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认为青海湖是通天的,将西域的马牧于海心山,以求良马龙种

甘肃的朋友曾经告诉我,在河西走廊至今有这样一个传说:在焉支山顶上,曾盛开着的一束非常壮观的莲花,但隋炀帝来这里开“万国博览会”时,走过去,那莲花却没了。传说与609年,隋炀帝亲自统兵,随带文武百官和妃嫔以及各种服役人员等十万余人,西巡河西走廊,打通西域的那段历史有关。然而,为什么会有莲花,为什么隋炀帝走过去就会没了呢?都说无风不起浪,对于传说来说也一样。许多年来,我一直寻找到这中间的答案,终于,在此处找到了。

隋炀帝认为青海湖是通天的,将西域的马牧于海心山,以求良马龙种

扁都口位于祁连山中段,民乐县城以南30。每每夏季,这里的油菜花便会在天地间开出一片金黄,置身于此,都会有一种变成了油菜花的感觉。而这黄花地的风光与碧云天一起,准会将人们拉向那段悠远的历史。

莲花衰落,总会伴随着一段幽暗甚至伤感的故事。在扁都口有一个地方,人们将它称为“娘娘坟”,它紧邻227国道,有墓堆,坟头长满了萎萎芳草,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那段哀婉。于此,史书里给我们的答案是这样的:据《隋书·卷三·炀帝上》记载,隋炀帝的那次西巡,在隋军在结束与吐谷浑的战争后,来张掖的途中,于六月癸卯(八日)“经大斗拔谷(扁都口),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霰晦冥,与从官相失,士卒冻死者太半”。而《资治通鉴·卷181·隋纪五》的说法却与此不同,即是隋炀帝在张掖的活动结束后,“车驾东还,经大斗拔谷,山路险隘,鱼贯而出,风雪晦冥,文武饥馁沾湿,夜久不逮前营,士卒冻死者太半,马驴什八九,后宫妃、主或狼狈相失。与军士杂宿山间。九月,乙未,车驾入西京”。

隋炀帝认为青海湖是通天的,将西域的马牧于海心山,以求良马龙种

这就是说,隋炀帝在来时的路上或者归去的途中,在扁都口遇到了这场夏日的暴风雨或者暴风雪。另外,关于隋军死亡的人数在历史上也是存在争议的,即是对于隋军这次在大斗拔谷的损失,《元和郡县志》记“士卒冻馁死者十六七”,《北史·隋本纪》、《隋书·炀帝纪》和《资治通鉴》都说“士卒冻死者大半”或“大半”,但同一本书的《隋书·食货志》却记这次损失是“士卒死者十二三”。

专家们较为认可的是,《隋书·食货志》的说法,其他典籍记载的数字之大,令人难以想象,而在暑日,隋军冻死者如此之多,不能令人信服。

十之二三与十之六七之间有差距让人感叹,但即便是十之二三也是历史的哀怨。要知道,他们可是为大隋王朝征服吐谷浑的勇士,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活了下来,却将自己的性命很不幸地丢在了这条山谷里。

在入扁都口之前的608年,高车国听信隋使裴矩的劝说,率军袭击吐谷浑,吐谷浑惨败。步萨钵可汗率部退入西平郡〔治湟水,今青海乐都〕境内。609年3月,隋炀帝西巡陇西黄河以右,出临津关(今甘肃临夏积石关),至西平郡,就是冲着吐谷浑残部而来的。

隋炀帝认为青海湖是通天的,将西域的马牧于海心山,以求良马龙种

在今青海省大通县的娘娘山(金山),隋炀帝大宴群臣的同时进行了针对吐谷浑的军事布置,他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屯雪山(今祁连山),太仆卿杨义臣屯瑟琶峡(今门源仙米峡一带),将军张寿西屯泥山(又称泥岭,在今大通河上游)。这些大军连营百里,包围了吐谷浑据点覆袁川(今门源西永安滩一带),大败了吐谷浑,可汗伏允仅率数十骑逃走。

至此,吐谷浑领地皆空,今青海大部,南疆和甘南川西北一带地方,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皆为隋有。隋炀帝在吐谷浑地置西海(治伏俟城),河源(治赤水城)、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四郡。随后,隋朝将所有犯轻罪的人移居这里,大搞农业生产,以解决陇西诸郡粮食供给。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气壮山河的出击,而隋设立的这四郡与汉在河西设立的四郡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不知为什么在历史上很少被人提及。事实是,隋炀帝为了去除吐谷浑为的就是畅通丝绸之路,而隋朝只有消灭吐谷浑才能控制西域。历史在伏允可汗逃走的身影里,被大隋王朝的军队定格。随后,后隋炀帝出祁连山扁都口,至河西走廊,接见高昌王及西域二十七国使者后,胜利返回。

隋炀帝认为青海湖是通天的,将西域的马牧于海心山,以求良马龙种

我们在理由相信隋军遭遇风雪天气是在返回的路上,否则,隋炀帝在焉支山地区宴请西域二十七国贵宾时的情绪将是何等的沮丧!

