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40回第1张(1936年3月出版),位于通化梅河口市的山城镇,因镇西北的一座城子山上的古城遗址而得名,是吉林之间辽宁的门户,1928年成为东边道的军事首府,商贾云集,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繁华之盛,号称“小奉天”。图中的麻袋装满了东北平原出产的大豆,正整装待运。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40回第2张(1936年3月出版),守备森严的粮栈,为防匪患,囤积粮食的仓库都是高墙辅以瞭望楼,守卫都是全副武装,仿佛是一座城池。行人大多手拢在棉袍中,来往于墙根下的大道。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40回第3张(1936年3月出版),当时的海龙县城,1902年光绪年间设为海龙府,1911年的民 国2年设为县,1956年县城迁至梅河口镇,1985年撤县成为梅河口市,图中的海龙便是如今的梅河口市海龙镇,只见街道宽敞,两旁建筑大多是西式建筑,侧面墙上有“天丰达”“仁丹”“大学”等招牌字样。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40回第4张(1936年3月出版),海龙县城的城门,此地原属清朝皇室的围场,也就是御猎场,光绪四年才开禁移民。东北的冬雪晴日,低矮的城墙上,多有崩塌之处,几棵杂树,树叶凋零,枝条在寒风中摆舞。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40回第5张(1936年3月出版),辉发城址,作为明朝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辉发部,在此建立了辉发国,后明万历年间被努尔哈赤所灭,古城位于辉发山上,三面临辉发河,地势险要。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40回第6张(1936年3月出版),四周原野,白雪茫茫,图中寺庙是位于辉发古城背面的辉发寺。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40回第7张(1936年3月出版),朝阳镇郊外的雪景,道路雪化成冰,行人三五成群。1949年11月,辉南县迁入朝阳镇,所在位置是坐北朝南,因而得名朝阳镇。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40回第8张(1936年3月出版),辉发城的雪原村落风光,皑皑雪野,前方村落,房屋与大树交错,形成白与黑分明的景致。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82回第1张(1939年9月出版),通化城门,城楼上建有一亭,亭上安放一座大钟,一身穿旗袍的女子正走过城门,右侧几位白褂女子迎面走来,两旁店铺,一边是“万育斋”,一侧是“采办各种古今书籍”,门洞内还有几人骑着自行车穿过。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82回第2张(1939年9月出版),位于浑江西岸的通化,旧名头道沟,俯瞰之下,道路贯城,房屋相连。通化地域历史悠久,西周时被诸侯国箕子侯国并入,成为周的领地,而通化之名始于1877年光绪年间设治。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82回第3张(1939年9月出版),横跨浑河的通化桥,坚固的桥墩旁,一舟停靠,一人正俯身旁边。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82回第4张(1939年9月出版),位于浑江北岸,通化城区东北隅玉皇山上的玉皇阁,这座道教观阁由全真邱祖龙门派玄裔弟子李宗顺、李宗和兄弟及鲍至安道士于公元1877年的光绪三年始建,成为吉林省道教的发源地。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82回第5张(1939年9月出版),浑江风光,对岸群山连绵,而近岸的浅滩上,妇女们洗衣洗物,孩子们嬉闹其中。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82回第6张(1939年9月出版),位于通化城东的五道江,煤炭储量丰富,当时已经成为日本人的重要资源基地。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82回第7张(1939年9月出版),五道江附近,浑江之畔的一处临岸风光。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82回第8张(1939年9月出版),夏日时分,从五道江方向,前往老岭途中,老岭是长白山的西南支脉,山对面是白山的临江。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6年的吉林通化,已是八十年前了!

182回第9张(1939年9月出版),老岭附近的溪流,水面上满是伐木的木片,只见两人撑排运木顺流而下。

《老照片中的华夏》已完成47座城市的图记,您可选择以下方式进入:


2、电脑登录网站【tuyouhuaxia.com】

3、各大搜索引擎搜索关键字“图游华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