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公司可持續經營,要適應資本市場上的以股東為主體的“上帝”

19世紀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中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學說與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戰略管理學者波特教授的“國家競爭優勢”學說,都無可辯駁地證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本質上看依賴於作為經濟組織的公司的長期生存與健康發展。而支撐公司的可持續經營,首先要樹立公司科學發展戰略觀。這種戰略觀要求透視並辨別那些為公司長期經營提供養料的“上帝”,牢固樹立兩個“上帝”理念。

實現公司可持續經營,要適應資本市場上的以股東為主體的“上帝”

數百年市場經濟發展歷程,給我們的最大收穫就是認識到在商品服務市場上顧客就是公司的“上帝”,公司要立於不敗之地,一定要服務好或適應這個“上帝”,全心全意服務顧客、適應顧客,儘量滿足顧客的需求。然而,近年在安然、世通和帕瑪拉特等全球大公司相繼爆出的、以財務醜聞為導火索的公司管理大地震中,就連為安然這類客戶提供周到服務的安達信等大公司也陷了進去。這些大公司沒有忘記在商品服務市場上顧客是公司的“上帝”警示,未爆醜聞之前它們在顧客看來口碑尚好,然而在資本市場上幾乎泯滅了投資者對它們的信任。那麼,失去作為公司“主人”——投資者信任,像安然與世通等這樣的公司不僅難以獲得充足的資本供給,而且很難在以誠信與道德維繫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生存,這些公司就更談不上可持續經營與發展。

實現公司可持續經營,要適應資本市場上的以股東為主體的“上帝”

所以,為了實現公司可持續經營,我們必須在適應商品市場中“顧客”這個上帝的同時,一定要適應資本市場上的以股東為主體的“投資者”這第二個“上帝”。適應前者,可確保我們的公司能夠有效完成商品和服務的供需交易;而適應後者,則可保證我們的公司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資本:供給能量,從而像一艘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破浪航行的戰艦。有了適應這兩個“上帝”能力的公司就能在下游的商品市場和上游的資本市場上游刃有餘,百戰不殆。

實現公司可持續經營,要適應資本市場上的以股東為主體的“上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