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大将上将,出自黄埔军校的是哪些?

李子迟到了

黄埔英杰出将星,名帅开国万世颂,彪炳千秋垂史册,矢志不渝照汗青。

开国将帅是指中为创建新中国做出重大贡献,在1955~1965年间被授予或晋升军衔的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60名少将。其中出身黄埔军校的53人,包括:元帅5人(占半数),大将3人(占30%),上将10人(占17%),中将12人(占6.78%),少将23人(占1.69%),这其中上将及以上者18人,占比23.38%,比例相当高。

黄埔军校的历史比较复杂,曾几度更名(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在武汉、南京等地开设分校和各种训练班,后又搬迁校址,因此对黄埔军校同学身份的认定比较复杂,但开国将帅都是早期毕业生,因此身份认定上没有疑义。

这53人中,既包括教职员出身,也包括毕业生,具体名单如下。

教职员出身7人,其中元帅3人,中将1人,少将3人

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教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陈 毅(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文书,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曾泽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队区队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袁也烈(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戴正华(黄埔军校军医处军医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魏 镇(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军事教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毕业生出身46人,其中元帅2人,大将3人,上将10人,中将11人,少将20人

为统计列表方便,以下按照毕业期次列出名单,同一期次内按军校高低排列。

第一期(1924年)6人,其中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2人,中将2人

徐向前(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陈 赓(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周士第(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明仁(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阎揆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彭明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三期(1926年)3人,其中中将2人,少将1人

常乾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韩练成(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徐介藩(步科,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四期(1927年)13人,其中元帅1人,上将3人,中将4人,少将5人

林 彪(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肖 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宗逊(政治科,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奇涵(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倪志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郭化若(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莫文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唐天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曹广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逸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方之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洪 水(政治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白 天(步科,195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五期(1928年)5人,其中大将1人,上将2人,中将1人,少将1人

许光达(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杨至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宋时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谭希林(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廖运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六期(1929年)7人,其中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1人,少将2人

罗瑞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陈士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伯钧(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郭天民(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 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开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周文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七期(1930年)5人,其中中将1人,少将4人

何德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陈锐霆(炮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启明(步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兴纲(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作尧(步科,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八期(1931年)3人,全部为少将

张希钦(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陶汉章(步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朱家璧(步科,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九期(1932年)1人,少将

吴克之(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十期(1933年)2人,全部为少将

张学思(步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高存信(炮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十一期(1937年)1人,少将

黎 原(步科,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狄飞惊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名的陆军军官学校,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黄埔

军校也是中国*人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在中国*领导的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将领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黄埔师生就超过了四十人;而建国后担任中央政府部长、副部长以及地方党政要职的则达数百人以上。在我国开国将帅中更是有许多黄埔军校师生的身影,但是我军究竟有多少开国将帅是出自黄埔军校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33人:即元帅5人(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上将8人(周士第、陈明仁、陈奇涵、张宗逊、杨至诚、宋时轮、陈伯钧、郭天民),中将9人(阎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际、曾泽生、倪志亮、郭化若、谭希林、王诤),少将8人(袁也烈、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运周、张开荆、周文在),然而笔者经过最新考证认为应该有53人。   
  

黄埔军校同学会是1984年6月在北京发起成立的。它是团结、联络国内外黄埔同学的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国内外黄埔同学的纽带和桥梁。其宗旨为:发扬黄埔

精神,联系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黄埔军校同学会对黄埔军校同学的身份是这样认定的“第一:1924年后在黄埔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分校的学生;第二:在大陆办的1至23期的中央军校学生;第三:在台湾办的24期以后各期中央军校学生;第四:冠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各种训练班的学生。”根据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会规,符合上述条件的才是黄埔同学,才能通过自愿申请、经理事会同意等方式,登记成为黄埔
军校
同学会的会员。   

八代私人传承古方,科学关爱,让男人精力回归,晚上亲热更长久,嘉上两个e两个t与数字120的鹏友圈。普遍的33人说法中,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教官)、陈毅(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文书、中***支部***)、陈奇涵(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队中队长)、曾泽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队区队长)、袁也烈(黄埔军校

