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新发布的去年城镇单位年平均工资,影响个人收入原因有哪些?

6月份,部分省(区、市)陆续公布了该地区2017年城镇单位平均工资。已公布数据的21个省(区、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收入都实现了稳步增长。其中,北京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以131700元和70738元继续领跑全国。

数据公布同时也受到众人关注与议论。不少网友因为收入低于对应地区平均水平自嘲“被平均”或“拖后腿”,也有职工好奇“平均工资”是如何计算得出的。在笔者看来,数据更直观性利于分析居民总体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单位平均工资并不是与职工个人毫无关系。各地在制定新的社保缴费基数、最低工资标准和养老金标准时,平均工资都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企业效益提高,职工工资上涨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4318元,比上年增长10.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2%;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5761元,比上年增长6.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0%。

具体到各地,河北、河南、山西3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速均超过10%。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3个省份煤炭、钢铁去产能后改善了供需关系,相关行业平均工资也实现了显著增长。以河南为例,许多煤炭、钢铁企业不仅发放了当年绩效奖金,还补发了上年欠发的工资和奖金。

在城镇私营单位方面,广东省平均工资为53347元,仅次于北京排在第二位。2017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3.8%,这为广东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衡量个人收入还需更多数据

从计算公式看,平均工资=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工薪劳动者平均人数。首先,工资总额为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个人应缴纳部分。其次,工资总额还包括了用人单位支付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收入。“因此,用于计算的工资总额与劳动者拿到手的收入并不等额。”

平均工资不能用于衡量个人收入水平的最关键原因是,工资分布是一种典型的偏态分布,“少数人工资水平高,多数人工资水平低,并且高低之间差距较大,这就会导致多数人的工资低于平均工资,造成‘被平均’的错觉。”

平均工资影响生老病死

根据人社部规定,各地执行社保缴纳基数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联动机制,即根据统计部门发布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来确定社保缴纳基数上下限。除社保缴纳基数外,包括职工生育生活津贴、工伤待遇标准、病假工资标准乃至丧葬补助金在内的多种待遇的金额,都是以平均工资为重要参照来确定的。

正是因为平均工资“隐藏”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与非私营单位相比,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普遍较低,就出现了低收入人群社保缴纳基数较高的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人社部表示,已开始配合有关部门完善职工平均工资统计办法,研究将私营企业纳入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从而适度降低低收入群体缴费基数。

以上资料由《我的社保》APP提供,下载我的社保APP缴费查询更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