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狄仁杰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颛治国

元芳,你怎么看?一句走红的狄仁杰是《神探狄仁杰》中的主角,电视剧刻画的狄仁杰无所不能,那现实中历史上的狄仁杰又是如何的呢?



一、狄仁杰其人

狄仁杰,字怀英,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死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现在的太原市小店区狄村人。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代的名相。

二、年轻时候的狄仁杰

年轻时候的狄仁杰,科举的时候中了“明圣科”,类似进士,被任命汴州参军。官职不是很高,但是很重要。当时狄仁杰的同事们都很喜欢他,给予他高度赞扬。

不过后来,狄仁杰被诬告,亏得工部尚书阎立本帮他洗刷冤情,同时阎立本发现狄仁杰是一个人才就推荐他做了并州的都督府法曹就是法官。后来狄仁杰被升为中央大理寺的大理丞,相当于最高法院的法官了。



三、狄仁杰怒怼唐高宗救将官

唐高宗年轻的时候体弱多病,很多事情都是由武则天处理。有一天,唐太宗陵上一株柏树不下心被近卫军大将军权善才和中郎将范怀义给砍掉了。皇帝知道了非常愤怒下令处死两人。

狄仁杰知道了上奏劝说皇帝:“两人按照律法砍了一棵树不至于死罪。”

皇帝听了之后非常生气,对狄仁杰说:“照你的意思,是要让我当不孝子了,这两人必须死。”

看到皇帝生气,狄仁杰并没有害怕,而是和皇帝据理力争,他说:“就算是皇帝也不能按着自己的喜怒杀人。就因为一颗柏树就要杀死两个将官,更是不可以。”

没办法后来高宗收回成命,没想到过了几天之后,狄仁杰就被提升为侍御史。



四、狄仁杰不迷信

在武则天成为皇后的第六年,也就是660年时,高宗和武则天来并州瞻仰高祖和太宗的今次,之后有回文水看望父老乡亲。那时候,狄仁杰被临时委派为掌管行宫布置的“知顿使”。

那时候,高宗和武则天去了汾阳宫。前往那里的途中要经过一个妒女神祠。据说有穿的好看的女子路过妒女神祠的时候会招来雷电。

当时并州刺史下令重新修一条道路绕过妒女神祠,狄仁杰知道后极力反对,他不想劳民伤财重修道路,他不相信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结果还是让高宗和武后走了原路前往汾阳宫。受到皇帝的赞许。



五、狄仁杰救下数千人

688年,是武则天当太后的第五年,那是唐朝贵族豫州刺史李贞造反,反对武则天临朝。李贞带领5000人造反,不过造反失败,全家闭门自杀。

当时前来讨伐李贞的是张光辅,他带领了30万大军前来剿灭李贞。豫州人民听说张光辅带领这么多人立刻出门投降。但是张光辅的士兵贪得无厌,进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以搜查李贞我借口到处惹事,连累了五六百家。导致5000多人沦为官府奴婢,2000多人被判处死刑。

狄仁杰知道此事后就秘密上奏,武则天看了狄仁杰的奏章之后相信狄仁杰,下令不杀一人,将他们全部流放到丰州。那些人到了丰州后帮狄仁杰立了纪念碑。



六、狄仁杰怼张光辅

狄仁杰看讨厌张光辅,因为他惨无人道。有一次,张光辅向狄仁杰要一些东西,狄仁杰不给。张光辅很生气,说你一个州官居然敢得罪元帅吗?

狄仁杰怼他:“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 (张)之颈, (我) 虽死如归耳!”