政治部干事、第四期入伍生队连指导员)六人是黄埔军校的教职员,其中曾泽生于1927年进入高级班学习,其余五人并非黄埔军校在校学习的学生。   1924年6月,黄埔军校最初成立时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徐向前(黄埔一期生)、陈赓(黄埔一期生)、周士第(黄埔一期生)、陈明仁(黄埔一期生)、阎揆要(黄埔一期生)、彭明治(黄埔一期生)、常乾坤(黄埔三期生)这7位开国将帅就是
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时期的学生,他们都是在广州黄埔学习的;其中彭明治是军士教导队(主要训练军队的下级军官)毕业的。   

1926年1月16日,军校正是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林彪(黄埔四期生)、倪志亮(黄埔四期生)、郭化若(

黄埔四期生)、、曹广化(黄埔四期生)、李逸民(黄埔四期生)、方之中(黄埔四期生)、洪水(黄埔四期生)许光达(黄埔五期生)、罗瑞卿(黄埔六期生)、张宗逊(黄埔四期生)、杨至诚(黄埔五期生)、宋时轮(黄埔五期生)、陈伯钧(黄埔六期生)、郭天民(黄埔六期生)、谭希林(黄埔五期生)、廖运周(黄埔五期生)、张开荆(黄埔六期生)、周文在(黄埔六期生),以上18人都是军校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时期的学生。其中曹广化未毕业就转考***主办的广东农***动讲习所,所以为第四期肄业生;洪水(武元博)则是由胡志明推荐进入第四期政治科学习的。罗瑞卿、陈伯钧一直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张宗逊、许光达、谭希林是在广州黄埔考入军校的,后来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其所在的专业随军校迁至武汉分校的;周文在则是由于1927年广州“4.。15”***清党,从黄埔秘密前往武汉分校的。关于张宗逊上将,在传统的说法中张宗逊是黄埔五期学生,但是据《张宗巡回忆录》记载:1926年张宗逊经***陕西省党组织推荐赴广州考入黄埔第五期入伍生队;9月黄埔五期入伍生队从东江返回军校后,进行了第五期学生升入本科考试,张宗逊通过考试入政治科学习。此时黄埔五期政治科和黄埔
四期政治科合编为三个队,第一队和第二队属于黄埔四期学生,第三队则属于黄埔五期学生,张宗逊由于成绩优异被编入了黄埔四期政治科第二队,一直学习到第四期政治科在武汉毕业,所以张宗逊上将是黄埔四期毕业生生。   

在所列举的33位将帅中,王诤中将可有些与众不同,他是黄埔六期生,但是他这个黄埔六期生可不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六期生。王诤,原名吴人鉴,江苏武进人,1927年冬考入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交通技术学校无线电班;1928年王诤所在的军委会交通技术学校被并入南京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中央军校),王诤被比叙为黄埔六期交通科大队一中队一区队无线电系学生。王诤于1929年3月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入国民党张辉赞部任职;被俘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我军电信事业的开创者,建国后担任过解放军通讯兵部主任、副总参谋长、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


余揉粪余

元帅5人,包括木木虎彡、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大将3人,包括陈赓、罗瑞卿、许光达;

我军黄埔出身的名将有 木木虎彡、徐向前、陈庚、萧克、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左权、郭天民、周士弟、蒋先云、许光达、张宗逊、杨至诚、宋时轮、陈奇涵、陈伯钧、罗瑞卿、曹渊等 周恩来、陈毅、叶剑英、聂荣臻曾任职 以上列出的都是建国时期上将以上的将军和建国前牺牲的军事家和著名烈士,我军目前授予的军事家一共只有33个,其中黄埔出身的或者曾任职的有13个,其中解放前牺牲的有8个军事家,黄埔出身的有四个,即许继慎、曾中生、蔡申熙、左权,这四个人都是黄埔一期,如果不死,都有资格授元帅军衔 蒋先云也是黄埔一期,与陈庚同为“黄埔三杰”之一 曹渊也是黄埔一期,为叶挺铁军四团一营营长,北伐名将,开国上将中还有一位黄埔一期,陈明仁将军,但他是国民党名将投诚过来的。


