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研發操作系統和研發處理器哪個難度大?

彷彿99


真的是技術含量高!

手機芯片目前還是不如外國的,手機芯片行業製造兩大巨頭,臺灣的臺積電,韓國的三星,兩家的芯片製成技術很先進,目前已經到了14nm,而國產的,例如中芯國際的技術,目前最新的也就只有28nm,幾乎差了一整代,技術是急不來的,只有靠一點一點的研發,芯片領域新的過個半年幾乎就變成了過時的東西,所有的芯片生產商除了成本考慮,幾乎都會採用最為先進的技術,所以老的納米制程幾乎沒有人使用,沒人用就沒有收入來源,沒收入就無法支撐其研發,就更加無法追趕技術先進的廠商,所以就只會落後,中國現在的這幾家芯片廠,幾乎都是政府燒錢燒起來的,沒辦法和真正領先的相比,現在國人看好華為!


覃湘湘


先告訴你結論:研發處理器難度大。

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先說操作系統,開發一款操作系統需要追根溯源,iOS系統的底層是UNIX內核的二次開發,而安卓的底層是基於LINUX內核的二次開發,二者都是站在此前的技術積累基礎上延伸出的兩大分支。UNIX與LINUX內核都已經非常成熟,如果想重新開發內核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和費用。如果希望開發一套操作系統,使用開源的LINUX內核通常是最好的選擇。

即使選擇了成熟的LINUX作為最底層核心,開發一款操作系統也依舊是一項龐大且複雜的工程。操作系統的開發一大難點就是內核,在LINUX的基礎上,內核也有諸多模塊需要開發,不僅需要處理算法,也要考慮到軟件的架構設計、可擴展性等。此外,操作系統還需要一整套知識體系框架、編程接口、編程語言等基礎設施,以區別於安卓和iOS系統獲得知識產權保護。

開發一款新的操作系統,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的投入,還需要研發者深厚的技術積累與不斷優化升級,因此操作系統的開發是一項週期很長的工作。因此,大部分手機制造商的操作系統,都是基於安卓系統進行的優化、修改,在性能和體驗上取得一些改進,但並沒有觸及安卓系統的內核。

今年4月,華為曾在P30手機中國發佈會上公佈了“方舟編譯器”。所謂編譯器,就是將平常開發用的高級語言翻譯成機器能夠識別的另一種語言,可以被認為是人與機器之間的一座交流橋樑。業內普遍認為,方舟編譯器意味著華為已經開始涉及安卓系統底層的優化,但這一成果距離構建自身的操作系統還有一段距離。

 

再說處理器

說起手機大家都不陌生,而我們現在使用的多數是智能機。那麼一個問題就出現了,智能機肯定是需要一個運行很快的處理器的。那麼在手機行業裡面,這處理器都是哪裡來的呢?答案就是多數是買來的,從專門生產處理器的公司買來的。然後焊接在自己的手機主板上面做出手機。

 

那為什麼這些手機廠商不自己生產處理器呢?現在的科技難道自己研發一個處理器不行嗎?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很多大公司財力非常雄厚,動輒上億的資產。這麼多公司如果投入幾千萬難道就研發不出自己的處理器嗎?現在我誠懇的告訴你肯定是不行的,因為處理器製造門檻非常之高導致即便是這家手機企業資產幾個億也是不可能造出處理器的。下面我就說說手機處理器研發究竟有多難。

 

最難的就是成本問題,有人覺得處理器就是一個指甲蓋大小的東西造這個還能花多少錢嗎!其實處理器生產是需要很多流程的,而每個流程都要買設備。我們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處理器生產有一個環節就是需要光雕機,就是激光專門雕刻芯片結構用的機器。目前這個光雕機只有國外進口才行,那麼這麼一臺光雕機售價是多少呢?您聽好了,均價一億美金。您沒有聽錯就這一臺機器售價就一億美金。普通的公司如果拿出一億美金估計就已經元氣大傷了。而這個光雕機只是處理器研發的一個環節用到的機器,還有很多環節都需要先進設備,這全都是用錢燒出來的。而且很多高級設備不是說你有錢就可以買到,人家不賣給你,ASML生產的全球最先進的光刻機,就是不賣給中國,沒轍,美國管著呢。

 

還有一個難題就是技術和人才問題,假設這家公司非常有錢。錢隨便出多少都能拿出來,那麼這家公司從哪裡去找技術和人才呢?芯片的技術一直都是不公開的所以需要我們自己研究,而且芯片設計需要的人才也是頂尖的。這種人才本來就不好找加上研發芯片只是幾個人才肯定是不夠的需要大量的人才,這麼多人才同時湊齊的難度可想而知。

 

再一個就是價格的優勢的,前面兩個難題都解決了。錢你有了技術人才都有了,能生產出來不錯的芯片了。請問你這個芯片售價是多少錢呢?我們都知道商場如戰場,如果高通等芯片廠商和你打價格戰你的芯片能不能盈利呢?綜合這些困難也就導致了大多數廠家不敢自己獨自研發芯片,這也就是為什麼手機芯片只有屈指可數幾家公司能造出來的原因。

綜上所述,二者研發難度都非常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如果非要說誰的難度更大,我認為是研發處理器難度更大!!







太公在浙


個人觀點處理器研發難度大,材料,工藝製程,人才投入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和難度比研發操作系統難度大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