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的你,在什麼地方做著什麼?

雖然十年過去了,但那天的記憶還依然清晰吧?

畢竟,有些事不想忘卻總有一天再也想不起,而有些事,想忘卻永遠忘不掉。

不過,每一個有機會說忘不掉那天的人,大概,都是幸運的人。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發生了里氏震級8.0級的地震,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門、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

在眾志成城抗震救災過程中,發生了無數或感人、或勵志的故事。

比如那位剛剛獲救就喊著要喝冰凍可樂的“可樂男孩”;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比如父母用身體搭成拱形營救出來了幼兒;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那年,有一首歌,我們所有人都會唱:

“無論你在哪裡,我都要找到你”。但找不到的ta,便成為了心裡永遠的印記。

為紀念汶川地震十週年,有一部電影《親愛的,我要和別人結婚了》將上映。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該片講述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時期,董蕭楊和自己的女友謝彤天人永隔,由此引發的一個跨越十年、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那封信想必你們都還記得。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這封感動了千萬人的信將以電影的形式,重新展示在大銀幕上。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那些關於地震的電影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鎮表示,汶川地震之後,出現了一系列相同題材的作品。包括《生死時刻》《驚天動地》《汶川168小時》等等。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這幾部電影基本上都是以災難性場面為主,將地震發生的過程濃墨重彩地展現出來。

但《親愛的,我要和別人結婚了》不同,它更多的是表現災前的幸福生活,以及災難後主人公的心靈重建。

雖然它本質上還是一部災難片,但更像是一部愛情片。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影片描述的地震發生之前的故事,像是一種鋪襯,在著力描繪普通人的生活色彩,讓觀眾感覺到死亡倒計時的存在,有一種內在張力。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但地震中的展現並不算多。李鎮解釋到,可能正是因為某個地方太脆弱,太容易疼,才不敢去觸碰。

但災難片要在一些關鍵的地方,營造一種呼應式的震撼。從人設上來說,主人公應該在表演上有一個爆發點;從環境上來說,也應該烘托災難的破壞力。

在強大的自然災害面前,人們依然能夠站起來,有勇氣去重建生活,這種力量會更打動人。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1976年7月28日發生的7.8級唐山大地震也是破壞性極強的一次地震,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

關於唐山大地震,也有很多影視作品。其中根據華裔女作家張翎的中篇小說《餘震》改編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由馮小剛執導,徐帆、張靜初、李晨、陳道明、陸毅、陳瑾等主演。

關於災難的重現,《唐山大地震》的場面基本上做到了驚心動魄。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演員的爆發力和張力,也在徐帆的身上得到了體現。

有一場戲,徐帆飾演的母親給張靜初飾演的女兒跪下來,母親說:“如果我這些年活得漂漂亮亮,我都會覺得特別對不起我的孩子。”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災難片絕不是為消費災難而存在

災難片的價值核心,絕不是一味地消費災難。

《泰坦尼克號》也是一部災難片,但說到這部電影,更多的人想到的是Rose和Jack的愛情。

這是因為在呈現極端的災難時,電影彰顯了人精神的偉大,蘊藏了人類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後天》講述了北半球因溫室效應引起冰山融化,地球進入第二冰河期,龍捲風、海嘯、地震在全球肆虐,整個紐約陷入冰河的包圍中的故事。

但故事的核心是親情——父親冒險前進紐約在冰天雪地獨自展開救援行動,營救被困在曼哈頓公共圖書館的兒子。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薩利機長》根據2009年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事件改編,講述了薩利機長在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故事。

影片用大量篇幅描述了每一位乘客是如何被救、如何聯絡到家人的,讓英雄的光環散發到群體當中去,用靈魂救贖散發英雄光環。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隧道》中李正洙在回家的路上行經隧道時突然坍塌,他被孤立其中與外部隔絕。

坍塌隧道之中的互救、夫妻之間的真愛信念、對生命的渴求讓李正洙終於活了下來。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釜山行》中所有人都上了一輛殭屍病毒不斷擴散肆虐的列車。儘管人的自私、貪婪、狠毒等種種陰暗面暴露無遺,但總有人性之中的善良熠熠生輝。

結尾小女孩純淨的歌聲撫慰了所有觀眾的心。

十年了,地震那時我正在

災難片作為電影的一種特殊的類型,其實是人們抵禦災難、表達生命態度的一個媒介。

面對災難,面對傷痛,電影要做的不是揭開傷疤渲染悲痛,而是通過用心的故事,暖心的主題,幫助經歷過災難的人們,早日走出心理陰影,重新建立起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生活的信心。

李鎮希望,大家以後再說到5·12的時候,不會反覆地想到災難和死亡,而可以是“我要愛”。

題外話:

汶川地震那天,化學老師正在上課。突然,我感受到了晃動。我以為是周圍的人在踢我的椅子。

隨後,教室裡所有的東西都開始晃動。我們才意識到,地震了。我們從五樓的教室匆匆跑下去,跑到空曠的操場上。

我找同學借來手機給我媽打電話,但信號奇差無比,根本打不通,我嚇死了。

一天之後,我們全校師生穿著白色或深色的衣服,在操場上默哀。

雖然和震源離了那麼那麼遠,但想起來依然會後怕。

那年的我們還很小,很幼稚,根本不知道那些傷亡的數字意味著什麼。

十年之後的我們,長大了,或許也成熟了,依然無法準確領悟那些數字意味著什麼。

因為那根本不是數字,是生命。

有很多人關於那天的記憶是這樣的:

那年我16歲,她15。

今年我26歲,她15。

——留聲機

兩個月後,我高考結束那天,母親告訴我父親在地震中已經去世了。

——張曉靜

當時我就立志,今後要蓋扛得住地震大樓的工程師,現在我做到了。

——阿黃啃骨頭

大家都已經跑出教室了,而我跑著跑著摔倒了。有一個男生撲過來把我扶起,十年了,我記不清他的樣子,但那一瞬間,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 老 街

5.12是我的生日,之後我再也沒過過公曆的生日。

——雲開

那麼,你的記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