黄埔军校建立时初次招生本来预计是324名,不想一开始就人满为患。不但各地的热血青年纷纷涌来,连许多已经有了军职的人也想进入军校。结果仅广州一地报名的人数就达到了上千人,全国各地的就更无法计数了。无奈之下,最后只好采取严格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在国民政府控制的广东,是公开设置考场;在北洋军阀占据的北方,则在中共的组织下,进行了秘密考试。在此其间,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党国要人们,着实塞了不少条子,大开了一阵后门。最后,黄埔军校第一期共录取了635名学生,比预计的翻了一番。


在第一期学生中,招上来一堆日后国共双方的名将要人。国民党一方的,有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张耀明、陈明仁、范汉杰、郑洞国、黄维、俞济时、桂永清、孙元良、侯镜如、黄杰、贺衷寒、邓文仪、曾扩情、冷欣、酆悌、袁守谦、潘佑强、王敬久、王叔铭、霍揆彰、罗奇、李默庵、宋希濂、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夏楚中、王仲廉、陈大庆、马励武、刘戡、董钊、李铁军、李良荣、张雪中、唐云山、伍诚仁、张镇、宣铁吾、何绍周、廖运泽、袁朴等;共产党一方的,有徐向前、陈赓、左权、许继慎、蔡申熙、王尔琢、周士第、蒋先云、李之龙、曹渊、刘畴西、赵自选、唐澍、黄鳌、王泰吉、孙德清、吴展、董朗、李谦、彭干臣、彭明治、阎揆要、袁仲贤、李汉藩、宣侠父、刘云、黄锦辉、贺声洋、何章杰、陈启科、黄振常等。可谓是群星灿烂。



黄埔一期生中的国民党一方,除了贺衷寒、邓文仪、曾扩情、袁守谦等后来走了政工情治路线外,其余诸人多是蒋介石嫡系中央军的统兵大员。像杜聿明、范汉杰、郑洞国、黄维、李默庵、宋希濂、李仙洲、孙元良、李延年、马励武、刘戡、董钊等人,既是抗日战场上的英雄,又是中共军队的手下败将;而陈明仁、侯镜如、廖运泽等,曾有过一段曲折的历史,后来又因不同原因投向了中共一方;关麟征、张耀明则在日后相继出任了黄埔军校后身的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之职;桂永清、王叔铭、罗奇、陈大庆、袁守谦等,撤到台湾后得到重用,成为了拱卫宝岛的军政骨干。



黄埔一期生中的共产党一方就更为人所熟知了。仅1955年授衔时,就出了一位元帅(徐向前)、一位大将(陈赓)、一位上将(周士第)、两位中将(阎揆要、彭明治);在20世纪末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之中,就有徐向前、陈赓、许继慎、蔡申熙、左权5人入选;像蒋先云、李之龙、李汉藩、曹渊、王尔琢、唐澍、王泰吉、孙德清、宣侠父等人,都是建国前曾经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而更有一位特殊学生刘云,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中最早驾驶飞机作战的人。193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委员兼长江局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云在武汉因叛徒出卖而被捕。蒋介石闻讯后竟连夜从南京飞抵武汉劝降,遭到刘云的严词拒绝,9月6日,刘云英勇就义,时年30岁。


在这帮学生中,还出了黄埔军校历史上著名的“黄埔三杰”和“文武三杰”。所谓“黄埔三杰”即蒋先云、贺衷寒、陈赓,时人称之为“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其中蒋先云考入黄埔时是第一名,毕业时又是第一名,真正的人中龙凤,黄埔学生中公认的领袖。他是湖南早期的著名共产党人,学生运动和工作运动领袖,其入党介绍人就是毛泽东。蒋介石对蒋先云也喜欢得不得了,费尽心机想将其收为己用,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巫山(蒋先云的别号),将来革命成功了我就解甲归田,这帮生龙活虎的黄埔子弟只有你才能就统领得了。”能为国共两党领袖如此重视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不作第二人想。然而蒋先云不为蒋校长所动,为革命理想而放弃了唾手可得的锦绣前程。1927年5月,时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26师77团党代表兼团长的蒋先云率部参加二期北伐,在河南临颍与奉军张学良部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


