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犯人常常被发配宁古塔,那么宁古塔是什么地方,环境气候是怎么样的?

木头老罗


清代东北的流人戍所,并非只有宁古塔一处。根据清朝官书记载,当时的发遣地还包括沈阳盛京、辽宁、铁岭、尚阳堡,后来还有吉林的乌喇、宁古塔,最后是黑龙江的瑷珲、齐齐哈尔。当然,在这些东北地区的戍所中,尤以盛京、尚阳堡、宁古塔为清初关内汉族文士最常被流放之地。

流放文人们通过自身的经历,书写出大量关于东北的地理山水纪略,例如吴兆骞之子吴振臣的《宁古塔纪略》,杨越之子杨宾的《柳边纪略》,方拱乾的《绝域纪略》,以及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等等。其中,吴兆骞、方拱乾受到“丁酉科场案”的牵连,杨越是由于“通海案”,张缙彦则是因为文字狱等不同原因,分别被流放到宁古塔。

由此可见,这些书籍不仅给汉族文人揭开了东北关外的神秘面纱,也代表着一段清初满、汉矛盾激烈时的血泪史。所以,很多人对清朝流人戍所的想象,都以宁古塔作为关键地理节点,这是有特殊原因的。

通过流放文人提供的文字记录,我们可以窥探宁古塔的环境气候情况。例如,东北边疆的气候极其寒冷,与这些汉族文人原本温暖的生活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故《宁古塔纪略》就提到:

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终,日夜大风,如雷鸣电激,尘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鹅飞下,便不能复飞起。不数日即有浓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坚冰,虽白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袭裘,久居即重裘御寒也。至三月终,冻始解,草木尚未萌芽。

这段关于严寒的描述是流人对宁古塔最初的印象。远离故土,身处绝域,文字有时候反应的其实是作者的心境。

然而,随着流放生活日久,文人们开始对宁古塔的印象有所改变,他们甚至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的生产,并且注意到:

凡宁古山川土地,俱极肥饶,故物产之美,鲜食之外,虽山蔬野簌,无不佳者,皆无所属,任人自取。

也就是说,在寒冷之余,宁古塔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流人们以生动的文笔,将这些记录了下来。

这两种微妙性的态度,是我们通过历史文献讨论作为流放之所的宁古塔的地理气候时,所必须要注意到的。


HuiNanHistory


看清宫电视剧,常听到“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句话,是说清廷把犯人流放到东北的宁古塔,宁古塔是个什么地方?

其实宁古塔是一个地名,连塔影儿都没有,它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可能它与后来的满清皇室扯得上远亲关系,是满人老祖宗。如此说来,这儿可是满人发源地呢!

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发配宁古塔大多都是宫廷内部,勾心斗角的失败者,文人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狱,科场案等,有全家流放的,有祸及九族的,流放的老百姓少之又少。

顺治年间,宁古塔开始成为流放地,清朝人最怕去的地方就是宁古塔。

《研廷见闻杂记》说,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它是人间地狱,流放者去了,往往在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饿昏了被当地人分而食之,能够活下来的不多。

宁古塔是个不毛之地,蛮荒之地,常年冰封,人迹罕至,罪犯在那里垦荒种地,修桥筑路,还要忍饥挨饿,为本地满人做牛做马,改变着满清故乡的落后面貌。

其实,发配去干什么先定好了,有的赏给出力兵士为奴,也有男的换马,女的为娼,最好的就是在官家做苦力,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就是围猎,烧石灰,烧炭,没有半点空闲。

随着“文字狱”的兴起,宁古塔便成了获罪官员和文人的噩梦。

据《柳边纪略》载,第一个流放到宁古塔的汉人是著名文人、吏部给事中陈嘉猷,他与妻子携1女3子及3仆人来到这里,当时此地尚无汉人。

后来可就多了,如福建总兵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和浙江扬越、杨宾父子,以及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属等,大都是因文字狱被流放到此地的。

其中清朝诗人吴兆骞被发配宁古塔23年,他奇迹般活了下来,还在冰天雪地中写了好多诗,他的诗作慷慨悲凉,独奏边音,有“边塞诗人”之誉。后经朋友顾贞观,通过纳兰性德及其父亲明珠关系,花钱赎还,归来三年后逝世。

