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的“根谱”——大鼓舞

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历史悠久,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在我国民族舞蹈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基诺族的“根谱”——大鼓舞

基诺族大鼓舞

(由来)

原始时期时,基诺族人还不会用语言交流时,只能通过手舞足蹈的方式传递信息,但他们已用简单的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愉悦。当基诺族有了自己的语言后,先民开始思考他们从何而来,便编创了美丽的“阿嫫尧白”造天地的传说。当原始的基诺族人开始将天然的物质制定成特定目的的工具时,便把大树砍下来,蒙上牛皮,做成木鼓,敲着解闷。当基诺族先民无法解释生与死、日出与日落等一系列自然现象时,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

这时的基诺族人以神话为依托,用木鼓作为连接人与神的载体,来祭祀祖先、天地、鬼神,祈求自己和全族人丁兴旺,健康长寿,降妖伏魔,狩猎,采摘,农耕时获得好收成,于是“大鼓舞”便应运而生了。据传,基诺族跳大鼓舞也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

(特点)

基诺族的大鼓长约1米左右,直径在四、五十厘米之间,两面蒙有牛皮,平时禁止敲击,只有在过特懋克节和祭祀被称为“铁罗嫫嫫”的神灵时,方能敲击大鼓和跳大鼓舞。

大鼓舞的动作主要是曲腿,举手,转身。跳舞者先是双脚站自然步,双手握鼓锤自然下垂,然后是左脚前伸脚跟着地,左膝弯曲,双腿颤动,左手握锤举至头顶,右手握锤垂于右胯,再将左手放下,右手举起,作过转身动作后变换左右脚的姿势。

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

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

基诺族的“根谱”——大鼓舞

欢跳大鼓舞

大鼓舞有专门的舞曲,经文化部门调查记录的曲调有《特模阿咪》(即过年调)《乌攸壳》(意为拜灵)《厄扯锅》。

在鼓的两端嵌有十数根细木棍,形似太阳放射出的光芒,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太阳鼓”。由于它的造型独特别致,成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代表基诺族的吉祥物;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共创辉煌》的第一个场面,就是一位基诺族姑娘挥槌敲击一面巨大太阳鼓;云南民族村中的基诺族村,寨门顶端也悬挂着一个太阳鼓的图案。

基诺族的大鼓舞,不但丰富了基诺族人民群众的民族文化精神生活,促进了各兄弟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为云南西双版纳繁荣文化旅游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5月20日,基诺大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