贺衷寒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最早的团员之一,因与中共领导人张国焘不睦而被开除团籍。他有极强的宣传和鼓动能力,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不过他野心太大,在西安事变时押错了宝,支持何应钦出兵讨伐张杨。蒋校长安全回来后就将他踢到一边,从此只好半辈子混个温饱了事。


陈赓大家就太熟悉了,为人热情,急公好义,是后来的黄埔子弟人人尊敬的学长。因他办事敏捷利落,不辞劳苦,所以被称为“陈赓的腿”。当初考黄埔时,他正在程潜创办的陆军讲武学校上学,硬是带着左权、李默庵等一批同学转到了黄埔军校,气得程潜派人和蒋介石交涉点名要求其开除陈赓。在革命岁月中,陈赓素以幽默风趣不安分而著称,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如在黄埔时陈赓看傻大个关麟征不顺眼,就在一次会操时故意对关麟征挤眉弄眼。关麟征忍不住笑了,当教官发现跑过来时陈赓早已挺胸肃立,而关麟征还在咧嘴傻笑。教官上去就给关麟征屁股上来了一脚,斥责道:“成何体统!你看陈赓,那才是革命军人的样子!”气得关麟征只能干瞪眼;恽代英在黄埔任政治教官时,一心扑在工作上,生活非常俭朴,常年剃光头,整个一苦行僧,在党内素有“甘地(印度那位圣雄)”之称。陈赓就觉得没必要,把身体搞坏了还干什么革命啊!但他又劝不动恽代英,就想了一个办法。当看到恽代英好不容易打个盹时,陈赓就拿着毛笔悄悄把恽代英的眼镜全给涂黑了。恽代英是个大近视眼,醒来后第一件事便是摸起眼镜戴上。结果一看,天还黑着呢,那接着睡会吧。反复几次,发觉不对,才明白是有人捣蛋;到了延安整风时,陈赓奉命进入中央党校学习。一次毛泽东在陕北军政干部大会上作报告,台下几百人都在凝神聆听。陈赓突然站了起来,直奔主席台走来。全场的人都愣住了,毛泽东也停下了讲话,诧异地问道:“陈赓同志,你有什么事?”陈赓也不答话,走到主席台前,端起毛泽东桌上的茶杯就“咕噜咕噜”一饮而尽。然后放下杯子,抹了抹嘴,敬了个礼才开口:“报告主席,我口太渴了。” 立时,全场响起一片哄笑。毛泽东是哭笑不得,只好说了一句:“你这个陈赓呐!”


所谓“文武三杰”是后来国民党军中的称呼,即“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其中贺衷寒在前边介绍过了,随蒋介石集团跑到台湾后长期任高级闲职,于1972年病逝;胡宗南也广为人所熟悉,是蒋介石后来最器重的黄埔学生,也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做到陆军上将职位的人。起初他在报考黄埔时因个子矮还被刷了下来,是经廖仲恺特批才参加的考试。不过胡宗南是蒋介石的浙江小同乡,文笔不错,在黄埔时反共态度也很鲜明,因而得到了蒋校长的青睐。胡宗南毕业后到军中任职,从北伐开始屡立战功,特别是在中原大战时打出了威名,后来得以统领蒋介石的起家部队天下第1军。胡宗南在军阀混战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兵打仗表现相当不错,可从抗日战争中期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中却几无所成,在陕北被彭德怀打得大败,气得蒋介石骂他“志大才疏”;李默庵在黄埔时是表现积极的共产党人,后来却成了第一个声明退出共产党的黄埔学生。他在中原大战、北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都立有战功,遂得以进入“文武三杰”之列。不过解放战争开始后,李默庵指挥12万国民党军进攻苏中解放区,被粟裕指挥的3万多华中野战军打得大败,成就了粟裕的“七战七捷”之名。此后,李默庵就退出了指挥第一线。大陆解放后,李默庵拒绝去台湾,移居海外,坚持国家统一的立场。1990年,李默庵回国定居,后来还被选为大陆的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黄埔军校的每期学生学制并不长,大约在半年时间左右。1924年8月到11月,第二期学生就已分批入学。此后一直到北伐时,又有四期学生入学。从第二期到第六期中,同样涌现出了大批我们今日熟悉的国共将领。


