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中醫要成才,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

朱良春:中醫要成才,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

問道者

朱良春:中醫要成才,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

成才之道

研習經典還須以道論醫

呂玉波:中醫界有一個“朱良春現象”,說的是您安居一隅卻名揚全國,成為公認的中醫泰斗。您有什麼成才的奧秘?

朱良春:我曾經概括了三句話,叫“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望文生義,一個是學好經典,一個是做好師傳,最後一個更重要,就是臨床實踐。只有三者結合起來,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全面的好醫生。

任何一門科學都需要繼承、創新兩方面,歷代卓有成就的醫家,倉公、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金元四大家、李時珍以及清代的溫病學家,都有師承,都是精研經典的,才能成為一代名醫,在學術上推演發揚、革新創造。中醫藥學,如不熟讀經典、跟隨名師、深入實踐、融會貫通,是不可能得其精髓而有造詣的。

陳達燦:據說您是因為生病而立志要學中醫的?

朱良春:我學醫是因為生病才萌發的。讀中學時,得了肺結核,輟學了,後來吃中藥吃好了,我因此決心學習中醫。我開始跟孟河醫派御醫馬培之先生的孫子馬惠卿先生學醫。馬先生當時已經65歲了,教我們讀經典的是大師兄。我們讀書比較辛苦,都是讀木板的書,沒有句點,大師兄幫我們圈點、斷句,會背了,再圈點下面的。“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對主要的、精闢的、好的段落一定要熟讀。慢慢的,內涵精義就理解了。

說起熟讀經典,我認為,《黃帝內經》並不是純粹的醫書,裡面有許多道家的思想,是道與術的結合體。內經的很多東西都是從《易經》當中來的。道是中華文化的終極之理,是最高的,所以必須以道論醫,也就是,從哲學、傳統文化的角度來學習解讀內經,才能讀懂、讀通、讀透。

中醫經典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還有很多寶藏沒有被發現,沒有被闡明。舉個例子,內經的《靈樞·五色篇》說,“闕上者,咽喉也”,闕,兩眉之間謂之闕,也叫印堂。這6個字,看似簡單,卻很管用。

朱良春:中醫要成才,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

師承之道

恩師贈印寄望菩薩心腸

陳黨紅:師傳是關鍵。您的恩師章次公先生對您影響很大,他贈給您的這方印章“兒女性情,英雄肝膽,神仙手眼,菩薩心腸”,16個字,有怎樣的寓意?

朱良春:中醫古代的教育模式就是師帶徒。徒弟和老師朝夕相處,耳濡目染,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有的老師善於表達,會把經驗很完整地表達出來,有的不善於表達,言簡意賅,就說這麼一兩句話,全靠你去理解、體會。

章次公先生是我終生難忘的恩師,他是鎮江人,大我13歲,不到30歲就是當時上海的名醫了,1955年到衛生部當中醫顧問。他是一個革新家,在1929年就提出“發皇古義、融會新知”的觀點。他有“小孟嘗”的美譽,經常收留一些有困難的親友,吃住在家,碰上求救的學生,身上未帶錢,二話不說就把自己的高檔皮袍子典當了去。他非常體諒窮人,被稱為“平民醫生”,這對我影響很大。

1938年我畢業時,章次公先生送我一方印章,上面刻著“兒女性情,英雄肝膽,神仙手眼,菩薩心腸”。當時我不能完全理解,就問老師是什麼意思。老師說這四句話是教你做醫生的四個準則。

第一,性情要溫柔,對待病人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溫和、溫柔,要體貼病人;

第二,英雄肝膽,治病要有膽識,該出手時就出手,該用大劑的要用大劑,不要優柔寡斷,錯失時機,當用則用;

第三,神仙手眼,你要明察秋毫,知微見著,看到很細微的症狀,就要預計到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什麼病,要看得清、辨得明;

