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故鄉有哪些頗具儀式感的民俗?

夏寒楓

說起我的故鄉,貌似還是有很多頗具儀式感的民俗的,我座標玉林,家鄉也是玉林,從小在玉林長大。先說一個在玉林比較普遍的民俗,那就是我們這邊很重視宗族傳統,幾乎每個姓都會建有一個宗祠,家裡有什麼大事,都要去宗祠裡面燒燒香,拜一拜。我記得我拿到大學通知書的時候,家裡面就各種燒香放炮的,然後宗族裡面會有給我們發獎學金。

然後我們玉林這邊有一個叫“寒山誕”的民俗節日,“寒山誕” 一年有三誕,分別是:農曆二月十二,四月十五和九月十五。一般比較隆重的就是二月十二的那次。一般這一天,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會聚集在寒山村歷史悠久的寒山大廟前。然後就是一起跳舞,有人敲鑼打鼓,接著就是把貢品擺出來,一般都是一些金豬、米餑、發糕、橄欖紅棗做成的寶塔,還有舞龍舞獅的,寓意就是祈求風調雨順之類的,好像最近幾年玉林這邊把這個節日發展成為非遺了。


玉林身邊事

我的家鄉是廣東潮汕地區,潮汕地區是目前保留中國傳統文化,民俗最多最完整的地方之一!由於太多太複雜,這裡列舉幾件比較有代表性的民俗分享給大家:

一,農村自建房:


1,"啟工"儀式:如果你想建房子,首先要"看日" ,也就是找算命先生選一個良時吉日,這個良時吉日就是"啟工" ,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開工儀式。在"啟工"時點禁止和主人生肖對沖的人進入該宅基地範圍內(即主人屬龍,那麼屬狗的人就必須迴避)。儀式開始前,主人必須事先準備好祭祀物品:如香燭,錢紙,香爐,紅紙,紅繩,鹽和米(簡稱鹽米),紅花 抹草水等,還要備好一把泥工用的抺灰泥工具。吉時到了,主人要拿著祭祀物品先到村子的"地頭老爺宮"請老爺來鎮宅,保佑房子從"啟工"到完工一切平平安安,順順利利!老爺請到就位上香燒紙後,主人和另外一位家人就開始儀式,一人拿抹灰工具敲打宅基地四周範圍,另一人一邊潑紅花抹草水(這水當地人認為能驅邪),一邊用力摔鹽米。經過這一過程,"啟工"儀式才算完成。

2,"謝土"儀式,也就是房子建成之後!就必須"謝土",也就是感謝地頭老爺和其他神明的意思!這也必須"看日"的,然後請神仙來唸經做法送神明們去別的地方。在儀式前,必須備好很多錢紙,五土錢紙,鮮三牲,齋三牲等等一大批祭拜物品 整個"謝土"過程一般需要幾小時。

3,"入宅"儀式,同樣需要"看日",選擇一個和主人有"合"的好日子......

二,划龍舟

每年的端午節,聖潔飄香的家鄉潮州市黃岡鎮都有組織龍舟賽事,本人有幸多次參與村"社裡"的各項準備工作和"龍頭下水"的儀式。農曆五月初五早晨3點左右,為了儀式能夠順利進行,"社裡"的主事人必須提前到位,做飯的人也開始做飯以供龍舟選手們吃飽後4點左右到船就位等候儀式開始。主事人需要事先準備好各種物品,然後敲鑼召集有關人員吃飯後進地頭宮祭拜老爺,請出龍頭,點亮眼睛。龍頭一般有兩個,龍公和龍母,龍頭由"社裡"最強壯的人扛在肩膀上,排好隊,主事人手提一桶"鹽米"和一桶"神仙水",另有人放鞭炮走在前面開路,然後就是扛龍頭的小夥子,選手和有關人員依次隨後,一路浩浩蕩蕩,氣勢如虹跑著到碼頭,龍頭必須先放進水中然後再安裝在船頭上。這時同時岸上也有人把事先準備好的桃子和李子拋到碼頭或水裡,稱為"拋龍蛋",意指社裡人丁興旺,人才輩出,風調雨順,合境平安等意思!這儀式莊重而複雜,但人人都不辭勞苦。這儀式,不知從什麼時間開始一直延續至現在。



除了上述之外,如:家庭父母年老做白事也是儀式很多很複雜!聖潔飄香用當地一句俗話叫:"多過死人事"來形容吧!還有宗族祭祖儀式,那場面也是隆重非凡,人山人海!另外就是春節,清明節,七月半,八月半,冬至節,年尾拜平安,正月半,生男丁,拜同年,嫁女娶媳,出花園(子女成人禮)等等都要舉辦儀式!聖潔飄香的家鄉潮汕地區的傳統習俗真的太多啦!要說的事還很多,說不全的請朋友們諒解或關注我,在今後有機會再和大家逐一說完。謝謝!


