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历史溯源

龙舟竞渡历史溯源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龙舟竞渡历史溯源

龙舟竞渡也称“赛龙船”,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关于这项运动的起源,最受认同的观点是为了纪念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1年)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龙舟竞渡盛行于江南地区,大多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它不仅在中国蓬勃发展,而且很早就传播到周边地区国家。

龙舟分“专职龙舟”和“业余龙舟”两大类。“专职龙舟”只作竟渡,不作它用。“业余龙舟”则是以生产用船临时改装而成,用后又恢复为生产用船。专职龙舟又分为专用龙舟、简便龙舟、游龙、造型龙舟等。

各种龙舟的构造大致相同:船体(包括浆梢或橹)、龙头、龙尾、各种装饰物和锣鼓。

龙头大多用整木雕成。无论专职龙舟或是业余龙舟,龙头都是竞渡前才装上船头的。龙头造型千姿百态,根据各地风俗而定。广州西江水系的鸡公龙头和东江水系的大头狗龙头,别具特色。

龙头多染成红色,称“红龙”。也有涂为黑色或灰色的,称“黑龙”或“灰龙”。龙尾大多用整木雕成,充满鳞甲。

龙舟竞渡历史溯源

船上装饰最繁杂的以顺德的鸡公头龙舟为代表。其中部有一个神楼,一个大鼓和一个铜锣。龙舟上有龙头、龙尾旗、帅旗和罗伞等装饰。龙舟的大小按扒龙舟的人数区分:3人、5人、10人的为小龙舟,长约1丈半到2丈;20到50多人的为中龙舟,长5丈到7丈;60到100人以上的为大龙舟,长9丈到10多丈;还有200多人的特大龙舟。

小龙舟只有桡手和舵手,中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一人;大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两人。珠江三角洲一带因河床比较宽,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故龙舟比较大,60多人以上的算较普通,100多人的也很多。

龙舟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它的起源仍然是一个谜。一般人只好把它归入几段历史故事中。

《记纂渊海》说: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另据荆楚岁时记和会稽典录,也有类似的记载。

但也有人说,龙舟竞渡始于春秋时代的伍子胥。伍子胥因忠被谗赐死之后,吴王夫差又将他的尸体装在鸱夷的皮革里,抛在江中。在那邯郸的曹娥碑上,就记了这件事: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另外一种传说,则干脆把龙舟竞渡的起源直接附会在曹娥身上,曹娥是东汉时候会稽上虞人,她的父亲是一位巫师。汉安帝二年五月,她的父亲在会稽一条河中沂涛迎神时溺死,连尸身都找不回来。曹娥当时只有十四岁,沿江号哭,日夜不停,最后也投江自尽。旧日,在湖北云梦一带,端午龙舟竞渡时,龙舟中都载有曹娥的塑像。

龙舟竞渡的起源,最普遍的说法是拯救或凭吊屈原,这是由于正史的记载。《隋书•地理志》说: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汩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迅楫齐驰,棹振水陆,观看如云。

龙舟竞渡历史溯源

《荆楚岁时记》也说: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安徽省巢县就有一座竞渡庙,庙里塑有屈原像,称为三闾祠(屈原曾担任过楚的三闾大夫)。每年端午节前,巢县居民都要迎接屈原的塑像放在龙舟中,击鼓奋楫,踊跃争先,一直玩到五日。

湖南常德市的东门外有一个招屈亭,江水从亭前往东流去,这个地名的旧称是屈原巷,附近有一小港口,旁边是三闾河,相传是屈原生前常到的地方。往昔,当地居民每年端午竞渡,到黄昏散船时还唱着: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边冷风吹。

这些民间习俗,都显示屈原投江与龙舟竞渡的关系。但这个传说的可靠性,却一直是一个问号。

比较近理的解释是,端午竞渡的习俗早于屈原投江之前。在几种传说中,屈原、伍子胥、勾践等的故事,都发生在我国南方,端午的习俗是吃棕子和划龙舟。所以先决条件必须是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带,而这正是我国南方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记载中,没有早过东汉的。事实上,我国南方吴越一带,直到东汉时代才开发。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风俗最初可能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对流,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与中国北方。