最后一个有记载被最发往宁古塔的人是爱新觉罗·载澜,道光皇帝的孙子,光绪皇帝的堂兄。八国联军要求严惩首祸之一的载澜,慈禧太后迫于洋人的压力将他发配乌鲁木齐,新疆巡抚对他百般呵护。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澜跑回宁古塔躲避战祸,袁世凯不允许载澜离开宁古塔了,死时61岁。

清朝灭亡后,流放人大多在宁古塔安家落户。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天宁阁


怎么样?虽蒙皇恩浩荡,敕免不杀活命,但发配宁古塔,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颈一刀痛快!
清朝,设盛京将军总理东北军政事宜,分设吉林将军(初为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辖区。


宁古塔,既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辖之宁安市,清朝顺治十年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设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十五年迁治吉林,改称吉林将军,宁古塔改置副都统;清朝的首任黑龙江将军既由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升任。

宁古塔,与塔没有任何关系,是满语“六个”的意思,据说,早期有兄弟六人居住生活于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仅有六个人!亦有“六个”台之说。

有清一朝,东北被满清视为祖基龙兴之地,满人入主中原,大量进入北京及全国各地,但严禁移民进入东北,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东北人口骤降,尤其偏远的宁古塔一带,虽然不再是六个人,但也是人烟稀少,更是荒凉不堪,狼虫虎豹出没其间,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宁古塔,
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之长达半年冬季,常达零下30度极端寒冷的暴风雪肆虐的恶劣气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虫叮咬,基础生活设施极端简陋,衣食住行皆与关内生活无法比拟,令人很难适应,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加之路途艰险,野兽袭扰吞食,甚有传言,饥民争相杀戮人犯食之果腹,发配人犯甚至多有未达宁古塔,而死于苍茫遥远的危险旅途。

因而发配人犯一听“发配宁古塔”,与宋代人犯闻听“发配沙门岛”一样,九死一生,生还机会缈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颈一刀痛快!


仅供参考。


z山海


边远之处,气候冷,在今天黑龙江省海宁县附近。宁古塔城所在地区的土壤以白浆土或暗色草甸土为主,据《中国自然地理》记载,“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主要是暗棕色森林土,但在河谷阶地上由于母质粘重及季节冻层的影响,有大面积的白浆土的发育,在排水不良的地方,则沼泽土分布普遍。”而在河流谷底海拔较低的地方如宁古塔地区的白浆土,可以利用丰富的水源,有利于经营农业,海拔较高处的白浆土或草甸暗棕壤,适宜生长针阔混交林。而暗棕色森林土地区有利于发育红松阔叶混交林。因而无论发展水旱农业还是林业均具有良好的条件。

因而历史时期宁古塔与吉林两城所在地区森林覆盖率都比较高,而且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宁古塔纪略》中对宁古塔的丰富生物资源有较多的记载,“西门外三里许,有石壁临江,长十五里,高数千仞,名‘鸡林哈答’。古木苍松横生倒插,白梨红杏参差掩映。端午左右,右崖下芍药遍开。至秋深,枫叶万树,红映满江。江中有鱼,极鲜肥而多。”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宁古塔地区有苍松、梨树、杏树、芍药、枫树等植物。宁古塔城坐落在牡丹江畔,水资源丰富。《宁古塔纪略》中对宁古塔丰富的鱼类资源作如下描述:“予少时喜钓,每于晡夕持竿垂钓,顷刻便得数尾而归。

又有一种,生于江边浅水处石子下者,名‘哈什马’今上祭太庙,必用此物。亦有鲟鳇鱼,他如青鱼、鲤鱼、鳊鱼、鲫鱼其最多者也。”可见,宁古塔的鱼类资源不仅量大,而且种类繁多。同时宁古塔还产“人参、黄精、桔梗、五味子及鸡腿麻姑。木耳,真经菜,蕨菜,极多而肥。”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不仅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而且还有着重要的商业价值。正是因为宁古塔城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所以对宁古塔城地区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三万的三万里