第四,菩薩心腸,要關心、體貼病人,像菩薩那樣的慈悲。不但做醫生這樣,做人也應該這樣。

到現在70多年了,我謹遵師訓,但離章先生的要求還很遠。我現在也沒有放鬆學習,每天用眼睛的時間還有十幾個小時,務求“每日必有一得”。我這個人很愚鈍,人家過去說我是書呆子,不抽菸,不喝酒,不打牌,很少參加娛樂活動。娛樂在哪裡,在書裡頭。我感到,書中有無窮無盡的東西,值得我們去領會。

朱良春:中醫要成才,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

學術之道

膽大心細蟲藥治病救人

朱良春:中醫用蟲類藥有悠久歷史,《神農本草經》中列了28種,到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就收載了107種。過去一些醫家擔心動物藥有毒性,動物的異體蛋白質確實能對一些人體造成過敏,但這些溶血性毒素、神經性毒素在動物死後就分解了。事實上,動物藥富含酶、多肽、氨基酸、蛋白質等,中醫稱之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穿透剔邪、通經活絡、熄風定驚等作用,非草木藥所能比擬。

又如蜂房,古書講它是一種攻毒療瘡的佳藥,我發現它還能溫肺腎,止咳化痰。常將蜂房末3克(小兒酌量)、雞蛋一隻(去殼),放在鍋內混合,不用油鹽炒熟,飯後一次吃下,每日1—2次,連吃5—7日,對久咳不已的慢性支氣管炎效果不錯。蟲類藥的應用有廣闊前景,要不斷探索實踐,通過人工培育保證藥源,注重劑型改革,方便應用提高療效。

朱良春:中醫要成才,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

傳承之道

盡智竭力傾授同道以知

呂玉波:朱老,很感謝您2001年起不顧年事已高,堅持南下,為我們廣東帶徒,現在有一批學生都成長起來了。您打破門戶之見,治學兼收幷蓄,重視收集民間單方驗方,對於李可等老中醫的探索突破也大力支持,這種胸懷,讓我們特別佩服。

朱良春:中醫藥是中華國粹,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上斷掉。過去有些老中醫比較保守,所以我提出來“經驗不保守,知識不帶走”。知識你帶到馬克思那裡去,有什麼意思?我們這一批老中醫,盡我們的所知所能,竭盡全力傳授。我們是同道,可以相互交流。我們懂的,當場答覆你;我們不懂的,回去查查書,再思考,然後答覆你。

中醫的生命在於實踐,檢驗實踐的水平是看療效。不管你是西醫中醫,是哪一科的,沒有療效的醫學都是空的。中醫強調辨“證”論治,西醫是辨“病”,各有所長,要結合起來。我發現,許多有成就的中醫都有點“偏執”。金元四大家就是四個大“偏執”,各有各的主打觀點。

李可先生是山西靈石縣的老中醫,自學成才。我上世紀60年代在《中醫雜誌》上發表《蟲類藥的應用》文章,他看了,受到啟發。鄉下的蟲子很多,屎殼郎、蚯蚓、地鱉蟲到處都是,他就收集這些東西,一用,效果很好。直到十幾年前,我們遇到,他滿頭白髮,還拉住我的手叫“老師”,我說,不敢當,我現在用藥謹慎,不像你那樣膽大有魄力。

李老是扶陽派,善於用附子、乾薑、肉桂、細辛,都是大劑量,附子多的時候用到500克,大大超過藥典規定的量,用於回陽救逆,搶救心衰病人。前幾年有些爭議,但我也吃過他的藥,感覺他在這方面是有豐富經驗的,配伍得好,特別是危急重症,屢起沉痾,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今年去世了,我很傷心。

《千金方》說:“人命至重,有貴於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我常說,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沒有“不治”之症。事實上大部分病症還是可辨可治的,關鍵是找到“證”的本質。如果說不能治,那是我們尚未認識確有療效的“未知方藥”的緣故,但總會找到。我對中醫發展充滿信心,要敢於去攻克疑難重症,不要迷信權威,必須兼容幷蓄,融匯百家之長,允許爭鳴探索,才能進步。

朱良春:中醫要成才,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

養生之道

70多年每天一碗“長壽粥”

