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韵味的端午民俗:陆地划龙舟,没有水依然“蛟龙出海”!

最有韵味的端午民俗:陆地划龙舟,没有水依然“蛟龙出海”!

端午渐近,街头巷尾飘来粽子的清淡幽香,河边湖畔传来赛龙舟时奋力开桨的号子和铿锵的鼓点。作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龙舟竞渡,在我国流传已久,不仅是最具情趣的端午节俗和民间水上体育活动,也是一张靓丽的中国文化名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精神寄托,享誉中国和世界华人圈。

最有韵味的端午民俗:陆地划龙舟,没有水依然“蛟龙出海”!

说起端午赛龙舟,绝大多数人眼前立刻就会浮现出一幅龙舟在江河里激烈角逐的画面来。事实上,龙舟不仅可以在水上划,也有在陆地上划的。在陆地上划的龙舟,人们戏称它为“旱龙舟”。这种“没有水,依然蛟龙出海;不用桨,也能快乐向前”的陆地龙舟,与水上龙舟竞渡一道,在我国源远流长,历久犹新。

最有韵味的端午民俗:陆地划龙舟,没有水依然“蛟龙出海”!

据考证,我国最早的旱龙舟出现在唐朝,不过并非民间体育竞技,而是一种舞蹈,《太平广记》、《明皇杂录》中就记载了唐代的《旱船》。宋代的《旱龙船》也是一种在陆地上模仿划龙船样子的舞蹈,远远望去,好像船在水中泛游。随后,旱龙舟逐渐与端午挂钩。《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

最有韵味的端午民俗:陆地划龙舟,没有水依然“蛟龙出海”!

旱龙舟啥模样?旱龙舟多用竹子或木制成,再以五色绫缎为鳞甲。如广东陆丰市湖东镇的“旱龙船”,又称“山龙船”,以竹篾做骨架的龙头制作精美,造型逼真,龙身由两条绘龙鳞纹、水浪的长布组成,长约20米。东莞市横江厦村的旱木龙,又称“游木龙”,长约1.5米,以樟木做身,以鹿角做龙角。此外,一些古籍也记载了一些演艺游乐性质的旱龙舟,如《燕京岁时记》描述清代灯节《跑旱船》:“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清《北京走会》图所绘《旱船走会》中则有戏妆女子驾布船,旁有花脸艄公执竿作撑船状,并有四人伴奏。现今民间,在欢庆节日游行之时,亦有类似的《跑旱船》。

最有韵味的端午民俗:陆地划龙舟,没有水依然“蛟龙出海”!

旱龙舟怎么划?广东陆丰市湖东镇划“旱龙船”时,由30至46名划手分成两排站立于“船身”间,船体系于腰带,以步代舟,划手们手持木桨,随海螺号子、哨音摆起整齐的划撑动作,舞龙头、掌舵者配合着“摇头摆尾”。相传这一习俗始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广东东莞市横江厦村,自清朝顺治年间开始,每年五月初七、初八两天,都要举行旱龙舟“巡游”。旱龙由两人扛龙头,一人扛龙尾,其他人则敲着鼓乐、舞着群狮紧随其后,绕村巡游祈福;湖北鄂州泽林镇的旱龙舟“祭游”,400多人参与其中,在鞭炮齐鸣、鼓乐大作中,按照“雨行有路,舟行有规,自上而下,自南而北”的路线行进,龙舟队伍浩浩荡荡。

最有韵味的端午民俗:陆地划龙舟,没有水依然“蛟龙出海”!

时至今日,“旱龙舟”也与时俱进,加入了很多现代时尚元素,成了一种广受欢迎的民间竞技活动。不论南方北方,大城小镇,甚至是幼儿园,都有旱龙舟的比赛或表演。尤其是端午节期间,划旱龙舟因赋予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人文内涵,更是参与者甚众,观者如云。这种陆地龙舟,虽然没有水上那种汹涌澎湃的气势,但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一对一单挑,有的一家三口与一家三口对决,还有单位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比拼,比的不仅是速度和表演水平,还有团队的配合度和整齐性,为公众送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和文化饕餮大餐。

最有韵味的端午民俗:陆地划龙舟,没有水依然“蛟龙出海”!

陆地划龙舟不仅受到国人的热捧,也日渐受到国外华人团体的青睐。2014年6月24日,英国曼彻斯特华人团体组织了首届端午节“旱龙舟”比赛,参赛者在唐人街使用龙舟道具赛跑,展示传统中华文化,共有七、八千人观看了当日的“旱龙舟”比赛。新加坡华人每年都要举行“趣味旱龙舟竞技比赛”,2014年端午节“旱龙舟竞技大赛”就吸引了16个社团上千人参与。看来,无论身在哪里,华人们总忘不了粽子的幽香和赛龙舟的热闹,更忘不了端午节所承载的万千乡愁,即便不能在水上欣赏龙舟竞渡,也要用“旱龙舟”来纪念屈原、传承民俗。

文/雁城美摄(高福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