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電影發行大洗牌 多家公司解散發行業務

獨家|電影發行大洗牌 多家公司解散發行業務

眾合千澄影視在2017年主發行了張揚執導的電影《皮繩上的魂》,黎明執導、張涵予和杜鵑主演的電影《搶紅》,以及參與口碑高漲的西班牙懸疑電影《看不見的客人》。根據貓眼電影數據,三部電影票房接近2億元,但其中《看不見的客人》就貢獻了1.72億元票房。

此外,由萬達影視主導,聯合大地時代發行、金逸影視、橫店電影四家公司組成的五洲電影發行在近年就遭遇挑戰。這個曾於2015年登上民營發行公司榜首的強大發行聯盟,其總經理闕文雄在僅入職一年後,便在2018年初因個人原因遞交辭呈。2017年全年,五洲主發行的影片票房僅為13億,相比2016年12.61億元的營收,五洲發行2017年的營收遭遇“腰斬”,僅為6.5億元。

隨著電影行業增長趨勢趨於平緩,行業各類資源開始加速整合,向頭部公司開始聚攏;擁有終端資源的院線開始抱團取暖,與傳統發行公司爭奪市場;互聯網票務平臺開始向產業鏈各個環節滲透,並以互聯網平臺資源和優勢顛覆傳統宣發模式。

行業資源加速整合

電影發行是指,電影作品完成創作之後,在市場上的出售、租賃活動,這也是影片發行公司的業務,而發行公司則處於連接產業鏈上下游的中間環節。

國內的發行陣營大致分為四種:有製片能力的影視公司,如中國電影、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博納影業、新麗傳媒、北京文化;在行業擁有深厚資源積累的專業發行公司,如聯瑞影業、聚合影聯、合瑞影業;聚合院線的發行聯盟,如五洲發行、四海發行、國影縱橫、華影天下;新崛起的互聯網發行,包括貓眼微影、淘票票,以及騰訊影業、阿里影業、愛奇藝影業。

但這並不會是一個長期穩定的結構。在好萊塢,僅六大發行公司掌握的主要發行渠道就佔據了市場超過75%的份額。反觀國內,根據藝恩數據,2017年排名前十五的民營公司票房佔有率為87%,這意味著發行業的整合還將繼續。

中影和華夏作為傳統國有發行公司,擁有壟斷性資源,其地位暫時無可取締。中影集團2017年該公司主導或參與發行國產影片410部,累計票房119.48億元,佔同期全國國產影片票房總額的43.86%;發行進口影片109部,票房150.32億元,佔同期進口影片票房總額的62.54%。

為了拿到片子,這些公司往往激進地選擇為片子進保底換取發行權,但這也意味著高風險。恆業影業就曾是電影圈的保底大戶,它在2016年接連為《夢想合夥人》、《夏有喬木雅望天堂》等影片進行保底發行。但《夢想合夥人》保底3億,最終票房只有8000多萬,《夏有喬木雅望天堂》與他人合作保底3億,票房最終收穫1.5億。

行業資源愈發集中,並更傾向在全產業鏈都有佈局、有強大資金實力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只在某一個環節強是沒有競爭力的。

“現在的很多發行公司已經很難去單純地參與電影的發行業務,而是改為參與投資。”上述人士稱,以其自身為例,儘管該集團坐擁院線資源,但往往接到接到的都是區域發行的業務,大片的發行基本輪不上。最近解散發行業務的星美影業同樣擁有規模不小的影院資源。

互聯網顛覆傳統模式

貓眼、淘票票和微影等票務平臺的出現則進一步顛覆了傳統的發行模式。2015年起,線上購票人數佔總人數70%後,手握用戶的票務網站們集體進入發行領域。

它們用預售+票補的策略改變了電影發行的模式:最直接的方式是用票補換取排片,如果影院不增加排片,就不將票補用在此影城,在沒有票補優勢的支撐下,趨利的觀眾會流失到票價更加便宜的影城。由於大部分用戶直接在線上購票,原本駐紮在影院的地推、活動營銷人員也變得雞肋般存在。

“我們現在發片子只能儘量繞開硬檔期,避免和在線平臺正面衝突。”上述高層表示,這將是一個惡性循環。

不過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對大公司而言仍有必要保留自己的發行團隊。在線票務平臺參與發行往往會集中爭奪硬檔期的頭部內容,因為那是最有利可圖的。因此在其它檔期和其它類型的電影上,傳統發行仍有很大的空間。

未來的趨勢將是發行業務逐漸與宣傳、營銷業務融合,在口碑傳播的時代,好的營銷與宣傳策略仍然是必備的能力。什麼檔期上、什麼時候開預售、票補策略是什麼都有講究。

三四五線城市以及鄉縣地區,獨立的影城佔大頭,他們往往傾向於自主排片,從業人員不專業、無超前看片會、沒時間進行信息分析、不善待宣傳物料,這些空白都需要專業的發行團隊去填補。

最重要的是,現在內容的好壞越來越成為決定票房高低的關鍵因素,而對好內容的挑選和把控恰恰是傳統電影人的優勢。上述高層稱,只要擁有好的內容,即便平臺優勢再明顯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