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CMediaCTO提出:基于比特币原理的商业经济与企业管理新理论

BTCMediaCTO提出:基于比特币原理的商业经济与企业管理新理论

阿里巴巴在2017年开了无人超市后,就有大妈们问:为什么不开一家没有老板的超市?其实,“没有老板的超市”就是分布式商业的一种形式。

分布式商业,是基于区块链原理而发展出来的一个经济管理学流派。由万向区块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风博士提出,并由BTCMedia亚太区CTO古千峰做深入研究与实践后,形成的一套跨区块链技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与实施方案。

在中心化的组织中,指令与激励是由上而下的,尽管效率高,但并不稳定,受“中心”的影响非常大。而分布式的网格组织往往又因为太散,而效率低下。

比特币作为全球第一个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从2009年初发展至今,尽管遭遇到各种市场与政策面影响,但依旧顽强地生存并壮大。这归功于中本聪为比特币设计的一套自适应机制。

古千峰从比特币的基本技术原理出发,结合多年企业管理经验以及经济学理论,创新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分布式商业理论。

一、比特币挖矿

在比特币产生之前,很多密码学家就一直在尝试推出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但是有两大问题迟迟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

1、双花支付问题

加密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数据形式,具有无限可复制性,如果没有一个中心化的机构,人们就没有办法确认一笔数字货币是否已经被花掉。当已经花掉的数字货币又被第二次使用,就会产生“双花支付”。

中心化的交易模式下,会设置一个可以信任的第三方来记录交易总账,从而保证每笔数字货币只会被花掉一次,不能再用于其他支付。但去中心化模式下,这个问题一直没能妥善解决。

2、自适应问题

因为没有中心化机构发行数字货币,所以必须要设计一套机制,让比特币在使用过程中可控。也就是这套机制必须在没有中心化机构的调控下,通过算法运行下去,动态地根据情况做调整,或者根据事先设定的规矩(即固话在代码中的算法),一旦条件达成,自动执行。

2008年,中本聪在一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顺利地解决了以上两大难题。这套方案的核心,就是通过POW(工作量证明)机制,来建立其一个稳定的,自适应的数字货币发行与流转系统。

中本聪将比特币预先“埋在”比特币区块链上,所有的比特币通过各节点竞争记账权,以奖励的方式产生。竞争记账权的方法是:哈希猜谜。

什么是哈希猜谜呢?

有一种特殊的哈希值,前面会出现N个零,由于哈希算法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只能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猜到”前面会出现N个零哈希值的明文。零的数量越多,需要不断试验的次数越多。

算力就是在一秒内能计算这种加密算法的次数。算力越高,猜中的概率越高,拿到记账权的概率也就越高,得到的比特币奖励也就越多。

比特币网络上靠算力比拼,争夺记账权,一旦抢到了某个区块记账权,就能够得到比特币奖励。这就是比特币的POW共识机制,又称“工作量证明”。目前每个块的记账权奖励是12.5个比特币。每隔四年,这个奖励数会减半,

根据比特币源码中规定的算法,我们可以推算出以下一台算力为H的矿机,一天能挖多少个比特币:

其中H是矿机的算力,D是全网算力。

以S9矿机为例,H=13500G,写此文时的全网算力为:3462542391191G

因此,24小时挖矿后,可以得到:0.00098个比特币,按5万元一枚的价格计算,约49元毛收入。

二、比特币的自适应机制

通过上面公式,可以看出,当矿机的算力增加时,获得的比特币数量也增加,而当随着矿机的加入,也会推动全网总算力(D)的提升,D的提升,又会降低挖矿的收益。相反,如果全网总算力(D)降低,则会提高挖矿的收益。这就是比特币自适应机制的精华。

在这个自适应机制下,我们能理解:为什么比特币价格会被不断推高,为什么比特币在各种风波中仍能生存至今?

