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將成首家CDR公司 招股書有這四個看點

看起來,小米成為A股CDR首個嚐鮮者已成定局。

6月6日深夜,證監會連發9個文件,把CDR制度的規則全部落地。6月7日,就有媒體報道稱小米已經向證監會遞交了申請,成為CDR試點第一單。隨後6月8日,證監會官網也確認了這一信息。

此前5月3日,小米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並於6月7日已通過了上市聆訊,也就是說,小米有望同步完成H股和CDR上市。這場令人矚目的IPO有著諸多開創性的意義,除了港股首家同股不同權公司,還將是首家CDR公司。業內關注著小米的CDR招股書何時在證監會官網正式披露。

多方信息顯示,目前大多數機構向小米給出了750億美元至850億美元的估值。這份CDR招股書披露的內容將很多程度上有助於驗證這一業界最關注的信息。

如同5月初我們給小米在港交所的招股書劃重點一樣。在此之前,我們不妨先對招股書劃幾個重點,畢竟CDR是新生事物,小米又是今年最受注目的拿下CDR試點首單的超級獨角獸,它的CDR招股書中會有什麼信息披露,讓業內十分好奇,也可能為日後的資本市場留下一系列範式。

小米將成首家CDR公司 招股書有這四個看點

看點1:小米上市兩頭跑,到底要募多少錢?

一個月前小米在香港提交招股書,當時尚未披露擬募集資金的數額,這個話題從那時起,就是業內最關心的話題了。近期業內流傳的信息推測約為100億美元。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一度傳出小米上市會抽緊香港市場的流動性。不管這種說法靠不靠譜,CDR多少會緩解一下香港的壓力,因為小米的募資總額勢必分出一部分到境內市場。

這方面也不斷有“小道消息”傳出。前幾天業內流出的信息稱,CDR和H股的募資比例將是三七開,CDR募資30億美元,H股募資70億美元。不過,這一信息看起來似乎未必可靠。畢竟,CDR大熱,行業期待度極高,相應比例和份額也能水漲船高。

通常A股招股書中都會披露相應募資總額。

小米總共會融資多少?不知道,這次CDR的招股書是否能揭開這個懸念?

看點2:小米CDR發行比例會佔總股本多少?

CDR是中國存託憑證(ChineseDepositoryReceipt)的英文縮寫,指境外上市公司將部分已發行上市的股票託管在當地保管銀行,由中國境內的存託銀行發行、在境內A股市場上市、以人民幣交易結算、供國內投資者買賣的投資憑證。

上面這段話的關鍵字是“部分”。說白了,就是小米把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拿出一部分,通過一系列的規則,拿到境內A股來上市。那這個“部分”究竟會是多少呢?

根據證監會6月6日發佈的《試點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並上市監管工作實施辦法》:試點企業發行股票的,公開發行的股份比例按照現行股票上市有關規定執行;已在境外上市的,境內外公開發行的股份可合併計算。

按照我國的《證券法》,上市公司應當符合的條件之一是: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四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百分之十以上。

綜合以上兩點,小米經過多輪融資,又是超級獨角獸,股本總額應該早早超過四億元了,所以,業內預計總髮行比例可能在10%-15%之間。但是,這個比例是和H股合併計算的,上月的小米港交所招股書也沒有披露在向香港的發行比例。所以小米最終CDR會佔到總股本多少,也是招股書可以關注的重點。

A股招股書一般開頭都會披露募集股份可能的區間。而且,通常所稱“不超過X%”,最終發行佔比往往就是X%。

眼下業內對小米IPO關注度極高,各方機構幾乎都在緊密熱烈追逐。CDR和港股各能爭得多少份額,也是渴求創新經濟“超級獨角獸”的A股和港股市場競爭的展現,並將形成“示範效應”,影響日後一系列的“超級獨角獸”的選擇。

更何況,如果上一個看點的CDR資金額和CDR發行比例都披露了的話,我們就能計算出小米的比較準確的估值區間了。畢竟這是全行業最關心的話題。多方信息顯示,目前大多數機構向小米給出了750億美元至850億美元的估值。

這個答案到底是多少?我們期待CDR招股書的解答。

看點3:對比上月披露的H股招股書,小米這次的CDR招股書披露信息有什麼不同?

有人可能會說,小米一個月前已經發過H股招股書了,CDR又是把H股拿一部分存託來A股上市,總之都是說的同一個公司,招股書難道不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嗎?

這還不一定。關於公司運營的信息肯定是一樣,但具體到披露細節,考慮到港股和A股的不同,以及CDR招股書披露在港股之後,可能會有信息補充更新的緣故,還是可能會有不一樣的。

不同的上市地交易所對信息要求都各自有規定。比如,H股的主板公司只需要公佈半年報和年報,季報自願公佈,A股則對季報也要求公佈。此外,在會計準則適用和披露要求上也可能出現差異。

舉個例子,小米港股招股書披露時,業內還掀起了一場關於“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會計準則適用問題的大科普。

如果有看過我們一個月前對小米港股招股書的預測,你就會記得公司賺不賺錢在不同會計準則下會有不同體現。

之前,由於小米存在優先股,在不同會計準則下出現了“鉅虧”,但實質上這樣的虧損只是出現在IPO前小米的“賬面”上。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此前曾表示,互聯網公司通常會有多輪融資發行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在港交所的國際會計準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賬面的虧損,但實際上公司並未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公司價值越大,這項“虧損”值反而越高。IPO之後優先股轉為普通股,這部分虧損就消失不再計入報表。

這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就不重複科普了。因為計入“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的淨利潤口徑並不能準確反映小米真實的經營狀況,所以在港交所招股書中,小米根據國際通行的方式,以Non-GAPP的會計準則披露了經調整後的小米近3年淨利潤,其中小米2017年經調整後淨利潤為54億元。所謂調整就是去掉了非經常性損益,只體現經營活動帶來的損益。

這次CDR招股書中採用什麼披露口徑,是否會體現經調整後的淨利潤,也是可能的差異。不過各位知道其中原理就好,只要翻招股書中名為“經調整的淨利潤”這個數據口徑即可

另外值得提示的,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在細節上還是有一些不同。很多同時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公司,在內地和香港披露的年報都會有一些差異。這種差異可能體現在一些具體細節上,比如對成本和資產減值的認定,表現出來公司的盈利能力就有差異。這也需要在CDR招股書發出後仔細分辨。

看點4:小米今年的成績怎麼樣?

之前的H股招股書,我們只能看到小米過去三年每年的財務表現,但今年小米表現如何就不知道了。小米赴港是5月份,招股書編制可能更早,沒有2018年一季報也可以理解。但現在已到年中,我們很可能看到小米2018年第一季度的財務表現。

根據IDC和Counterpoint數據,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機同比大漲87.8%,在印度連續第三個季度市場佔有率第一達31.1%。這些數字預計都會體現在招股書中,另外,小米新零售和IoT的業績估計也會迎來一波更新。一季度小米到底賺了多少,是不是延續了過去的高增長,能不能給機構投資者普遍給出的750-800億美元估值以強有力佐證?答案可能就在CDR招股書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