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温州今天的困境?

沙漏遗爱

要放在大环境下,来阐述所谓的温州困境才有意思,如果独立来说,毫无意义。

因为温州不过是我们国家这个庞大经济体中的一个局部,国家如何,温州便如何。只不过是之前温州走得太快,走在其他所有中小城市之前,因此问题暴露的比较明显、比较彻底而已。其他地方有后发优势,所以有所规避。

温州人勤劳、勇敢,吃得起苦扛得住累,这是中国的民族特性,放在任何地方也是适用的。同时,温州地少人多,所以温州人跑遍全世界做生意,这种生存需要逼出来的商业冲动,也是温州人早期领先全国的重要因素。

从温州本土来说,主要是房价畸高,简直比肩一线城市。着是因为经济发展领先于城市规划带来的后果,所以城市规划跟不上的因素,带来的后果就是居住环境不佳,包括交通拥堵(这也是全国通病)、产业升级较难(用地太贵)等。

因为温州人早期赚钱太多,大量资金沉淀在炒房上,温州炒房团曾经举世皆知。在全国炒房的时候,温州人首先把自己家的房价“炒”上去了,因为有钱回家置业,不仅是温州传统,同样是中国人的传统,温州人在温州购房显然也是一个“规定动作”。

但温州人太有钱,或者说温州有钱人太多了,所以当地房价也跑的太靠前。当年温州房价是全国的表率。在2007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房价还在1万元左右徘徊的时候,温州大南门区域的联合广场、华都大厦、国正大厦和南方大厦等部分套型房价,已开始超过2万元,像上陡门、黄龙、水心等住宅区的房价,普遍达到13000元以上。

房价飙升,带来的是什么?实体产业向外转移。因为当地本来用地就是有限制的,房价飙升,地价自然飙升,实体产业是承受不了了,于是大量实体产业向外转移。

而城市规划,是跟不上温州人的赚钱速度,于是居住环境的改善也收到抑制。因为温州人是全世界赚钱,然后回温州置业。

发现炒房等来钱更快的时候,大量民间资金都向金融、房地产等来钱快的行业转移,比如温州炒房团、比如支付宝的二老板就是温州人。

现在的温州,有点而类似日本。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之后,本土经济发展乏力,全世界都拥有产业。温州大概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开始低迷。也是本土经济低迷,但外部财富众多。

你看看温州,在全国发展的企业家有多少?在欧洲发展的温州人有多少?

目前的温州困境,是历史、地理、人文综合造成的。解决这个困境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也是困难重重。不过,能够创造一个时代奇迹的温州,必然也会有辉煌的未来。

这个关键,还是在于温州方面的规划、决策、执行,以及温州人开始回归。


波士财经

认识一位温州大学的老师,他曾去欧洲考察温州商人的情况,回来说,温州商人在欧洲极为活跃,据说法国就有数十万人,他去一个六万人的意大利城镇,发现竟然大部分是温州人在那里做工厂。谈温州经济,怎可不谈温州经济的国际化?仅仅关注目前GDP,是不是眼界太窄,过于短视?

刚刚去网上搜索了一些新闻,邱国珍2014年有篇文章《10万温州人闯巴黎》,说巴黎是海外温州人主要聚居地,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温州人大都是通过宗族网络出国,而且形成了大规模的温州人关系网彼此支持,经过长时间的奋斗,大都成为大大小小的老板。

《温州商报》2016年1月30日有一篇报道《海外温州人在意大利最多》,在海外的温州人有14.31%分布在意大利,2008年统计,华人在意大利约15万人,其中95%说温州话。欧洲纺织品集散地普拉托,95%的纺织企业被华人并购,其中大部分是温州人。隐约记得,前面提到的温州大学的老师就是说普拉托。

该新闻还说在海外的温州人有69万。在另一篇报道上看到说,温州人在海外的有80多万。这些数据都未必准确,因为温州人在日本、韩国的也不少。目前温州市总人口900多万,在海外的温州人差不多占温州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弱。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温州人并非只是去海外,温州人号称中国的犹太人,不是白叫的。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有学者出版了研究在北京的浙江村,其实大部分都是温州人,那本书好多年读的,大约90年前后的时候,在浙江村住的人大概就有四五万人之多,这还不算并非集中居住的那些温州人。作为浙江的省会杭州、发达城市宁波,一样也有很多温州人,这也是有据可查的。