张光辅无言以对灰溜溜的跑了。但是张光辅恨透了狄仁杰。后来由于张光辅狄仁杰被贬官为洛州司马。



七、狄仁杰被抓下狱

武则天称帝后,立刻召回了狄仁杰让他做了宰相。武则天问他想不想知道陷害他的人是谁,狄仁杰说:“ “谢谢, 陛下以

为臣有过, 臣当改之, 以为无过, 臣之幸也。”武则天赞叹他的人品。

不过,狄仁杰当宰相的时候就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想要做太子的时候,武承嗣把狄仁杰当做眼中钉想要除掉狄仁杰。就诬陷狄仁杰谋反,让狄仁杰下了大狱。

当时审问的是酷吏来俊臣,狄仁杰知道这个人善用私刑,而当时有个规定说如果造反的人如果一审问就承认的话就可以免死。但是如果死不承认就要被用以毒刑。狄仁杰没办法只好先承认不,一审问就说:“大周革命, 万物维新, 唐室旧臣, 反是实”就这样躲过了毒刑。



不过,后来又想让狄仁杰陷害另外一名宰相,说这样可以减刑。狄仁杰怒了,当时63岁的他用头去撞柱子满脸的献血。吓得判官连连忙道歉。之后监狱的管理宽松了些。有一次狄仁杰趁看守不注意撕下头上的绸子写了申诉状夹在在自己的被子中然后借口说自己的被子太热了想让儿子换一条薄一点的被子来。儿子将被子拿回家后发现申诉状就向朝廷告状。

武则天知道后就召见了狄仁杰问他为什么要承认自己谋反,狄仁杰告诉武则天如果不先承认的话现在已经死了私刑之下了。

在武则天的审问下终于搞清楚狄仁杰是被冤枉的,不过最后还是将他降为了彭泽县县令。

八、武则天亲赐狄仁杰

狄仁杰被贬彭泽县令后,契丹首领造反,所以武则天调回了狄仁杰为为魏州刺史。当时前任刺史调了大批的农民前来修筑防御工事。但是狄仁杰想不可能攻打到这里的就让百姓们回去种地去了。后来如果很快契丹就兵败了。武则天为了表彰狄仁杰的安抚工作就亲赐亲赐紫袍、 龟带, 还亲手在紫袍上题了十二个字: “敷政术, 守清勤, 升显位, 励相臣” 。



九、后期时候的狄仁杰

后来武则天要建大佛,狄仁杰觉得劳民伤财阻止了武则天。

武则天在后来到底是传为了姓武还是姓李的问题上也询问狄仁杰。

狄仁杰劝说武则天:“ 陛下也知道, 《礼记》 说: “天子七庙” 。以后各朝帝王都建立家庙, 称为太庙, 由本姓子孙奉祀祖宗。一位皇上升天后,由新君敬他的牌位,安放于太庙中,从来绝无侄儿奉祀姑母牌位于太庙的事。所以, 陛下皇位, 不可传侄, 必须传子。”

武则天被狄仁杰说服了。

狄仁杰还举荐了很多名臣,后期的时候武则天十分的信任狄仁杰,狄仁杰死后武则天非常的伤心还说:“ “朝堂空矣!”放假三天,每次有事情解决不了就经常感叹说:““天夺吾国老, 何太早耶!”



参考文献:

《一代名相狄仁杰》 高华


非说不凡

李清照曾作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狄仁杰死后是否成为了“鬼雄”我们不知道,不过他生前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人杰”了。

狄仁杰很聪明,这种聪明不仅体现在他处理国事上,更体现在他为人处世上。宦海沉浮数十年,在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为官,却能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已是极为难得,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兢兢业业,不畏权势

狄仁杰对待工作绝对算的上兢兢业业,唐高宗凤仪元年升任大理寺丞,当时大理寺积压的案件极多。于是狄仁杰便一心扑在工作上,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用一年时间就将大理寺挤压的案件全部办结,涉案人员高达1.7万人,而事后竟然没有一个喊冤的。这说明狄仁杰办案不仅效率极高,而且质量同样极高,一时被传为佳话。

而不畏权势则体现在狄仁杰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不仅敢于与权贵过手,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将其杀死。狄仁杰认为罪不当死,于是直接上奏高宗进行申诉,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狄仁杰神色不变,据法说理:“犯言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通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终于迫使唐高宗改变了主意,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后来,狄仁杰又被升为待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格守职责,不论权贵,凡是犯错的一律弹劾,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聪明绝顶,能屈能伸

