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寶應縣射陽湖鎮水泗小學 刁仁東

一.村的歷史

刁夷村地處寶應縣東蕩地區,位於射陽湖鎮西岸。現有刁舍、夷舍、李墩、胥墩、新農等五個自然村莊組成。史料記載及當地老人傳世記憶,刁夷村得名源於刁氏、夷氏兩大家族姓氏。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從前的刁夷村是一片蘆葦蕩,只有幾戶人家而且常年生活在船上居多,隸屬於寶應縣西射陽湖蕩區天平鎮。在蕩中心有一條自古就天然形成的河流,因此叫它為古溪河。也有人稱呼它為斜路河(至今還有人這麼叫,因為是斜方向的)。這條河向南的出口轉向東可以一直通到寶應縣天平鎮,故也可以說是天平河的延續。(古溪河的古蹟現在還在,向北分叉為八字型一大一小的兩條河。一條直接穿村而過,連通三橫河,另一條向西流向三橫河。有一部分被圍湖造田佔用切斷了,使其擔當河流的作用不再擁有。解放後興修水利,整治河道,把天平河直接向西延伸與三橫河相通,堵死了古溪河。)在河兩岸各有一處自然形成的高地,刁七五的後人和夷氏先人各佔一塊相錯而住,刁氏在東,夷氏在西。刁氏的北面同時還住殷氏先人。(開始人們用船作為主要交通工具,接著條件改善,就修了一座木橋相連,但是後來遭遇龍捲風把橋掀翻了,加上人口增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於是就改建成了一座水泥橋,被命名為幸福橋,至今仍然使用著。)當時的人們由於受生存環境的影響,有生活在岸上的,有生活在水中的。直到五、六十年代,還有少部分人家仍然生活在船上。因為到處是水,幾乎沒有陸路。所以先人們出門交通工具主要是船。(據刁夷的第一代通訊員刁壽喜回憶說解放前他們當時就是靠撐船送信。寶應的天平鎮被叫作趕命莊。因為為了保證信件準時送達,需要使出渾身力氣去拼命撐船,一趟出差過後,全身無力,簡直要人性命。故此得名)。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每到雨季發水時,刁夷的蕩區基本就是一片“汪洋”,能夠看到的除了水就是一望無際的湖蕩植物:蘆葦長的連上天,荷藕連片不見邊,蒲,茨菇,菱角,水葫蘆,純頭菜,綠萍,和一些不知名字的水草到處都是。野雞,野鴨成群飛,一派原生態的景象。灶房裡也能捕到魚。也正因為有這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先人們的特殊的生存本領:撈魚摸蝦,踩藕翻蕻,撐船游泳等,個個都是高手。他們住的是用泥土壘成或是用蘆葦紮成的籬笆房子,一家連著一家。有個傳說:有一年村東失火,火借風勢,一直燒到村西。他們靠賣魚,賣藕,賣蘆柴草,賣蕻為生。主要銷往西安豐鎮,射陽湖鎮、天平鎮,寶應縣城,楚州、南通、鹽城和三泰等裡下河地區。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外來姓氏(楊氏,成氏,陳氏,胥氏,許氏,祁氏,殷氏,張氏,蔡氏,徐氏,宗氏,王氏等)的加入,人口再次快速的的增長,於是就形成了四個自然村莊。幾乎同姓住在一起,於是以人口姓氏多少命名居住地名稱:刁舍,夷舍,胥墩(小舍)和許墩(大舍)。其中許墩還包含宗墩。人們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定居生活,繁衍後人,代代相傳。因為刁氏與夷氏人口最多,於是就以兩大家族的姓氏命名為刁夷村。解放後人們開始圍湖造田,大修水利。主要開挖和拓寬了一條連通南北的三橫河。(三橫河是人工河,它是大運河東寶應縣境裡向東依次數的第三條橫向河流,向南流向魯垛鎮,柳堡鎮,子嬰河鎮一直到高郵市境裡,向北穿過大溪河,經過錢溝村,安沙河流向淮安境裡)。刁夷村的村名從古到今幾乎沒有變過,據老人講有過一次短暫時間曾被改名為春雷大隊,後來人們不習慣,又被改回刁夷村。刁夷村原本屬於水泗鄉,2003年水泗鄉被撤鄉併入射陽湖鎮,刁夷也因此併入射陽湖鎮。後來為了管理需要加上新農靠近刁夷,經過鎮黨委研究報縣政府批准,把新農村也劃入刁夷村一直至今。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現在刁夷村轄17個村民小組,常住戶1245戶,人口4800多人。過去的刁夷村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一片蕩田處處都小木橋。經過刁夷人民艱苦努力,現在的刁夷村已經變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小康村,全是水泥路面,一片廣袤良田。種田全是機械化,莊容莊貌大改觀,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所有成績的取得都得益於黨的好的方針政策,刁夷人民正邁著堅實的步伐,滿懷信心朝著中國夢奮力前行。