记得八十年代早期我还在新疆最偏远的小镇读初中,班上就有一个温州同学,他父亲带着一家人到新疆的小镇上以修表为业,他跟我们这些同学关系都非常好,现在记不得他的名字了,当时我们都叫他小浙江。

中国有几个地方的人与大多数中国人走出乡土是很不同的,他们走出来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工,而是为了做生意当老板,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温州人、广东潮汕人,这两个地方的人们不仅遍布国内,也是中国商人勇于走出海外的代表。当然,在明清时代,这样的代表是晋商和徽商。这样的人最初或许做的是比较低端的工作,但这么多人走出去,长期奋斗积累的见识和经验,将成为不仅仅他们所在的城市,甚至会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

有时候看新闻,看到在欧洲第二代的温州人已经相当多开始步入欧洲著名大学,开始从事建筑、艺术和学术等职业,令人欣喜。

温州人的勇气和聪明,还有特别的勤奋,会带给他们怎样一个未来?我想,这只怕不是那些浅薄的GDP论者一时可以理解的。


考贰拉

如何看待温州今天的困境?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诉的是日不落帝国,大不列颠的崛起与衰败。或许用这个来对比温州经济更有意义。

鼎盛的大不列颠统治着半个地球,然而他们在辉煌时期却没有创新,白银像水一样流进,也像水一样的流出。经济对于他们的意义,只是银行账户数字,他们理解错了经济所带来的深远意义,好比温州部分土豪,在有了一定原始财富之后,却沉溺于炫富挥霍,固步不前。当危机来时,措手不及。当财富离开之后,留下一片废墟。  

任何以文化语言和地域方式去解读温州都是片面的。早期温州的成果,我无法用简单几句话去形容,能够努力阐述的重点,是穷山恶水下的思变!没有资源,没有政策,更没有冠冕堂皇的理想,只有走出去。最为重要的是,当时那个时期的地方干预几乎为零!工业的大门,第一次,也是最早让温州人捕捉到。  

土豪也好,企业家也罢,作为一个经济体,总有人会站在金字塔顶端思考问题。所谓企业放权,缺乏团队等等都是似是而非经不起逻辑推敲的空话,甚至是泄愤的预言。因为任何形式的管理都是利弊权衡之后的产物。能够做上老板的人,不都是傻子,关键还是在资源结合! 

如何看待温州今天的困境?我想温州经济要复苏,还得回到过去,无为而治,剩下的问题,时间会给温州一条出路。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


沙漏遗爱

作为一名温州人,看到这个题目,心里多少有点失落!

是的,纵观改革开放40年,温州曾经有过辉煌,有过高潮,有过奇迹,我们曾连续多年GDP高居全省首位,有引以为傲的过去。但是现在,各项经济指标一直在省内中下水平甚至是倒数几位徘徊,全省“铁三角”地位岌岌可危,这不能不说温州的发展陷入困境中。

到底是什么造成今天的困境?原因很多,我就说说自己认为最为重要的几条:

一、产业转型升级步履维艰。温州传统制造业以低端低成本劳动力和传统技术结构低层次劳动为主体,综合技术水平仅为全省的60%。随着先发优势的褪去,多数中小企业长期深陷转型中的迷茫,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步履维艰、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以形成重要支撑。要命的是,原来粗放的增长模式遭遇建设用地的严重制约,一段时间企业纷纷出走,本地经济趋于“空心化”。近10年来,本地工业企业和外迁企业对外累计投资额已超过1000亿元。

二、创新乏力人才高度匮乏。创新乏力是温州逐渐被杭州、宁波远远甩开的根本原因。温州每万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66.6%、全国平均水平的 73.9%。虽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招才局,但是收效甚微,近年来高层次人才引进寥寥无几。人才的匮乏使得创新成为无水之源,新的经济增长极一直没能形成