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高算力矿机进入挖矿,试图获取比平均算力高一些的算力优势,以获取更多收益。但这些新进入的矿机会迅速把总算力拉升,难度随之飙升,不久,行业内会发现,挖矿并不划算。老的矿机退出,算力增长恢复到正常水平,挖矿的收益又提高了,于是,新的矿机又开始蜂拥而入。

如此反复,比特币的价格就在矿工的一波一波自适应过程中上涨。每次因为外界原因,导致价格暴跌后,都会让很多矿工离场,然后算力下降,等挖矿成本降到与跌下来的价格相平衡的位置时,新的矿机又再一次进入。

比特币就是在这种自适应机制下,从2009年年初一直正常的运营至今。

三、分布式商业简介

自适应是生物进化的一种高级能力,一个成功的分布式组织必须要具备自我适应能力,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比特币的自适应特点对于我们在设计分布式组织架构以及生态系统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何让一个生态系统在不受中心化干预与控制的情况下,稳定地,持久的自我运行,自适应机制的设计是必须考虑的重中之重。一个设计优秀的自适应机制,能够让每个组织成员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激励,自我适应的推动组织发展。

分布式商业就是借鉴了比特币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套理论与方法论。

如上文所属,比特币为了解决没有中心化记账机构的情况下,确保账本的统一,设计了一套公平透明的激励机制,并以固化在代码中的算法自动执行激励:发放比特币。

参照比特币原理,在设计分布式商业模型时应该首先考虑以下几点:

1.公平透明

2.事先明确

3.算法执行

4.激励为本

其次,参考比特币挖矿公式,可以设计出一个个体与集体绑定的动态激励机制。

在设计去中心化组织的激励机制时,挖矿公式中的H相当于个人的能力,D相当于组织中所有人的能力总和。

个人能力的提升会对组织的总体能力产生影响。组织发展越快,个人能力发展也必须要赶上,否则得到的激励就会大幅度减少。

如果组织发展慢,也就是D这个分母增长缓慢,能力一般的人甚至懒人就会在组织中得到很高的奖励,这个显然不公平,组织外的人就会迅速加入,让组织的能力总和得到提升,从而淘汰一些能力不强的人。

在这种动态的激励机制推动下,分布式组织得以稳定高速的发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分布式组织效率低下的大问题。

生产什么东西,提供什么服务在分布式组织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供的东西要有价值,要能让人体验到这种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成为“参与者”或者“使用者”。

因而,分布式组织生态圈中没有买卖双方,没有上下游,甚至没有竞争对手的互相博弈。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让所处的生态圈不断产生价值。

组织产生价值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最直接的就是代币作为一种股权形式具有了价值。可以进入二级市场流通,就像股票一样。

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就是比特币在短短9年内,从一分不值到最高进2万美金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让我们再进一步,看看激励机制与组织发展的关系。

比特币挖矿中有个非常重要的规则:难度定期提升。即每过2016个区块,大概14天后,算力(就是上面公式中的D)会提升。这个规则已经被固话在比特币源码中,任何人无法改变(除非分叉)。

对应于分布式组织,一个优秀的激励机制设计,会定期对组织内所有人的能力总和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作为下一次计算奖励的分母,这个机制能有效推动组织不断地学习与发展。

最后,谈谈令人沮丧的事情,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在分布式组织中,这个情况却有点不一样。

大家经常会听到“分叉”这个词,什么是分叉?分叉是区块链特有的现象。因为一个区块链网络是由无数个节点组成的,要对区块链进行升级,不会像软件升级一样,把旧的删了,用新的替代这么简单。

区块链的升级,会直接引起节点的分裂。以比特币为例,当有人把原版比特币代码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的改了以后,有些节点会认为新版区块链刚刚开始,在新的区块链上挖矿收益可能会相对较高,于是果断更新了新的版本。

然而,当这批勇于尝鲜的人离开后,原版比特币的挖矿难度降低,收益反而高了,于是就有人愿意留下来继续挖老的区块链。这样就产生了社区的分裂,或者说区块链节点的分裂。

分裂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人对在新老区块链上挖矿获益的不同预期。

这个情况在分布式组织内也是一样。一个分布式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果旧的机制不再适应新的情况,也会面临“分叉”。

分叉并不可怕,尤其是分布式组织的分叉,一般不用担心老的组织会瓦解,也不用担心新的组织会不会面临高风险。恰恰相反,经过分叉的新老组织都能自我发展。这就是分布式组织架构最吸引人的地方:生命力极强。

病毒是一种相当典型的分布式组织,它在特殊环境下,能“分叉”出新型病毒。新型病毒能适应新的环境,而原来的病毒仍旧在旧的环境中顽强生存。

同时,病毒的抗毁灭性极强,即使通过手术把几乎所有的癌细胞全部切除,只要还有几个细胞,就能迅速生长,在短期内,迅速对健康组织构成新的致命威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