在狄仁杰第一次被任命为丞相时,正值武承嗣踌躇满志之时,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便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狄仁杰被下狱之后直接就认怂了,不等对方逼供立即就认了罪,却暗中将被子拆了写状子,再藏到棉衣里面,请狱吏转告家人。其子狄光远得到父亲传来的状子之后,立即持书上告,武则天于是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当面审讯,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事后,武则天询问狄仁杰既然没有谋反,为何要承认时,狄仁杰回答说“如果不承认,恐怕已经死于酷刑”。就这样,狄仁杰运用智谋死里逃生。结束了他第一次短暂的宰相生涯。

知人善任,举贤任能

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香茗史馆

以下总结自《新唐书·狄仁杰传》,列传第四十。


一、关于神断

提及狄公,世人皆知这五个字“神探狄仁杰”,仿佛他生而如此,并终生如此。

事实上《传》中关于他断案就一句话而已,“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一年就明断久囚于狱者一万七千人,平均每天47人,以十小时工作制,每小时要处理接近5个人的案子。

“平恕”,意为持平宽仁、公平正义及宽厚仁慈,既然时人如此称许,可见冤假错案率极低,这就需要对案宗有一定的了解,起码曾经阅读过案卷梗概,再配合其雷厉风行的性格,精明能干的禀赋和持之以恒的耐性,才能有如此之高的效率。

这些优点他几乎保持了一生,在后文还能时常看到他的神来之笔。


二、关于为文臣

1、贤良,能影响及人。

因为贤良,狄仁杰常有温情之举,如登太行山,见到一片孤单的白云飘飞,便惆怅的说,“我的双亲就住在那片白云下啊(吾亲舍其下)!”

同府为官的参军因为母亲年老多病,有命令下来叫他出使绝域之外,狄仁杰知道后马上去拜见上官,愿意以自己代替这个人去。上官见而嘉之,且有自愧之意,见贤思齐之下,因而去与一位有龃龉的朋友合好如初。

2、诤臣,敢犯颜直谏。

有两人(权善才、范怀义)误砍昭陵前的柏树,唐高宗下诏诛之。狄仁杰上书反对,高宗大怒说:这种(砍伐我父亲坟前柏树的)行为是要使我成不教之子,必须要杀。狄仁杰以汉时一人盗高庙玉环当族诛,而得张释之一句诤言,卒杀其一人之事谏之。于是两人免死。

皇帝要从长安去山西汾阳宫,并州长史征发士卒数万修路改道。狄仁杰不以为然,说“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于是劳役之事遂罢。皇帝听说了颇壮其行,说,“真丈夫哉!”

武则天欲立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惟独狄仁杰直言当以庐陵王李显承继大统。武则天大怒,罢是议。

又,武则天召狄仁杰与王方庆问之: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可以理解成,我老是做梦打牌输钱,为什么?)

两人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啊!并且太子是天下之本,本若摇则天下危。太宗皇帝亲冒锋矢,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高宗皇帝重病,才下诏令陛下监国。陛下临朝称尊十几年了,又想以武三思为后。试问姑侄与母子谁亲呢?陛下立庐陵王,千秋万代常享祭于宗庙,立三思,(可则可矣),但宗庙里有祭姑姑的道理吗?”

武则天有感于斯言,便令朝臣迎回庐陵王。

在迎回李显这件事上,起初吉顼、李昭德等都曾数次言及,但武则天不置可否。只有狄仁杰常常以母子天性来启发,武后虽不爱听,而终究不能完全无动于衷。

3、有长者之风,身正不怕影子斜。

武后问他,你在汝南为官时,虽有善政,然而依然有说你坏话,你想知道是谁吗?