如在第二期中,有周逸群、卢德铭、肖人鹄、袁也烈、陈恭、余洒度、邱清泉、郑介民、覃异之、方天、吉章简、沈发藻、罗历戎、张炎元、钟松、胡靖安、廖昂、李守维等,出的将军最多;


第三期有朱云卿、吴光浩、姜镜堂、熊受暄、常乾坤、王耀武、戴安澜、方先觉、宋瑞珂、李天霞、熊绶春、刘安祺、段霖茂、康泽、毛邦初、刘伯龙、陈素农、陈震东、郑挺锋、郜子举、周复等;


第四期人才最多,有木木虎彡、刘志丹、伍中豪、曾中生、段德昌、袁国平、叶镛、李运昌、赵尚志、李文林、陈毅安、倪志亮、李天柱、唐天际、郭化若、胡陈杰、李鸣珂、李逸民、肖芳、王世英、洪水、季步高、曹广化、方之中、胡琏、张灵甫、李弥、谢晋元、文强、唐生明、刘炜、潘裕昆、沈向奎、陈章、陈林达、林伟俦、高吉人、刘玉章、覃道善、高魁元、罗列、阙汉骞、邱维达、周伟龙、周志道、胡长青、彭战存、潘朔端、曹天戈等;



第五期有许光达、宋时轮 、张宗逊、陶铸、潘忠汝、杨至成、谭希林、彭孟缉、史说、邱行湘、陈克非、张纯、郑庭芨、郭汝瑰、唐守治、廖运周等;


第六期有郭天民、王诤、张开荆、周文在、赵铺、廖耀湘、戴笠、李汉萍、李尽萱、赵子立、唐纵、熊新民等,高级班有黄公略、贺国中、黄纯一、曾泽生、刘子奇、温鸣剑等。


随着北伐形势的发展,国民政府又在潮州、武汉、南宁、长沙、广州等地开设了黄埔分校,也培养出了一批著名人物。如罗瑞卿、程子华、张子清、邓萍、周维炯、王良、王昆仑、刘型、李青云、陈伯钧、李超时、宋绮云、张友清、张赤男、段玉林、徐彦刚、漆德玮、毛人凤、董益三、蒋志英、戴之奇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立后,开办了唯一的女生队,培养出了赵一曼、胡筠、游曦、郑梅仙、陈觉吾、廖德璋、盛业煌、邓苏、李蕴瑞、邱继文、王也华等献身革命的巾帼英烈。还有一位出自女生队的传奇女性胡兰畦,文武双全,曾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少将军衔,并坐过纳粹德国的监狱,写出了颇有影响的著作《在德国女牢中》。作家茅盾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虹》,就是以胡兰畦为原型创作的。年轻的胡兰畦曾与海归不久的未来元帅陈毅鸿雁传书,诗文互答,留下了一曲浪漫恋情。而叶剑英元帅的两任夫人曾宪植、危拱之,徐向前元帅的夫人黄杰,聂荣臻元帅的夫人张瑞华,也都是黄埔女生队的学员。



除了以上的著名军事人物外,第二期中出过文学家聂绀弩,第六期中出过诗人臧克家,军校政治部出过戏剧家阳翰笙,都堪称为黄埔佳话。

晓木曰兮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国共两党的军队,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历史。"的确如此,作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的黄埔军校造就了一个时代,也造就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批精英。我党我军历史上的许多着名领导人如蒋先云、卢德铭、王尔琢、许继慎、周逸群、曾中生、刘志丹、段德昌、朱云卿、黄公略、蔡申熙、左权等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在我军的开国将帅中共有5位元帅、3位大将、8位上将、10位中将、11位少将出自黄埔军校及其分校,其中:

1955年授元帅军衔的有(5人):黄埔军校原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兼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黄埔军校原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聂荣臻,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中共党支部书记陈毅,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黄埔一期生徐向前,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黄埔四期生林彪,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


锅盖与鼓风机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黄埔对联

黄埔军校,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所军校。有人说,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中国的近现代史。的确,没有一所军校能像黄埔军校这样,贯穿了近代与现代,联通了此岸与彼岸,沟通着情感与回忆,凝聚着思想与共识



曾经有人说中国近代史是“半部归保定,半部归黄埔”,还有人说中国的内战其实就是黄埔军校校友之间的战斗,可见黄埔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国共两党中的重要性,从黄埔军校走出了33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其中大将上将军衔的有11人,元帅军衔的有5人。他们分别是谁呢?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

题主虽然没有问元帅衔中有几位是从黄埔毕业的,但既然提到了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说一下的,从黄埔走出的5位共和国开国元帅分别是陈毅,徐向前,林彪,叶剑英,聂荣臻,他们在为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位列元帅理所应当,值得敬佩。除了这五位元帅,黄埔军校还走出了11位共和国的开国大将和上将。



大将3人,包括陈赓、罗瑞卿、许光达;上将8人,包括周士第、陈明仁、陈奇涵、张宗逊、杨至诚、宋时轮、陈伯钧、郭天民;除了这十一位上将军衔及以上的将军,黄埔军校还走出了17位中将和少将的将军,其中中将9人,包括阎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际、曾泽生、倪志亮、郭化若、谭希林、王诤;少将8人,包括袁也烈、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运周、张开荆、周文在。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虽然最后国共分家,许多昔日同窗最后拔枪相向。但在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在东征、北伐的大革命洪流中,在淞沪抗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台儿庄大战、武汉会战、滇缅之战的抗日战场上,黄埔师生为国家为民族赴汤蹈火,冲锋陷阵,血洒疆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一树梅花一放翁

黄埔军校无疑是中国近代军事领域的最高学府,在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闻名中外的军事家。而在我国的开国将帅中 ,便有二帅一大将是黄埔的毕业生,他们是黄埔一期的徐向前元帅,陈庚大将,还有一个便是让黄埔无数国军高级将领黯然失色的黄埔四期毕业生,他便是四野林彪元帅。



徐向前元帅

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率领的红四方面军英勇善战,多次打败国民党部队,后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三大主力师129师的副师长,在1943年成为了抗日军政大学校长,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陈庚大将

陈庚大将是湖南人,而且是将门出身,其祖父便是湘军将领,他被誉为黄埔一期三杰之一,历经了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全部共产党领导的重大战役,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林彪元帅

黄埔四期的毕业生,从红军时期便担任军团长,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战成名,指挥了平型关大捷,当然林帅能够成为闻名中外的军事家还是他在内战中的表现,其统领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后来的四野在解放战争中所向披靡,历经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他的军事成就不用多说,他的锋芒盖住了太多黄埔名将,他无疑是黄埔最为优秀的毕业生。

