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親密關係》:你對愛情的理解,從一開始就錯了!

因為工作的關係,老公常常很晚才回家。回到家已經很累,基本上不和我說話,自己刷會手機就睡了。

每當這種時候,我常常要想,他是不是沒話跟我說?我們是不是沒有共同語言了?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我們所向往的最好的愛情,就是偶像劇一樣的,你闖禍的時候替你兜著,你生病的時候不分晝夜照顧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感覺到滿滿的幸福。

《親密關係》是一本暢銷全球十六年的經典作品,由著名作家張德芬傾情推薦,作者是著名生命教練和諮商師克里斯多福•孟。書中告訴我們,我們對於愛情的理解根本就是錯的。你所以為的愛,並不是愛,只是由伴侶的行為所帶給你的滿足感。

如果你堅持要將你的幸福寄託在他人身上,你就走上了地獄之路,等待你的只能是失望。

讀《親密關係》:你對愛情的理解,從一開始就錯了!

01 完美愛人是不存在的

電影《大話西遊》裡紫霞仙子有句經典臺詞:“我的夢中情人,他是一位蓋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會穿著金甲聖衣、踏著五彩祥雲來娶我......”

我們曾經都有類似的想法。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我們的真愛,是我們的另一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等待緣份到來的那一天,與他相遇,從此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個人應該和偶像劇男主角一樣,包容女主角所有的缺點,只要女主角一個眼神,就能立即明白她在想什麼,無論女主角是傻白甜還是瑪麗蘇,他的眼裡心裡永遠只有她一個人,至死不渝。

愛情來源於吸引,而吸引的本質是我們內心的需求。

比如你缺乏安全感,你就會傾向於喜歡虛竹而不是段譽;假如你害怕獨處,你應該不會選擇一個經常需要出差的男人。

我們的內心需求就好像一張白紙,從我們幼年時就存在於內心,它渴望被填滿,但我們的父母並不總能讓我們滿意。隨著年齡的增長,未被滿足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多。不知不覺中,到了談戀愛的年紀,我們就將滿足我們的內心需求作為擇偶的標準。

但我們內心的缺口實在太大了,而人又總是不那麼完美,滿足了這一項,滿足不了那一項。失望之餘,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先找一個能滿足最多要求的,然後再慢慢改造。

噩夢就這樣開始了。

讀《親密關係》:你對愛情的理解,從一開始就錯了!

02 當你指責伴侶的時候,你真正指責的人,是你自己

老公回家晚了,你感到不開心,甚至藉此機會跟他大吵一架。

仔細思考一下,當老公晚歸的時候,你真正的情緒是什麼?可能是獨自在家的孤獨,還可能對你們的感情有些隱隱的不安全感。

你以為你所有的不開心,都是由他回家晚這件事造成的。其實不是的,你的壞情緒早就存在於你心中,只是你沒有察覺到,晚歸不過是一個導火索。

作者指出,我們的不良情緒,比如孤獨、空虛、寂寞、絕望、迷失等等,都是人類共同的經驗,是“生而為人的痛”。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特定的時候遭遇這種情感,無人可以逃脫。

還有一部分的痛苦來自於我們的童年。孩提時代,我們有兩大需求,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訴求對象主要是我們的父母。然而父母常常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久而久之,積壓在我們的內心,就形成揮之不去的痛苦。

當我們成年後,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將幼年時期對父母的需求轉嫁到伴侶身上,但是同樣的,我們仍然常常得不到滿足,於是童年的痛苦再次浮現出來。我們以為是伴侶的行為導致了我們的痛苦,其實痛苦早就存在於我們心中。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有個投射理論,他認為,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

所以,所有親密關係的衝突,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衝突

我們不願意承認這一點,是因為,把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要比直面自己內心的痛苦容易得多。

作者認為,痛苦不能避免,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認清自己的痛苦,接受自己是有負面情緒存在的事實,並且將之傳達給伴侶。

比如老公再晚歸,你可以這樣跟他說:“你昨天晚歸,我覺得非常不開心。我覺得自己被遺棄了,沒有人愛我,但這不是你的錯,我只是察覺到,我的內心深處是多麼沒有安全感。”

讀《親密關係》:你對愛情的理解,從一開始就錯了!

03 愛就在你心中

幼年時代,我們所需要的快樂、幸福、安全感等等,都來自於我們的父母,這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獨自獲取這些。但若成年以後,我們繼續重複這種行為模式,向外尋求,將我們的幸福和快樂都要經由別人來實現,勢必會讓我們無法掌控我們的幸福。

一個人無法承受另一個人的幸福,即使是伴侶也做不到。更何況,滿足你的期待,使你幸福,不是伴侶的職責。

那麼我們應該向何處去尋求幸福呢?

答案是,向自己內心去找尋。

作者認為,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與任何具體情境無關,不能從他人處獲取,也無法因為他人的行為而觸發。我們所有生活經驗的因果都只存在於一個地方——我們心中。所以,愛也存在於我們內心。

我們常常對自己感到不滿,總有一部分的自我,不能令我們自己滿意。通往真正幸福的第一步,就是檢視自己的內心,與自己的所有內在,包括好的和不好的,都和平共處,並且用愛來面對它們。

伴侶是我們的鏡子,從伴侶身上,能反映出我們的內心世界。所以,我們對待伴侶的方式也是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我們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

這樣一來,親密關係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只要我們學會了善待自己,就自然懂得了如何善待伴侶。

本書作者克里斯多福·孟說,婚姻和親密關係的真正目的,是讓你踏上尋找真正自己的旅程。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


本書是一本身心靈著作,也就是說,它並不是一本嚴謹的以科學手段為基礎寫就的著作,它的理論根據,更多建立在心靈與靈性成長的體驗。

事實上,就連作者本人首次接觸這一理論的時候,也堅決表示這不可信。但隨著進一步接觸,他越來越為這些理論折服,併成為了忠實的擁躉,一躍而成國際知名的生命教練。

親密關係是困擾我們一生的課題。康德曾說過:我不得不限制科學,為信仰留餘地。可見科學並不總是管用的,我們儘可對身心靈的方法理論存疑,但卻不妨一試。

這本風靡全球的身心靈情感著作《親密關係》,推薦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