那一天是7月23日,那一天的张掖是历史上最风光的。隋炀帝到达焉支山,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国的君长和使者,恭列道左迎谒。隋炀帝命令所有的参加者,人人都佩金带玉,身着华丽的丝毛服装。所到之处,“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为了显示隋王朝的富庶,隋炀帝命令地方长官督促武威、张掖两郡的男女百姓,乘车骑马,盛装前往,衣服车马不漂亮的,郡县官吏要进行督促检查。而他坐在当时帝国最豪华的轿车观风行殿之上,少数民族官员与群众在十里之外看到他都跪下来磕头,没有人敢骑马。

那一天,焉支山周围几十里的地方都被车马围得水泄不通,西域各国大隋王朝献“数千里之地”,隋炀帝因此实现了他“固河西、斥西域”的战略构想。因他认为今天的青海湖是一方“通天之域”,就将西域各国献来的良马令人牧于青海湖中的海心山上,以求良马龙种。虽说这件事最终因无效而止,但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作为皇帝的隋炀帝对于山河的敬畏。而这与传说中的那朵莲花总会让人浮想联翩。

隋炀帝认为青海湖是通天的,将西域的马牧于海心山,以求良马龙种

率数万之众由扁都峡而出,隋炀帝行至半峡,突遇六月飞雪,妃子、宫女们因为过去久居深宫,突遇奇寒,被冻死不少。其中有一位我们熟知的人物——杨丽华。

杨丽华(561年-609年),北周宣帝皇后,后为皇太后。隋朝时封乐平公主。她是隋炀帝的姐姐,是个命运多舛女子,当过皇后、皇太后,又回做公主的人。史书里说她是个柔婉不忌,“颇有卫风硕人之德”的人。就是她,就是在扁都口这个地方,就是她在扁都口这个地方走了。

这一年,杨丽华49岁,面对无处不在的暴风雨或者是暴风雪,她嘱托隋炀帝说:“我没儿子,就有一个女。我不怕死,只是深深怜爱女儿和女婿。我死后,你不能将我现有的食邑转赐给他们……”隋炀帝答应了姐姐,回到长安后,下令有关官员置办礼仪,将杨丽华与宇文赟合葬在定陵。

隋炀帝认为青海湖是通天的,将西域的马牧于海心山,以求良马龙种

杨丽华会是传说中的那朵莲花吗?虽然,她没有被安葬在扁都口,却与大隋王朝那些征服吐谷浑的勇士们一起在扁都口这个地方,成了河西人民的怀念。一千多年的时光虽然流走了,但“娘娘坟”这个地名将永远存在。

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说,隋炀帝是一个想法不切合实际,穷兵黩武、滥用民力的皇帝,但却不知道盛唐的根基其实在大隋。有人甚至说,隋炀帝对吐谷浑的这次征伐以及西巡之后,隋朝长安诸县及西北诸郡,都要转输塞外,每岁钜亿万计;经途险远并且遭遇寇盗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没有到达的人,郡县都会征破其家,因此百姓失业,隋朝西半部先穷困了。

隋炀帝认为青海湖是通天的,将西域的马牧于海心山,以求良马龙种

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我们同样要说隋朝时的河西走廊处于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上,是西域各国与中原进行商贸活动的必经之地,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自南北朝到隋初以来,吐谷浑、突厥已对这里构成南北夹峙之势,边疆长期难以安定,尤其是吐谷浑的袭扰十分严重,威胁最大。而在“先穷”与“难以安定”,甚至战乱之间,人们又该何去何从,或者说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答案在这里显而易见,我们的一些专家有时在这个问题上太小家子气了。隋王朝虽然是短暂的,但“娘娘”若在天有灵,看到我泱泱中华如今之繁荣强盛,也该微笑着盛开了。于是,在扁都口,我的怀念不再暗淡和忧伤,我相信河西走廊是一个被莲花美丽着的地方,而这个地方一定是可以“通天”的,是可以孕育“龙种”的地方。(文/路生)

隋炀帝认为青海湖是通天的,将西域的马牧于海心山,以求良马龙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