顺治十五年,江南一个才子——吴兆骞,本应沉浸在中举的喜悦中,却因为一场莫须有的科场案,举家被发配宁古塔。

宁古塔,这个让多少汉人胆战心惊之地,就这样迎来了一个满腔怨屈的才子。吴兆骞并非第一个被发配宁古塔的,亦不是最后一个。之所以在这里说他,是因为他携家发配宁古塔期间,其子留下了一卷《宁古塔纪略》,为我们了解那个苦寒之地,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1、宁古塔位置与名称由来

宁古在大漠之东,过黄龙府七百里与高丽之会宁府接壤,乃金阿骨打起兵之处,虽以塔名,实无塔。相传昔有兄弟六人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尤言六个也。

2、最初感受

所谓寒风如刀,热风如烧,大于舟之鱼,大于屋之木,獉獉狉狉,荦荦确确,固不可以中土之境求之。殊绝之域,亦不可以古人所称道概之。

3、城池概况

有木城两重……去旧城六十余里,内城周二里许,只有东西南三门,其北因有将军衙署,故不设门,内城中惟容将军护从及守门兵丁,余悉居外城,周八里,共四门,南门临江,汉人各居东西两门之外。

4、日常生活

被流放至此的汉人多被编入官庄做苦力。

每一庄共十人,一人为庄头,九人为壮丁,非种田即随打围烧炭,每人名下责粮十二石,草三百束,猪一百斤,炭一百斤,石灰三百斤,芦一百束,凡家中所有,悉为官物。衙门有公费皆取办官庄。其苦如此。

5、气候状况

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终日夜大风,如雷鸣电激,尘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鹅飞下便不能复飞起,不数日即有浓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坚冰,虽白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尺袭裘,久居即重裘可御寒矣。至三月终冻始解,草木尚未萌芽。

6、物产情况

江中有鱼,极鲜肥而多,有形似缩项鳊,满名发禄,满洲人喜食之,夏间最多。……又有一种生于江边浅水处石子下者,上半身似蟹下截似蝦,长二三寸,亦鲜美可食。……亦有鲟鳇鱼,他如青鱼、鲤鱼、鳊鱼、鲫鱼其最多者也。
冬则河水尽冻,厚四五尺,夜间凿一隙,以火照之,鱼辄聚,以铁叉叉之,必得大鱼。

动物有虎、豹、猪、熊、獐、狐、鹿、貂、兔、海青、野鸡等。特产有人参、乌拉草等。

《宁古塔纪略》书影

更多关于清初宁古塔之地的概况,尽在此书中,竖排繁体无句读,读着很有感觉。

需要此书的,可关注@熊二History,也可留言索取,欢迎一起阅读分享。


熊二History


在一些清宫戏或者历史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处理一些重罪之人时,常常有这么一句话“发配宁古塔”,再严重一些的的还会加上一句“永世不得入关”,更惨的还会“与披甲人为奴”。

在我小时候听到这句话,总是感觉“宁古塔”是一个“塔”,大概的位置应该在云南贵州等地,后来才知道,南辕北辙了。

既然流放是重罪,那么所去之地必然极苦,宁古塔其实并不是塔,而是一个地名,大概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附近。

在清朝初年,宁古塔的治地非常广,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曾长期与盛京齐名。

那么朝廷为什么要将犯人发配宁古塔呢?

我想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来考虑

1、宁古塔所处地理位置,早就来气恶劣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清朝时期,漫长寒冷的冬季对于很多被发配的犯人就是噩梦。

2、充实当地人口,满清入关占据中原之后,一方面是富庶的中原,一方面是苦寒之地,所以当地人口流失非常严重,将获罪之人发往宁古塔可以充当劳动力去建设满清的“龙兴之地”。

3、满清入关之后,留下来镇守边疆的多为“披甲人”,也就是早期投降清朝的各族人,他们忍受严寒镇守边疆,将发配的人与披甲人为奴,也是为了安抚他们。

现在由于各种取暖设备的普及,东北雪乡美丽的景色,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蜂拥而至,但是在几百年前,宁古塔绝对是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地方。