聖潔飄香

說起“營老爺”,

不同的鄉村有不同的活動形式。

常見的還是“英歌舞”和“跳火堆”


英歌舞

英歌在潮汕地區已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漢族舞蹈藝術。



跳火堆

“跳火堆”起源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是這個活動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

潮汕地區的村民都希望通過跳火堆可以驅除壞運,今年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當然,這是一種信仰。


到底,為什麼要營老爺呢?

潮汕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居住,當時的原住民為大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輾轉搬遷至潮汕,與當地閩粵族人交融共生,經過上千年演變,形成了今天的潮汕族群。

“營” 在古漢語中是指來回走動,飛來飛去的意思。

故“營老爺”的意思就是抬著神像在村裡走來走去。

是不是恍然大悟呢。

▷▷▷說起潮汕,怎麼能少了功夫茶

工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漢族人民傳統的飲茶風俗,

是禮賓待客的第一道習俗。

一般沖茶都是三個杯子靠著併攏,

形成一個“品”字。

民間生活以三個杯子泡茶是最好喝的。

潮文化真的不是一時半會可以說完的

歡迎大家來潮州汕頭揭陽旅遊 哦

訂閱關注潮州玩家 給你最新精彩資訊!


潮州玩家

你的故鄉有哪些頗具儀式感的民俗?

阿兮的老家在膠東農村,頗具儀式感的民俗,主要有以下幾種:


1、白事

農村對白事極為重視,基本是老家裡五服之內有老人沒了,在外面的小輩們都要放下一切工作回老家奔喪。從穿孝衫戴孝帽,到磕頭,擺祭,都有主事人主持,有嚴格的儀式,不能亂來的。

2、紅事

雖然現在婚姻自主,都是自由戀愛,但在阿兮老家農村,該有的儀式還是必須要有。比如定親紅,認親(打四場),過禮,根據生辰八字看結婚日子,送粉面等,至於結婚那天,規矩更多:上馬餃子下馬面,紅蓋頭,新娘子手裡拿著大蔥、小餑餑,下轎接斧,坐帳,看二日,三日回門……講究多著呢。

3、添丁進口

在農村,誰家生了娃,生了男孩還是女孩,從掛在門上的一束就能看出來。在過去農村,生了兒子街門上要掛旗的,還要分紅皮雞蛋,分疙瘩湯,吃大面,滿月回孃家要抱著用面做的“長歲”,切成片分給姥姥門上的本家。還要過“百歲”。

4、上樑

農村蓋房是大事,尤其是上大梁,儀式是少不了的。要做各種麵塑跑梁(龍、鳳、虎、豬、長歲等),主樑要披紅掛綵,由老木匠邊上樑邊唱喜歌,扔上樑小餑餑和糖塊等。

5、祈雨

大旱年裡,農村自發祈雨場面,非常有儀式感。2014年阿兮採訪古村落,還特意去山上看了祈雨的那塊碑石。據當地群眾說,這地方祈雨非常靈驗,基本祈雨後還沒等走回村就開始下雨了。

6、春節

膠東農村非常重視春節,炸貨、做聖蟲、大棗餑餑,年三十貼對聯、送吊子、門窗別上桃樹枝,北桌子擺供品、掛宗譜、香燭齊備,上墳請老祖宗回家過年,這些都不可少。還有晚上發紙,祖祖輩輩不變的初一餃子,一家家的拜年問好,初一不動剪刀、針線、不掃地。初二傍晚祭財神,晚上送神,初三一早請下宗譜,迎閨女女婿回門。正月十五送燈。

7、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剃頭理髮,早上吃聖蟲,炒豆。

8、清明節和陰曆十月一日上墳

這兩個日子,在膠東農村非常重視。基本家裡的男丁都要趕回老家上墳掃墓。所以這兩個日子,路上也是特別擁擠,都是趕著回家上墳又回城的人。

9、其它民俗節氣

農村人重視節日,比如端午節吃粽子,插艾,這是家家都要的。七月七炸巧餅面魚,也是民俗規矩。辭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一般會吃糕,或者糖瓜。

以上這些就是阿兮老家膠東農村的一些具有儀式感的民俗,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補充,或分享不同地域的特色民俗!

農村農民農業,民諺民俗民風。我是阿兮隨筆,願與關注三農的你做朋友!

阿兮隨筆

祭龍,彝語為“咪嘎哈”,是我們家鄉彝族最隆重最傳統的祭祀活動,也是頗具儀式感的民俗,一般為期一整天。


在彝家人眼裡,祭龍節比過春節要熱鬧得多,春節是各家各戶過節,祭龍卻是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共同過節。節日當天,在外工作的、外嫁的寨人都要回來一起歡慶,因此,祭龍也是彝家山寨全村人民的團圓節。

彝族人信奉“山管人”,“水管財”,在他們心目中,龍是一種能呼風喚雨和控制水源的神物,祭祀天上和地上的龍神也就成為了村裡農耕文明永恆不變的主題。因此,彝家人祭龍實則為祭樹。村子後面的山箐有一片風水林,被鄉親們稱之為“核桃箐”,其中一棵年代久遠的水冬瓜樹為“神樹”,彝語稱“咪嘎哈載”。神樹林和神樹也就被視為彝家人畜平安的保護神,讓人敬畏,嚴加保護。 


