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集團 成未來中國醫生執業主流?

醫生集團 成未來中國醫生執業主流?

2018年6月15日,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醫生集團分會在上海宣佈正式成立,這意味著中國醫生集團終於有了自己的組織。

醫生集團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從2016年第一張牌照誕生至今僅有短短兩年時間,迅速發展出600餘家,但工商註冊、從業者職稱晉升概不清晰,行業在摸石頭過河中蹣跚走路。

醫生集團分會的成立,意味著這一新生事物正式步入被保護和扶持的高速發展軌道。

醫生集團執照難批須填補新業態法律短板

“在工商詞條上,根本就不能註冊‘醫生集團’等字眼。”神經外科專家、冬雷腦科醫生集團創始人宋冬雷曾坦言,因名稱中含“集團”,地方工商部門大多會要求申請人按照集團公司的要求申報,這顯然是醫生集團達不到的。

“我們在2015年與愛康國賓聯手成立醫生工作室(林鋒胃腸腫瘤醫生工作室、謝汝石醫生工作室、張子謙醫生工作室)時,去申請工商執照,就因為工商詞條上沒有‘醫生集團’、‘醫生工作室’字樣,屢屢申請失敗。”作為中國醫生集團行業發展的探索者、親歷者,謝汝石更是深有體會。

轉機出現在2016年的春節,深圳市衛生計生委主任羅樂宣送來“橄欖枝”。

深圳市政府的開明、高效推動了事件進展,經過協商,最終確定以深圳市衛生計生委發函深圳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委的形式,試點醫生集團名稱的登記,因此成功在2016年頒發了全國首張含有“醫生集團”字樣的營業執照。

但這樣的“試水”終非常態,目前獲批的醫生集團也都取得的是工商執照。謝汝石說,醫生集團分會的成立,就期待與各地衛生部門和工商部門共同填補醫生集團在政策法規上的短板,讓其真正成為一種新業態。

大處方氾濫背離醫療本質醫生集團讓醫生迴歸技術

說到2015年-2016年,這對醫生集團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時間節點,對很多醫生亦是如此。那幾年正是醫患關係劍拔弩張之時,傷醫事件頻發。有媒體統計,2015年至2016年5月,從公開可確認的新聞報道查到60起傷醫事件,分佈在20個省份。背後深層次原因與體制不無關係。

“醫生集團在國外是醫生執業的主要模式。在美國,有82%的醫生採用醫生集團的執業方式執業,而在中國大陸,醫生集團的執業模式才剛剛開始!預計,在未來的10年內,醫生集團也將發展成為中國醫生執業的主流,也將會有超過100萬以上的醫生採用這個模式執業,也將會有超過10000億以上的市場份額產生。”謝汝石如是說。

惡性競爭已出現須儘快出臺行業標準

前途光明,腳下路任重道遠。

據悉,今年內,醫生集團分會將出臺“醫生集團行業標準”,現階段正在開展行業認證與評價工作,調研問題包括“醫生集團的性質如何?有多少全職醫生和兼職醫生?法人代表、勞務分配、資產情況如何?是否有內部質量控制體系”等。

所以說,任何一個照搬國外經驗做法,未必對。

我們在探索醫療市場化時,需要的是尋出我們自己特色的一條路。

策劃:歐旭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