一点点历史


感谢邀请!宁古塔作为清代以来被大家熟知的流放地。它的名字和地域范围一样充满神秘感。简单而言,宁古塔是清朝东北边境地域的重镇,也是清朝东北龙兴之地三边之首。即宁古塔,三姓,珲春。


一,地理位置及由来。现在大致范围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濎镇古城村。由此你也可以看出他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了。宁古是满语意思,即六个意思。因此,宁古塔本意就是六个塔。也有人成塔在满语与台子相似,因此是六个高台子意思。

二,宁古塔的气候环境。宁古塔作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有严寒,长年积雪。结冻期大致在180-200左右。最低温度一般在零下三十多℃。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加之清代中前叶,东北交通不便。可以说宁古塔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风雪天中度过。因此,搭配到这个地方的人一般都很难逃走。当然,还有驻军看守。并且,犯人在来宁古塔的路上也是不断艰辛。很大部分老弱病残都可能会死在路上。即便到了宁古塔,严寒也会加剧老弱病残死亡。就算死亡了,基本上也很难报告到京城。据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是流放至此而死。因此,搭配宁古塔基本上就是宣布缓期死刑。



三,宁古塔的开发与巩固。宁古塔作为清代流放犯人聚的地方。其中很多流人是因为文字狱和连坐等罪名来到东北。也把南方的文化经济带到东北。由此也卡来了东北与内地之间的关联。这可能是清王朝想不到的。当下东北清代文学一个重要分支就是流人诗歌和文学。经济方面,农耕经验的带来,无异加快东北开发。尤其是青壮年犯人被当做劳动力,加快流放地周围开发。



四,杰出官吏的有效统治。对于宁古塔,清王朝起初设立都统管理,后来有宁古塔将军管理。其中吴大徴和胡适的父亲胡铁花对于宁古塔的开发做出卓越贡献。



宁古塔作为清朝北部边陲的重要城镇,留下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大家熟知的宁古塔纪略,宁古塔志,都为当下东北边疆治理与研究留下重要参考资料。


学海沧澜


清朝是我国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是也同样给与了们国家带了众多的灾害。比如后期的一系列的与外国的不平等的条约。但是它也曾经辉煌过,如康乾盛世之类的。

那我们对于这个清朝了解多少呢,在清宫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说:“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永不入用”之类的话。那么为什么是发往宁古塔,而不是其他地方泥?这里我们先来熟悉一下清朝的起源地,1616年女真族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到后期入主中原(1664年)经过吴三桂在山海关引清军入关为节点,清朝正式入驻中原。那么在这期间,女真族的部落的聚居地是在今东北长白山一代建立了建州女真族,那时候统一归明朝管理。而我们现如今说的宁古塔其实就是他们的发源地。在今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然而我们说的宁古塔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塔,它却是一个地名,是一个城名,在清朝来说这里是流放人犯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的环境非常的恶劣,天气气候也很恶劣。风沙大,干燥,寸草不生,五谷不长,风沙不止。然而它不是塔,又为什么称为“塔”呢?据说努尔哈赤有六个兄弟,在满语里面“六”为宁古,而“个”为塔,所以满清时期的宁古塔就是这么来的。

那清朝把这个犯人流放到这里是做什么?

首先是因为刚刚说了这里是他们的起源地,为了能够让他们的发源地更加环境诱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所以他们把犯人流放到这里进行开垦,造桥修路之类的。这样体现他们是皇族的一个特征。把这个等级分化的更加详细。

其次把犯人流放至此可以让他们惩恶扬善,让他们接受改造。能够忏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为毕竟这里的条件是极差的。

象这些环境下他们当然是想让那些犯人能够给他们修桥修路之类的,造福他们的子孙后代。

在清朝期间,有些 “名门望族”也同样被发配到这些地方。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康熙年间,以《南山集》案、《滇黔纪闻》案最为严重,在当时来说已经轰动了整个朝野牵扯的人员不是一般的广,其中包括了康熙身边的人物,有江苏巡抚张佰行和方苞等等。在皇帝看过奏折之后,他认为牵扯的人员过多,因此他动了恻隐之心,毕竟十多天后他的六十大寿将近,不想杀戮太重,讨个吉祥的兆头。所以后面他只是处斩了戴名世一人,没有涉及他家人。而对于方孝标由于已经过世,所以并没有深究,而将其家人发配到了宁古塔。