朱良春年過九旬,精神矍鑠、聲音洪亮,還能診病帶徒。說起養生之道,他說,關鍵是心態平和,生活規律,而且每天吃“長壽粥”。那是他和母親一起創制的,堅持吃了70多年。

“長壽粥”的製作方法並不複雜,配伍得當,不會大熱大寒,適合大多數人吃。功效在於調和五臟,使正氣充足,精力旺盛。

長壽粥

【材料】黃芪250克,綠豆50克,薏仁50克,扁豆50克,蓮子50克,大棗30克,枸杞10克。

【製法】把黃芪放到砂鍋裡,加適量水先泡20分鐘,然後煮15分鐘,把水潷出來,再加一碗水,煮開之後也潷出來,把這些水合在一起,去煮粥。把綠豆、薏仁、扁豆、蓮子、大棗清洗乾淨,倒進砂鍋,再倒進黃芪水,蓋上蓋,開大火,煮開之後換小火煮40分鐘,把洗乾淨的枸杞倒進去,再煮10分鐘即成。

【用法】煮出來的粥是5天的量,可一次由五個人分食;也可每天吃一碗,分5天食。如果體質有偏頗的病人,吃前最好先諮詢中醫,增減分量。

朱良春:中醫要成才,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

大師逸事

弘一法師題詞“為大醫王、善療眾病”

在朱良春家中,劉海粟、齊白石、趙樸初、海燈法師、周而復、歐陽中石……名家墨寶,琳琅滿目,見證了他們的交往情誼。廳堂正中最上方,端端正正掛著一幅字,“發皇古義,融會新知”,這是恩師章次公先生為他所書。

廳堂原來掛著弘一法師在新中國成立前為他書寫的橫匾——“為大醫王、善療眾病”。這是這位一代奇僧對他的寄望。在文革“破四舊”時,朱良春的兒子找來一幅民族大團結的畫,用來蓋住弘一法師的字,但還是沒能保住這幅墨寶。現在掛著的這個橫匾,已是請人重寫的了。

遠程指導廣東弟子抗擊非典

中醫界治風溼病素稱“南朱北焦”,即指南通朱良春和北京焦樹德。朱良春經驗方“益腎蠲痺丸”,是目前唯一能修復骨膜破壞的中藥製劑。

在對急性熱病的診治上,他主張打破衛氣營血的傳變規律,提出“先發制病,發於機先”,採用表裡雙解或通下洩熱,多能縮短療程,提高療效。2003年非典期間,他參與廣東、香港的遠程會診,取得顯效,獲國家抗擊非典特殊貢獻獎。

朱良春:中醫要成才,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

結交“蛇花子”促成獻方

朱良春胸懷坦蕩,講學講的也都是人們認為秘而不傳的“乾貨”,很多人都願意自費從四面八方湧來,因能學到真本領。他從不以大家自居,對後輩求教者做到有信必復、有問必答。

免費給窮人施診給藥

朱良春20歲出頭在南通行醫,在門上貼一紙條“貧病施診給藥”。給窮人開了藥後,蓋上免費給藥印章,到指定的瑞成藥店抓藥,朱良春每年端午、中秋、年終同藥店老闆結賬。

朱良春:中醫要成才,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實踐是根本

91歲高齡坐5小時車看病人

朱良春年過九旬還出診,不將病人看完了不吃飯。診費才15元,特診費50元。他說:“到了我現在這個年紀,看病肯定不是為了錢,體力可以的話就多看一點。醫乃仁術,不僅僅是謀生的技術。”直到這兩年,在弟子和家人的苦勸下,他才基本不出診,但遇到疑難病例,弟子們還是會請教他。

2007年10月,朱良春去鄭州講學,山東武城縣一個胰腺癌患者水米難進,病情危急,其親屬趕到鄭州懇請朱良春能否親自去一趟。從鄭州到武城要坐5個小時的汽車,91歲的朱良春不顧親屬的勸阻,毅然退掉機票,趕赴武城,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