狄仁杰谢曰: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谮者(说坏话之人)乃不愿知。

4、有识人之明。

时有李楷固、骆务整二人讨契丹,大胜而归,南俘阙下,武后大悦。此二人,本契丹部将,随契丹主李尽忠数度入寇,常常打败唐军。降唐后,有司请求按国法追究两人罪责。狄仁杰称其忠勇可任,如果宽贷其死,应能感恩纳节,用心王事。等两人得胜凯旋,武后特意举酒属仁杰,赞其知人善任。

5、铮铮铁骨。

狄仁杰曾被史上有名的酷吏来俊臣逮捕下狱。王德寿令其诬指某为同党,可免其死。狄仁杰闻之“以首触柱,血流沫面”,坚不肯为,德寿惧而谢之。

6、有悲天悯人之概。

越王李贞起兵反武后失败,余党二千余人论死。狄仁杰密疏道:

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表成复毁,自不能定。然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

直抒自己的矛盾心态,但终究希望武后开恩。诏下,改判戍边。、


三、关于为武将

表现极其一般。

说实话,读到他在拒敌时的表现,感觉有些夸夸其谈,说得多做得少;这与他为官时做得多说得少形成鲜明对比。

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朝廷擢升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在他来之前,前刺史怕契丹来,驱民保城,修守具,应该说这种做法并没有错,贼人兵临城下,官员有守土之责,自当保境安民。

可是狄仁杰来后便说,贼人远着呢,不用劳民?万一虏来,我自有安排,哪用得着他们?将民众全部放归种田。幸好,“虏闻,亦引去”,契丹要不退兵,不知狄仁杰会有什么了不起的安排。

又,突厥入赵定,杀掠甚众,诏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假以便宜。既然可以便宜行事,那时又正是盛唐,若是名将,自然是立战功的好时候。然而当突厥“尽杀所得男女万计”,且退兵时,仁杰竟“追不能逮(追了,没追着)”。

突厥来时,河北民多有胁从于贼者,如带路党、假扮突厥等,突厥退兵后,这些人都怕朝廷秋后算账,逃匿山中泽中。狄仁杰不曾以杀立威、乱世而用重典也就罢了,反上疏为其求恳,请求朝廷“曲赦河北,一不问罪”。

先前越王之乱时,狄仁杰也曾与宰相张光辅当面顶撞,指责其之暴索之行为“是一越王死,百越王生也”。这句话极其精彩,可惜狄仁杰既有如此见识,又怎会不知“养寇自重”与“养虎贻患”的道理,他不问那些附贼之人的罪过轻重大小,只一概恕之,可以想见,下次契丹及突厥来时,只会有更多的带路党,更多的假突厥!



王事情

在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狄仁杰(630—700)是个神探。但这距离真实的狄仁杰有不少差距。

史书记载,狄仁杰确实是位知人善任、能力超群的政治家,也是再造唐室的大功臣之一。 据说,狄仁杰考取了明经(相当于进士)第一名后,从此踏上仕途。按照唐代规定,明经科上来的人,根据考试成绩,授予不同品级的官职。狄仁杰被派到汴州担任判佐,是个从七品下的官。

不巧的是,初入仕途担任汴州参军时,狄仁杰被人诬告。幸运的是当时是黜陟使(有升降官吏大权的钦差大臣)阎立本受理审讯他,阎认为事属冤屈,并且发现了狄仁杰才学出众,对他十分赏识,赞其为“沧海遗珠”,随后提拔他做了并州法曹参军,可以说狄仁杰因祸得福。其后历任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豫州刺史、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直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

他的一生功绩应该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在武则天登基之后,地位举足轻重,颇受武则天赏识。在担任大理丞期间,一年中审理解决了许多积案,处理结果非常公正,颇受朝野之称赞。而且他为人宽厚为怀,不陷善良,在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以后,他不畏强势,处处为李唐老臣着想。在抵御契丹兵入境侵扰时,他也是处处为民考虑,举贤荐能,知人善任。在武则天称帝以后,他也是积极劝阻引导武则天从大局出发,将政权归还李唐。

圣历三年(700),狄仁杰病故,享年70岁。


史说新传

近几年来狄仁杰通过影视作品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其在清代就有《狄公案》小说存世,而真正最早让更多人所了解狄仁杰的倒是一外国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他在上世纪中叶写的140万字的《狄公传奇》演绎了一个超级神探,80年代根据他的小说还拍过电视连续剧,其断案逻辑思维之严谨,手法之巧妙,令人称奇。