三、企业治理结构高度凝滞。在全球经理人当道时代,温州的小老板们仍亲力亲为,企业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水平长期较低。产业结构高度凝滞,长期低工资支撑的企业快速发展,严重扼制了当地及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信息经济、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难以较快发展。

四、金融改革实在差强人意。温州金改12条效果雷声大雨点小,改革成效一直没能彰显,无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钱荒问题,更别谈形成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而义乌“金改方案”大幕开启,在贸易金融领域创新竞争日趋激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压力,可能还有一去不返的机会。

为此,温州市委在十二届三次全会上提出了要抓住温州发展的五大历史性机遇,直面三大历史性命题,再新优势,再新辉煌。

那么,站在新方位上的温州经济,如何乘势而上,构筑温州发展的新动能呢?

一、再创改革优势。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要再次激发温州市场主体参与改革、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从市场主体的发展需求入手,从经济转型提质的需求入手,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解决一批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性问题。

二、再造创新生态。创新是永远的动力,要从根本上加快解决产业结构低端锁定、行业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效率低等短板,为传统产业注入更多的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科技元素,以市场竞争驱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自觉性,加速温州经济转型提质;要致力于打造“产、城、人”高度融合的城市生态;要打造创新至上的人文生态,激活“温州模式”的创新内核,发挥温州现有市场主体的创新潜力,并以此带动一批创新大军加入,打造独具温州特色的创新文化。

三、再造开放活力。开放是永恒的主题。要积极融入、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大建设,捕捉更多的开放红利。同时,要深化政策创新,推动在外温州人和本地温州人的互动对接,致力于将“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促进有形温州和无形温州比翼齐飞创造新的市场价值,以开放发展再造温州新动能。

希望我的答案能让你满意!


历史趣趣吧

任何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和生命一样,都有一个生长过程,当这个经济体发展壮大到一定的规模后,如果核心力量不再变化,那么它就向四周运动,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产生主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主系统保持原样亦或空心化,这些子系统会独立发展,从而代替主系统成为新的中心,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它与主系统由组成,变成分裂,再由分裂变成独自发展,它与母体之间的联系也就越来越稀薄了,最后是脱离母体独自生存,因此,母体的发展必须适应这个新的形式,提升自已的平台地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产生核心力量,这个核心力量的强大与否决定了它的生命。当它提升自己成为一个新的平台时会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那些子系统会自由地回到母体傍,与母体一起发展壮大。

温洲的情况与此有些相仿,当改革开放开始后,温州凭着自己的优势传统和地理位置率先发展了起来,形成中国加工业和小商品集散地,这些产业由分散变成系统,就向全国发展,在全国各地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与温州的联系,由于当地产业集中,人工及运输费用增加,这些企业就选择在当地建场发展,这样温州夲土就变成空心化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全国形成多个经济核心,这时温州渐渐就落后于其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规律,由实体向金融化自然发展,在上次经济风暴之前,温州的金融业发展非常不错,但金融泡沫破灭,重创了温州金融业,我记得温州老板有跳楼的有跑路的一地鸡毛,之后国家来整顿金融市场,温州才慢慢恢复了起来,但产业老化,市场发展有限,大多有才干的温州人选择外出创业和就业,这就是今天我们在世界各地都看到有温州人身影的现象。

因此要重掁温州就不能走过去发展的老路,而是向高处发展,比如金融业,产业研发基地,学术研发基地,宜居城市,使生活设施跟上去,变成侨乡,向这个方向发展,形成新的核心,才能如前面所说会产生新的虹吸效应,吸引产业和人才回归。


狼烟一九三一

首先,我们要明白,温州的发迹以及曾经的辉煌凭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一个就是大势,即海外出口贸易的需求旺盛和内需的兴起。

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解放思想,因势利导,积极推动民间创业,营造了较好的营商环境。

由此,温州人的实干精神和重商主义激发、集聚,涌现出了一大批私营企业家,干得有声有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镇和样板。

我们知道,相关部门只要制定好规则,当好裁判,剩下来的事情交给市场那只无形的手,经济自然就会焕发出活力。

不可否认,当年的温州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与这一点尤其有关系。



可是问题来了:盛极一时的温州制造业怎么就不行啦?怎么就没及时转型?