祭龍這天村裡異常熱鬧,大廣播裡播放著喜慶的歌曲,人們早早起床殺豬宰鴨,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的盛裝,敲鑼打鼓齊聚村內文化廣場。

在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帶領下,青壯男子抬著供品方盤(裝豬頭、四肢、尾巴、酒茶及紙錢、香燭等),村裡新添男丁的人家抱一隻大紅公雞隨行祭拜。


供品抬到龍樹下襬好,村裡的龍頭(祭司)用清水洗淨雞嘴、爪,雙手抱雞對咪嘎神樹連叩3個響頭生祭,一拜天和地,二拜龍王和山神,三拜祖宗和族老後,舉行神秘而複雜的祭祀儀式。

隨後,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開始,人們排隊依次向龍樹磕頭跪拜、祈願,整個祭場人們神態肅穆,表情凝重而虔誠。


所有禮數完畢後,村裡的舞龍隊、花鼓隊、娛樂隊齊上陣,一時間炮竹聲聲、鑼鼓陣陣,整個村子瞬間熱鬧起來。

祭祀完村裡的龍樹,人們抬著供品趕往村子後山的核桃箐。再次舉行神秘而複雜的祭祀儀式,確保咪嘎哈神、山神享祭後,是全寨人歡樂的場景。

我是花腰妹,來自雲南民族山區,如果你想了解山區農村,體驗民族風土人情,請關注我!花腰妹願和你一起分享!


花腰妹

民俗的定義是指是一種民眾共同遵守的標準。這種標準既是一種定型化的思維習慣,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方式。千年農耕社會主導的中國很多是民俗是和農業相關的民俗,在我們老家農村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就有這麼一種民俗,它歷史悠久,代表這農民期盼豐收的健康的心願。它就是“流頭節”。

“流頭節”起源於朝鮮族古代農耕社會,“流頭”一詞為“東流水頭沐浴”,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五,勤勞的朝鮮族婦女在完成春耕後,要到向東流水的河裡洗頭沐浴,祭拜農神祖先,淨身祛除妖鬼,祈求豐收平安。

“流頭節”上能歌善舞的朝鮮族村民穿上節日盛裝,在白衣老人的帶領下,高舉著“農者天下之大本”的旗幟,舉行流頭節儀式。同時村民表演著流頭舞,進行朝鮮族傳統的頂水罐、盪鞦韆、摔跤、跳板的各種比賽活動。並現場製作朝鮮族打糕和泡菜等民族風味美食。

“流頭節”體現了當時農耕社會,勤勞的朝鮮族人以農為本,尊奉農神、祈盼豐收的健康傳統風俗。並在2007年被列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當今國家重視農業發展的時代,更加迎合時代背景,增強了當地民族的凝聚力。為歷史文化傳承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轉發,更多農村新鮮事,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桂林人民風淳樸,傳統習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紅白喜事的民俗比較具有儀式感。舉辦紅喜事的時候,桂林人的民俗超級多的,會花錢籌備很多東西,安排專業的廚師負責做飯菜,桂林人一般會準備十大碗的菜餚,十大碗主要包括雞鴨鵝、香芋扣肉、豬蹄、大魚大肉、釀豆腐、煎蛋餃、豬肝豬肚下水、花生米、圓子粉絲、蔬菜、荷蘭豆、牛肉等菜餚,份量還是挺充足的,一般在吃飯之前還會上一盤果盤,果盤裡面有花生瓜子糖餅蘋果紙巾兩包煙,有錢人放玉溪,沒錢的就放紅河等煙。

一座酒席一般坐八個人或者十個人,小孩子還會收到主人家發的紅包,紅包的金額以前是兩塊、四塊,現在是六塊或者十塊錢。如果是喬遷或者滿月酒還有酒席的餈粑和鬆糕,滿月酒會有雞蛋或者方便麵以及兩個小紅包奶奶茶外婆茶。桂林人舉辦白酒席的時候,一般會在門口貼對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生病死亡的話會貼水紅色對聯,親朋好友去家裡弔唁燒錢紙的時候,老人家的後人兒子子孫們披麻戴孝,下跪叩謝,晚上會鬧喪,打鼓唱鬧喪歌,風俗還是挺多的。


桂林新鮮事

我的家鄉在陝西寶雞,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當然也少不了民俗文化的延續。我認為頗具儀式感的民俗就是這邊的“過紅白喜事”和“傳統的年味"。

就拿結婚喜事來舉個例子吧。對“過事”是特別有講究的,辦的好了是全家人的體面,過得不好則會迎來鄙視。過事前一天要請來村子裡德高望重的管事人來議事。喜事當天需要寫“執事單”,確定好分工,每一個環節都是井然有序的。結婚當天,你會發現

新郎家族的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容。彷彿是他們自己在娶媳婦似的。

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傳統的習俗都被人們淡忘。還有一些不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習俗數過年的時候了吧!正月初一早上不動刀具、不開衣櫃。除夕夜要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新衣服。慢慢的,農村也城市化了。一些民俗也都被淡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