屈。聽得過程中加一些“恩”“我在聽”“然後呢”等詞,讓對方知道你有在認真聽。在聽得同時,分析出對方沮喪邏輯“即使我做錯,但是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領導卻小題大做,讓自己覺得特委屈”。

  • 肯定情緒邏輯,肯定對方情緒邏輯,一定不要猜測而是根據上一步傾聽得到信息。比如上個例子,可以說“本來小事一樁,即使犯錯了,也不至於罵人吧,換做誰,也會很委屈的”

  • 啟發引導,多數時候我們都不需要最後一步。因為超過一半的情緒會在第二步說完之後就被接納了,90%的人在做到第三步時候,已經恢復好了。但是如果有需要做啟發引導,建議方向:面向未來,面向解決方案引導;理解他人方向引導。比如上一個例子,“你說你們領導是不是今天在家被老婆修理了,所以亂髮脾氣”

在親密關係裡,每個人都期待善解人意,你也可以學到

註明:

1、共情的四個步驟,不能打亂。只有這樣才能讓對方覺得,在乎ta,理解ta,支持ta,才會讓對方有愛的感覺。

2、共情不能拘於某種形式,只要能達到這種效果,都可以說是共情,比如某些肢體語言,書面表達,都是可行。

好了,今天關於共情的文章分享到此,由於篇幅原因,內容只寫了大概,還總感覺有些生硬,希望大家可以包容一下八爺。晚安各位!

在親密關係裡,每個人都期待善解人意,你也可以學到

你好,朋友,我是八爺,居住於成都的家庭服務者,在這裡記錄關於家庭生活的所思所想,在這裡與你相見,不管對你有沒有用,都說明你在追求幸福路上,我願意在追逐路上陪你,很高興遇到你。求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