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權宜趁早——“訴訟時效”是怎麼一回事

有一句法律諺語叫作: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利上睡覺的人。通俗的講就是“

權利不用,過期作廢”。

民事權利受到侵害後,如果沒及時主張權利,時間過得久了,可能會節外生枝。

維權宜趁早——“訴訟時效”是怎麼一回事

因此,為了督促權利人及時維權,也為了防止因耽擱太久而找不到證據,法律規定,當事人應當在一定期限內提出主張,過期後再提出來法院就不會受理了,這個期限在法律上叫做訴訟時效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出臺,這部法律替代了民法通則,裡面修改了很多內容,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改動得也挺大。

維權宜趁早——“訴訟時效”是怎麼一回事

本期案例

多年前,何先生幫李先生賣狗與人發生爭執被打傷,當時李先生答應替何先生出醫藥費。2016年6月15日,何先生來到李先生家,向李先生索要1500元住院費

李先生認為這筆錢當年自己已經付過,對何先生說:“我不欠你錢,你這是在訛我。”

維權宜趁早——“訴訟時效”是怎麼一回事

2017年11月29日何先生將李先生告上法庭,要求李先生賠償醫療費、交通費、誤工費、護理費、伙食補助費、鑑定費等費用共計2萬餘元。

而被告李先生則認為,多年前的事早已了結,何先生上門要錢是無理取鬧,且兩人發生廝打是在2016年6月15日,何先生直到2017年11月29日才提起訴訟,已經超過一年訴訟時效,何先生的訴訟請求法院應當予以駁回。

維權宜趁早——“訴訟時效”是怎麼一回事

法院最終判決李先生賠償何先生損失3500餘元。

法律解讀

李先生為什麼會提出本案已經過了訴訟時效,而法院又為什麼沒有采信呢?

這是因為,根據原來《民法通則》第135條至137條的規定: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有4類糾紛的訴訟時效則是1年,其中就包括了“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這一類糾紛。

何先生是在2016年6月被砍傷,往後推一年是2017年6月,而起訴是在11月,這就是李先生主張本案已過訴訟時效的理由,看起來合情合理,那為什麼法院沒有采信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

維權宜趁早——“訴訟時效”是怎麼一回事

維權宜趁早——“訴訟時效”是怎麼一回事

而隨著案情的發展,在訴訟時效到期之前,本案又發生了訴訟時效中斷的情形。

根據當時案件適用的《民法通則》規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在2017年7月18日,何先生通過當地派出所向司法鑑定機構申請進行人體損傷程度鑑定,目的是依據鑑定結果向李先生提出權利主張。

根據法律,這時該案件的訴訟時效中斷,重新起算一年的訴訟時效,直到2018年7月18日時效才到期。何先生在2017年11月提起訴訟,完全符合規定,法院應予以受理。

維權宜趁早——“訴訟時效”是怎麼一回事

在此期間,2017年10月1日《民法總則》開始實施,《民法總則》刪除了關於4種糾紛只有1年訴訟時效的條文,並將一般訴訟時效從2年更改為3年。

由於該案件時效到期之日是在民法總則頒佈之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其訴訟時效依據新法延長為3年,何先生就更加不用擔心訴訟時效到期了。

最終,法院通過一系列證據認定何先生的損失實際上是8700多元,在這場糾紛中雙方都有過錯,李先生只需承擔35%的責任,判決李先生賠償何先生損失3000餘元。

維權宜趁早——“訴訟時效”是怎麼一回事

通過這個案例,相信你已經有所體會,維權要趁早,如果訴訟時效有過期的風險,那麼就要通過及時主張權利、重新簽訂協議等形成新的事實,從而讓訴訟時效重新起算。


如果覺得漲知識,請轉發分享~

如果想吐槽,留言區等你~

維權宜趁早——“訴訟時效”是怎麼一回事

維權宜趁早——“訴訟時效”是怎麼一回事

《法律七點半》是互聯網法律服務平臺贏了網旗下的法治節目,基於平臺海量法律諮詢,聚焦生活中常見的法律話題和場景,每期探討一個法律小問題,用3~5分鐘深入淺出地為您講解。由權威律師顧問團隊提供專業支持。漲姿勢、正三觀、破謠言、懂法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