二.人的歷史

1.刁夷刁氏來歷

據《蘇州市志》記載:“洪武初年為加強國家統治,開發落後邊遠地區,實行戍邊屯田制度,先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多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洪武五年(1372年)遷蘇州閶門一帶富戶百姓,至蘇北沿海地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洪武趕散”。通過對寶應地區刁氏家譜研究以及家譜序言真實記載,刁氏先人刁一世刁七五公就是蘇州閶門被遷移的其中對象之一。除了刁氏還有其它的姓氏也有此現象。不僅寶應有此現象,其它縣市也有由此現象。寶應地區的當時“朱劉喬王”四大姓氏皆自稱明初從蘇州遷入的。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一世刁七五公原來是江西人,後來不知何故到蘇州閶門,後因“洪武趕散”被迫又從蘇州遷移到蘇北揚州市寶應縣地區。家人主要定居寶應東門外民便橋,故人大多葬於三裡溝、七里溝一帶。有刁氏祠堂和多座祖先墳墓埋葬地可以證明。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後來子孫繁茂,為了生計開始流向不同區域。沿寶射河向東零星皆有刁氏,其中以望直港,射陽湖鎮水泗刁夷村最多。向北流向淮安陳橋,流均等處。向西流向寶應長溝、金湖縣甚至還有天長界牌和盱眙觀音寺等地,向南流向高郵儀徵等地。也有到外省市的謀生的。通過考證都為刁七五公後裔,同屬弘農堂。

2.刁夷刁氏與夷氏是表親

據清朝年間修訂的同治家譜記載:一世刁七五公的後人五世刁正的二兒子,六世刁穟娶夷氏女為妻,這剛好證明刁舍人與夷舍人是表親的說法。到目前為止,刁氏人與夷氏人同在一桌喝酒、吃飯,還互相稱呼老表,互敬酒禮,但小輩們只知道說不知道原因。現在可以說明至少五世刁正曾在刁夷落腳過。不然他的孩子刁穟與夷家女聯姻無法解釋,因為那時的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直到結婚才相識。由此推斷刁夷的刁氏先人根在寶應,後來向東發展置辦產業,看中了射陽湖蕩區刁夷這塊肥水寶地,同時來的還有夷氏先人,於是紮根生活,從此定居下來,一代又一代。(過世的老人曾經說過刁氏家族中有的人家就有過上百畝的田地,或許真是這樣的。現在研究家譜的就發現有許多人家上支與同治譜完全對接)。刁夷的第一代刁氏應該就是五世刁正的兒子刁穟。既然刁夷早就有刁氏人生活,那麼刁氏人祖先為什麼沒有一座像樣的祖墳呢?原因是刁夷本是一片蕩區,高地較少,活著人還沒地住,就更不會讓給過輩的人住了。但也不會把過世的人葬於水中或是放在船上,所以他們只好到它處賣地,埋葬祖先。這就完全可以解釋刁氏祖先墳墓在外地,到了六、七十年代,有很多人家把老祖墳從外地遷回家的原因。過去的有錢人,一般很少像現在這樣置辦房產,而是把錢用來賣地,誰家的地越多就表示越富有。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3.刁夷刁氏堂號

對照刁氏家譜可以看出五世刁正生有兩子即刁穆和刁穟。刁穆一支採用五岐堂為堂號,而刁遂一支採瑞麥堂為堂號。結合老人們傳下來的堂號推斷刁夷刁氏堂號就是瑞麥堂。堂號來歷:相傳刁穆和刁穟都是農民,有一年風調雨順,麥地獲得了全面大豐收,有的麥穗甚至結了五個穗頭,於是老大就引用五岐作為堂號以示紀念,老二就引用瑞麥作為堂號以示瑞麥兆豐年。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寶應縣射陽湖鎮刁夷村的來歷

4.刁夷五大門說法

在刁夷有五大門一說。通過家譜研究,六世刁穟有五個兒子,分別為刁化、刁儉、刁價、刁信、和刁侃。其中刁侃的後人留在了刁夷繁衍生息至今,其餘弟兄都去別處謀生。晚輩中有嫡親弟兄五個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各立一房並有子嗣到現在的卻為數不多。故只能根據原始家譜推斷應該就是這五大門,至於後人有其它解說目前無法考證。

(根據刁氏家譜研究者刁仁忠提供資料和刁氏家譜記載整理。發掘民族文化,豐富中華文化內涵)(來源/寶應生活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