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端午,吹来了粽香,飘来了诗香

孙秀岭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朋友圈中,除了“端午安康”,还有“粽子”“艾草”“旅游”。有意思的是,有人在微信中提问:端午起源是什么、内涵有哪些、民俗形式都有啥,能够说得清的并不多。

历史如烟。端午,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西晋《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据说,这是端午一词最早的出处。《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有人认为,端午是纪念诗人屈原的,也有说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的,还有说“端午”起源于唐玄宗的生日等。有专家考证,端午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的祭祀日,这一天,他们以龙为图腾,以龙舟竞渡以米投水祭龙,便是粽子的雏形。不论是屈原的记忆、伍子胥的悲壮,还是划龙舟、插艾草、沐兰汤、吃粽子、挂香囊,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端午早已沉淀为了一种情怀、一种精神,几千年来从未改变,历久弥新。

节日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端午的基因。今天,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期间,不少人在大明湖畔观赏龙舟劈波斩浪、激烈竞逐。无论是湖水中的划桨者和摇旗呐喊的助威群体,还是驻足扎堆观看的游人,人们在火热的比赛进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群众体育的活力,也能切身体会到传统节日的真意和民族文化的魅力。我们真切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应只是宏大叙事,更要在人们身边,这是端午文化从千年历史中走到今天,还将不断走向未来的基石。

文化来源于生活,文化就是生活。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优秀传统文化却源远流长,始终不会改变。当然,传统节日文化需要唤醒、点燃与传承,而节日文化之“薪”,就在家人围在一起包粽子、团队一桨一桨划动、群众一声一声的呐喊中被点燃,就在一个个接地气的活动与“仪式”里传承与创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承好传统节日文化,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有广泛的宣传教育,有放假这样的制度安排,更要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和“仪式”,使节日文化的内涵得以具体展现,使人们与传统节日更为亲近,让日常生活增添更多的青草香、荷香和粽香,还有随风飘来的诗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