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演员霸屏的现象?

谷原明

演员霸屏的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2017年一年,知名演员

张嘉译就有六部戏上映。很多观众一打开电视就能看到张嘉译和不同的年轻女演员谈恋爱,就连张嘉译自己都说,特别害怕观众因为“霸屏”而讨厌自己。出现过类似霸屏现象的还有赵丽颖、黄轩、刘昊然、于和伟等。

“霸屏”现象的出现和现在影视剧制作的快节奏有关。被奉为经典的87版《红楼梦》从1979年就开始策划、研讨、选角,光拍摄就拍了三年。这样的情况放在今天来看简直不可思议。

一般一部三十集左右的电视剧,拍摄周期两到三个月就足够了。2011年的《甄嬛传》总长76集,制作之考究、场景之精致、人物之众多,在国产电视剧中都是上乘,但也只拍了六个月。影视剧制作的快节奏,直接导致了演员的“高产出量”,演员、尤其是具有一定收视保证的演员成为各个剧组争抢的“香饽饽”,“霸屏”也就顺理成章了。

电视剧圈流传这样一句话:想要收视率,女找孙俪,男找张嘉译。你认同吗?



“霸屏”现象的出现还和演艺圈的“扎戏”风气有关。“扎戏”是指一个演员同时参与好几个剧组的拍摄。对于有些“劳模”演员来说,“扎戏”是习以为常的。赵丽颖之前的《老九门》、《密战》、《青云志》三部剧同时开拍,后来的《知否》和《你和我的倾城时光》又是同时开拍。杨幂的《翻译官》和《怦然星动》同时开机,《三生三世》和《绣春刀》也是同时开拍。“扎戏”的盛行加重了演员的“霸屏”。

娱乐圈两位女劳模


对于演员来说,“霸屏”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能够“霸屏”,说明自己有市场。对于观众来说,“霸屏”或许就不那么高兴了,“审美疲劳”是一方面,有时“高产出”还意味着“品质平庸”,透支了观众的好感度。

你对演员“霸屏”怎么看?


八卦有理

这种所谓“霸屏”现象,最初其实是在电影圈里出现的。2010年年底,葛优竟然在三部贺岁片中出现,而这三部电影全都在12月上映,分别是《赵氏孤儿》《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由此就形成了“葛优对打葛优”的奇特现象。但是葛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纯属巧合,并不是故意的。

但那一次是巧合,之后可就不是了。在电视剧领域,某一个演员的作品频繁出现在某一段时间内,其实并不罕见。比如2015年,《伪装者》和《琅琊榜》前后脚开播,而这两部电影都是胡歌和王凯主演的,这一下子让此前知名度过低的王凯成了当红小鲜肉,胡歌也凭这些电视剧,一跃成为一线明星,这比他10年前刚出名时还要红,关于他的话题也是数量猛增,还不时地跟霍建华“捆绑”。

2017年底,黄轩也开启了霸屏模式。电影院里,他演的《芳华》和《妖猫传》还在上映,他演的电视剧《九州·海上牧云记》就开播了。大银幕和小荧屏同时开挂,黄轩最好的时光到来了。两部电影的票房一共超过了15亿,《海上牧云记》也收割了很多关注度。

如今的影视市场越来越重视“集成效应”,某一时段内明星超高曝光率,可以助推提升知名度。比如2017年上半年,迪丽热巴是娱乐圈想要主推的明星,所以她的综艺节目《奔跑吧》、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秦时明月丽人心》、电影《傲娇与偏见》纷纷上马,其中电影最能看出一个明星的人气,迪丽热巴参演的《傲娇与偏见》票房过亿,可见她的市场价值还是不容小觑的。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种短时间内某明星霸屏的情况,你就知道巧合的几率很低,人为操作特别是出于营销目的的几率很高。

(鲸鱼君)


鲸鱼电影


这个问题问的特别好。如今,一般说明一个演员有人气,受市场欢迎,都会用到“霸屏”这个词。所谓霸屏,就是某位演员作品扎堆上映、播出,“霸占”了所有大小“屏幕”。当然,这只是个比喻,一般同时播出三四部作品,或者像张嘉译那样,2017年有点大概五六部作品接连播出,已经是十分高产也厉害的演员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个人认为,这种“霸屏”的现象,除了说明这个演员有实力之外,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电视剧市场、电影市场优质演员的匮乏。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剧组在挑选演员时都会考虑到市场、考虑到合适程度、考虑到演技等各个方面。而如今的影视市场,尤其是电视剧市场,其实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新人演员有很多,但如果真的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作品,或者是需要挑大梁的作品,那么真正能够胜任的演员,真的就那么几个。


纵观如今的电视剧市场,女演员,孙俪、马伊琍、范冰冰等,俨然是收视率的代名词。再往下走,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江疏影、李小冉等,也都是品质保证。可再列举几个作品多人气高且有市场的女演员,真的太少了。而男演员,就更少,张嘉译、靳东,在过去的这一年里,几乎承包了一半以上的电视剧男主角。近期在《下一站,别离》中有出色表现的于和伟,人气也逐渐飙升。但实际上,中国的电视剧市场不可能只有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去撑起来。要想良性发展,必须要避免霸屏的发生。只有百花齐放,中国的电视剧市场、中国的影视市场才会欣欣向荣的发展。

文/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