很多人会提到温州炒房团,责怪它们抽干了温州制造业的资金,倒买倒卖,搞乱了一锅粥。

其实炒房不是因,而只是果。想想看,要是制造业还能挣钱,谁会丢了主业去炒房?那肯定是扩大生产、转型升级,一路做上去啊!

正因为制造业不好干了,所以大家才想到去干点别的,包括炒房和放贷。

这就要提到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引发了海外市场萎缩,订单直线下降,外销转内销,产能严重过剩,残酷的价格战登场,直接挤压了利润。

于是4万亿救场,大搞铁公基项目,房地产热全国铺开。

老板们腰包里的钱,何去何从,一目了然。

这当然也只能算外部宏观大环境,并非骆驼身上最后一根草。

这就得回到企业的成本上来。

当年温州开风气之先,民企私企发展一帆风顺之时,很多成本都被掩盖了,因为钱好挣的时侯,没人在意。



比如公共服务的成本。诸如税费、电气、物流、管理和监督……生意一旦不好做了,这都变得昂贵起来,再加上年年看涨的人工呢?

除了人工,其它服务都没有实现市场化,价格难以下降。这就不用多说了,想想油价和话费就知道了。

相关部门的管理模式还是过去式,也没有实行小而精、小而简的专业化管理,反而更加人员庞大、事务冗杂繁多,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最巨大的成本。

企业要转型固然没错,但管理者的思维和模式不转,没把市场的权利厘清,依旧以行政主导资源分配,那就只能是白忙活了。

温州的困境,说白了,就是当下实体的困境。

只是温州是大户人家,家道中落,显眼。

以上!


行者刘二

温州今天的困境在于传统产业发展受阻。

这几年的温州人都流行说一句生意不好,而生意不好指的是货物不能卖出高价,这也跟国际经济形式有关,温州是一个民营经济发展非常活跃的城市,生意好的时候民间借贷非常活跃,生意一不好就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老板跑路等情况,纵观这种情况,真正的原因在于温州的人才问题,也就是说温州的发展模式已经过时,急需人才发展新时代的产业转型,也因为这几年的中国政府经济转型力度和政策加大,温州政府也开始了改革,淘汰了落后产能,布局科技新产业,关闭了很多小散乱的小微传统企业,把产业重心转移到滨海科技园,规划了很多新的发展路径,但是也积累了大量的温州政府债务,而温州为什么不能出现国际科技企业和服务企业,这也是因为人才和融资环境造成的,为什么温州政府每次把温州人资金回归投资弄成头等大事,而不能招揽更多中国别的地方大企业,这也是因为城市服务业比重关系,说白了服务业比重关系决定了大小城市的产业关系。


gaogpp

温州市本地确实存在困境,可建设用地过少,人口众多导致地价比同级别城市要高很多,形成了发展掣肘。但是温州人在外风生水起,告诉你一个秘密,支付宝的第二大股东是一个瑞安人,类似的温州人还有很多很多。温州本地近几年也在补过去的欠账,过几年会有很大的改观。事物发展是遵循哲学的原理螺旋上升的,不可能一条直线高增长,温州从来都是在被黑中顽强成长。有困境,才会有长进,过几年再回头看看。


南岸诗人

温州已经是三线城市了…人口1千万的超级地级市,GDP才5000亿,而且记住温州房价非常高,所以温州的实体经济已经崩溃,就是因为温州商人失去了信仰,温州人该回去你们老祖宗闽南家里看看了,别再迷失了,吃苦耐劳不丢脸,艰苦奋斗才是男子汉


改变世界造福人类

以前都听说温州人很勤奋、很聪明、很抱团去过几次温州后这样的感觉没有了,在温州看到的是破烂的城市,商家们贼眉鼠眼恨不得用尽手段把到温州客人兜里的💰全部榨干。老板跑路、人们相互之间严重缺乏诚信。在温州朋友尿急找了十家八家商店、单位没有一个让进去的。温州人不解决诚信、不改变落后的商业环境温州搞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