当然这都是小说演义,狄仁杰于其说他是一神探还不如说是一名秉公执法,既讲原则又尊重实际情况法官。

这个被工部尚书阎立本发现的“沧海遗珠”从小就经过严格训练,通过科考及第,被阎立本推荐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期间逐渐学习兵法,刑罚,吏治等各发面的典章制度,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讲在机会来临之前你要有所准备,让自己充实起来。

从仪凤元年到神功元年几十年间,狄仁杰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宦海沉浮。但不管是大理寺丞,度支郎中,到入阁为相再被贬县令又恢复相位,无论他担任哪个职位都表现得很出色。

为了维护法律,狄仁杰绝不徇私枉法,同时也掌握用刑有度有据,甚至为此犯上直谏。高宗时期有人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大怒要将其处死。狄仁杰直谏认为不可,判处死刑国家已有明文规定,作为君王不能心血来潮将法律置之一边,不该随意干扰有司,最后高宗纳谏。

据载任大理寺丞期间仅一年,判决积案几千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公正廉明,坚决果断,时有盛誉。

高宗协武后出游,预定线路需要经过“妒女祠”,按风俗的话,衣着华丽的人经过“妒女祠”会招来不吉利,重新修御道意味着又要劳民伤财。狄仁杰劝谏讲,皇帝出行,风伯会吹去尘土,雨师会洒湿道路,哪来的要避开“妒女祠”的道理。这一番话既赞美了皇家威严,同时又让高宗打消了重新筑路的念头,狄仁杰劝谏有方。也难怪将来武则天嘴里一口一个怀英的,狄仁杰的话总是入耳。(狄仁杰字怀英)

武周期间,武则天为了加强自己的统制,推行告密制度,大力使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狄仁杰也未能幸免,入狱后狄仁杰告诉来俊臣自己是大唐臣子,现在是周朝,承认参与谋反。这样先稳住来俊臣,再设法通知儿子狄远光上诉,等武则天亲自过问此事,狄仁杰才道明真像,不这样采取办法,首先身受重刑,可能还等不到天听过问已经身首异处了。

狄仁杰长期在刑狱方面任职,深知这些酷吏的手法,承认自己是大唐臣子也不是原则问题。历史上有很多大权臣能谋国,而不能谋己,受不了刀笔吏的威逼而自尽,或卷入皇权,立嗣问题而身死家败的比比皆是。狄仁杰在这方面就能谋国又不误谋己,虽有跌宕,却始终立于不败。

至于狄仁杰在武周时期关于武则天立嗣的谏言,在下以为这只是“谏言”而已,它不可能成为武则天选择的决定性依据。武则天也知道俩个侄子武三思,武承嗣是没有帝王之才的,如果将来让他们某个人继承王位,第一在他们之间会因为利益冲突而内讧,第二李唐集团根基深厚,自己在世时能一时应付,一旦百年以后,靠他们俩来领导武氏宗族来应对心向李唐的满朝文武和各位李氏藩王显然如蚍蜉撼树。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不但武氏宗族被灭,连自己也会从宗庙中被剔出晚节不保。


“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那千秋万岁享受儿子在太庙给您的赔食,如果立侄儿,历代是没有侄子到太庙祭祀姑姑的”。狄仁杰的这段谏言高明之处就在于把武则天犹豫之间想传位于武氏,但又担心极有可能发生上述情况的心结给点透了。武则天在李,武平衡的天平上在李唐这边加了狄仁杰这句话,作出了明智的选择。

狄仁杰任宰相时和武则天的关系是非比寻常的,武则天对其信任和亲切是其他臣子无法企及的。狄仁杰在军事上面对契丹问题也能运筹帷幄,推荐的张柬之也堪大才,众所周知正是这个张柬之在将来作为宰相拥戴中宗恢复了人心所向的李唐。

人无完人,狄仁杰在初期和同朝为官的娄师德之间的误会经武则天点拨后,狄仁杰才知道自己嫌弃的娄师德原来是他一直在武则天面前推荐自己,万分羞愧,承认自己的过失,当然这就瑕不掩瑜了。




武则天亲切习惯称呼的“狄国老”于公元700年病故,武则天伤心痛哭道:朝堂空也,天夺我国老也。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