有人更进一步说,吴越水国以水战为主,龙舟竞渡就含有训练水军作战的意味。吴越在战争年代相继称霸中原,可能也和龙舟训练有关。

在吴越一带,舟船上本来就刻有龙形。灵河赋上说:龙艘白鲤,越舲蜀艇。扬泉的物理论中也说:龙舟整楫,不良不能执也。马缟的中华古今注更说:孙权,吴之主也,时号舸为赤龙……言如龙之飞于天。

孙权把他的座船称为赤龙,表示它能像龙一样翱翔云端。这些记载都表示龙舟本来就是我国东南一带的习俗。因为东吴一带是水乡泽国,把舟船刻成龙形,在民俗中认为可使水中蛟龙误认为是自己的同类,不会受到伤害。

目前的龙舟竞渡中,水手们还穿着模仿龙纹的彩衣,应该是这种意义的延续。唐朝流行的一首竞渡歌,就把这种迷信描写得很详细: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歌中甚至把彩衣直接称作“文身”。可见端午本来只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则是其中一项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而已。

据不完全统计,提到龙舟竞渡的地方志有:湖南省26种、湖北省41种、广东省42种、浙江与福建省各16种、江苏省26种、安徽省8种、江西省20种、四川省15种、云南与广西省各有4种、台湾省有9种、总共多达270种地方志有这种风俗的记载。由此可知,龙舟竞渡虽以我国中部及南部地方为主,但流行仍然十分普遍。

对于这种很早就流行于各地的龙舟竞渡,宋朝的张岱曾经用怒、悍、绚、愣、节、危、险七个字来形容它的精彩。他在4陶庵梦忆中描写瓜州的龙船说: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书龙头龙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其锣挝鼓,取其节,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

目前各地的龙舟已不像张岱所描写的那样讲究。但龙头、龙尾、龙麟和旗鼓锣钹仍不可免,划船人数有时也多到32人。

在历代的龙舟中,隋炀帝搭乘的龙舟大概是最豪华富丽的。东京梦华录说它长有三四十丈,宽三四丈,船头到船尾的鳞和须上都雕镂着金饰,船上两边有十几处阁子,中间设了御座,上面还有层楼和观赏台。龙头上有专门的人舞旗,左右水棚排列如桨,很像飞腾在空中。

我国南方各省,有关龙舟竞渡的趣事很不少。广州有一首赛龙舟的歌谣说: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忌,初三初四龙船划崩鼻。广州当地的龙舟,每年赛后都藏于水底泥沙中,至次年五月初一才拖出来,经过一番修理,然后开展竞渡。所谓划崩鼻,是说让龙舟连鼻子都要给砸崩了,可见竞争的激烈。

广东人的竞渡确是激烈。尤其民国初年,每逢端午前后,珠江上都有竞渡之戏。当时广东各县城都派队参加,往往为了胜负之争而起械斗。所以参加竞渡的人都得准备枪枝弹药,遇到冲突发生时就以武力解决。当地警察单位对此很感烦恼,经常会下令停赛龙舟。

龙舟竞渡历史溯源

广东顺德的龙舟竞渡也很有名,经常聚集几十个乡镇的龙舟分别胜负。当地赛龙舟时还有舞狮队助兴,利用几艘编成巨舰,四周围上栅栏,舞狮好汉就沿河而行,金鼓雷鸣,爆竹喧天,十分壮观。

番禹竞渡不在乎龙舟的速度,而在装饰。当地曾建造一只龙舟,长达十多丈,宽八尺,船头和船尾都刻成龙形,栩栩如生。船上还设有小楼台,可以演出杂剧。经过长期训练的桨手,一律穿着鲜艳夺目的彩衣。这只龙舟平时埋在地下,要隔上十年或二十年才出土一次。

我国台湾也有龙舟竞渡,即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活动很快风靡全台湾。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龙舟竞渡在台湾称为“扒龙船”。

香港也有龙舟竞渡,与广东地区大致相仿香港回归前,连当地英国人也仿效国人做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