如今在宁安市就有很多清朝时期留下来得文化遗产。二大石桥,泼雪泉,江楼、西阁、文庙、山东会馆等文化遗址。最有名还是要算“觉罗城”及皇亲府遗址。三道亮子遗址和黑妃的故事在石岩镇影响深远,而宁古塔时期重要驿站是沙兰镇,吴大澄勘界石刻是在二吕村发现的。这么多的文化遗产我们可想而知,那时期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是有多少,又有多少少人为他们充作了奴隶,作为一个现如今来说叫做劳改的地方,现如今文化遗产那么丰富。这个是值得我们为此骄傲的。


有观点的视觉


随着清宫剧热播,宁古塔这个尘封于史书中的古地名,又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中。电视里对那些作奸犯科的王公贵戚、达官名士,龙颜震怒之下,大多发配到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些犯人听到这噩耗,都会瘫倒在地,一副生痛不欲生的样子,有的人甚至宁愿自杀,也不肯去宁古塔。


那么宁古塔究竟是个什么鬼地方,能让犯人闻之色变呢?其实,宁古塔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六个,它有新旧两个城,电视里多指新城,位于今天黑龙江省安宁市,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据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在此繁衍了六个儿子,这就是宁古塔的前世今生。宁古塔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保卫和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为了发展和建设宁古塔,皇帝会把犯人极其家属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做奴隶。

宁古塔在清朝时,是个穷山恶水之地,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它距北京有千里之遥,犯人迈着失落沉重的脚步,带着夹板,带着绝望,踏上生死未卜之路。大部分人在路上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或者被野兽吞没,能最终到达宁古塔者不及二分之一。

当时宁古塔可谓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完全是个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犯人在这里一年四季都做着高强度的劳动,耕种、修桥铺路,烧石灰,挖贡参等等,由于环境恶略,加上繁重的劳作,很多人四五十岁就客死他乡。这里的犯人从没有逃跑的记录,因为除了宁古塔外,其他地方是冰天雪地,人烟稀少,既是跑出去,不是冻死,就是成了狼虫虎豹的美食。所以披甲人无须看管犯人。

关内的犯人来到宁古塔,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让这里原住民逐渐摆脱猎狩的生活,步入农耕文明。使宁古塔慢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成为关外的最富庶的地方。

当然,那些名人文士的待遇与普通犯人就有天渊之别,他们无须繁重劳动,是披甲人的座上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一股清流。他们中比较有名有:明末兵部尚书张缙,思想家吕留良,诗人吴兆骞等。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宁古塔不是雷峰塔,并不是用一座塔来封住妖魔鬼怪的意思,他在满语中是六个的意思,传说最早由六个兄弟驻守,故此得名,在黑龙江省海林市一带,后迁到宁安市地区。

宁古塔的历史相当悠久,两宋时,做过金国的国都,《鹿鼎记》中韦小宝找的龙脉所在,其实也在这一代,后来清朝划定其为北方的重镇、宁古塔将军的驻地。

宁古塔虽然远在漠北边陲,但位置极其重要,它不仅是黑龙江的战略重地,还相当于是黑龙江的省会,负责黑龙江的经济、赋税等等重要行政工作。而且清朝在此大量驻军。

我们看清宫戏里皇帝常说,把哪个大臣“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这个披甲人就是指的当地驻军。而这些为奴的人,就是在当地充当苦役,被发配到这个地方的人,九死一生,就算生的那个估计也是生不如死。

宁古塔气候十分恶劣,人烟稀少,到处都是野兽,森林和沼泽,逃跑?基本上就别想了!你跑了,也没人管,因为天寒地冻,跑不了多远你就得冻死,饿死,或是被野兽吃了。

宁古塔的气温,一般在零下三四十度以下,那时候可没有暖气,冻死的人不计其数。

而一般的人犯罪,是没有资格发配宁古塔的,也就是说能去宁古塔的都是些达官贵人,对于这些养尊处优的人来说,就更别说了,平时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一到宁古塔很快就倒下了,多死于水土不服或酷寒,能够存活下来的非常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