所以我认为,与其说黄埔军校造就了这批军事人才,不如说这批人才在军事领域取得的成就造就了黄埔军校,让这所军事学府享誉海内外。


历史之绝唱

元帅3人,聂荣臻、林彪、徐向前

1、聂荣臻,黄埔军校秘书兼任教官

2、林彪,黄埔军校第4期,曾任国民革命军25师73团3营7连中尉连长

3、徐向前,黄埔军校第1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部上尉参谋

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

1、陈赓,黄埔军校第1期

2、罗瑞卿,黄埔军校第4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教导团二连副班长

3、许光达,黄埔军校第4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炮兵营见习排长

上将6位,周士第、陈伯钧、宋时轮、杨至诚、郭天民、陈奇涵

1、周士第,黄埔军校第1期

2、宋时轮,黄埔军校第3期

3、陈伯钧,黄埔军校第6期

4、杨至诚,黄埔军校第6期

5、郭天民,黄埔军校第6期

6、陈奇涵,黄埔军校第4期

达到1955年授衔大将标准、战争中牺牲1人,刘志丹

达到1955年授衔上将标准、建国后离开军队1人,陶铸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开国元帅、大将、上将,应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5年授衔时的元帅、大将、上将。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孙中山先生根据自身的革命实践,认识到军队和军事的重要性,而要搞军事,必须先要建立军校,“治军先治校”。所以筹建黄埔军校,孙先生是寄予了保证革命成功的希望和重担的。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已认识到军事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国共合作时期,在诚挚合作、辅助国民党成功的思想指导下,当时的共产党人组织了大批的党员和进步青年,到黄埔军校工作或报考黄埔军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理论的胜利。军事工作是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和从事的主要革命工作。无数黄埔军校走出的共产党人,在革命历史的洪流中,在为国为民的革命实践奋斗中,将自己的自身所需与革命需要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再加上“升官发财,行住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此门”的奋斗精神,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1955年的开国元帅、大将、上将中在黄埔军校工作或毕业的主要有以下。

1.10大元帅里有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等5人曾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

徐向前,黄埔第1期,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林彪,黄埔第4期,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央军委副主席。



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中央军委副主席。



2.10位大将里有陈赓、罗瑞卿、许光达3位毕业于黄埔军校。

陈赓,黄埔第1期,国防部副部长。



罗瑞卿,武汉分校,中央军委秘书长。



许光达,黄埔第5期,国防部副部长。



3.在57位上将中曾经在黄埔军校学习过的有8人,他们是:陈奇涵;陈明仁; 周士第;宋时轮;杨至成;张宗逊;郭天民;陈伯钧。

陈奇涵,黄埔政治大队长,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

陈明仁,黄埔第1期,四野第21兵团司令员。

周士第,黄埔第1期,防空军司令员。

宋时轮,黄埔第5期,军事科学院院长。   

杨至成,黄埔第5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张宗逊,黄埔第5期,总参军训部长,总后勤部部长。

郭天民,黄埔第6期,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陈伯钧,黄埔军校第六期,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

除过以上将帅外,开国中将有9人、少将有11人,毕业于黄埔军校。这些受过黄埔精神的熏陶,也为国为民建立了卓越功勋。


汉水秦川

黄埔军校是近代中国最有名的两所军校之一(另一所是保定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无数的军事人才,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黄埔军校。在开国的十大元帅、十大大将和57上将中,有以下这些是出自黄埔军校(包括黄埔的分校):

元帅5人(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和徐向前是黄埔毕业生,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教官)、陈毅(武汉分校文书)

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

上将8人(周士第、陈明仁、陈奇涵、张宗逊、杨至诚、宋时轮、陈伯钧、郭天民)

(陈奇涵(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队中队长,属于教职员))


1924年6月,黄埔军校最初成立时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1月16日,军校正是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开始开设分校。

徐向前(黄埔

一期生)、陈赓(黄埔一期生)、周士第(黄埔一期生)、陈明仁(黄埔一期生)、林彪(黄埔四期生)、许光达(黄埔五期生)、罗瑞卿(黄埔六期生)、张宗逊(黄埔四期生)、杨至诚(黄埔五期生)、宋时轮(黄埔五期生)、陈伯钧(黄埔六期生)、郭天民(黄埔六期生)


美图天天看

中国十大元帅,有四位元帅,都是和黄埔军校有关系的。

有两人是黄埔军校毕业的,还有两人是在黄埔军校任职。

其中,徐向前为黄埔军校1期学员,林彪为黄埔军校4期学员。



叶剑英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任黄埔军校秘书兼政治教官。

在黄埔一期的学员中,除了徐向前元帅,还有陈赓大将,周士第上将,阎揆要、彭明治两位中将。


其实这样数起来,字数有点多,我还是发图片吧!

这里有一份关于黄埔军校的名单,不过有点长,大家可以保存到手机里,然后再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