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和马未都谁更有智慧?

荒野的召唤

在评价二人谁更有智慧之前,先看二人的成长和成就履历吧。

首先来看下曾仕强,其人生于福建,长于台湾,曾先后在英国和美国求学,现被称为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在台湾担任几所大学的教授。著有《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家庭教育、《孙子兵法与人力自动化》、《儒家管理哲学》 等书,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学并受到观众欢迎。

可见,二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是佼佼者,但是二人所从事的领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就专业领域进行比较的话,二人是没有可比性的。但是二人的学历却存在很大差别,可能在有些特别注重学历的人看来,就受教育程度来说,曾仕强或许比马未都更有智慧。

但在笔者看来,现代社会早就不能简单的以学历来评价一个人的智慧高低了,特别是现在社会需要终身学习的精神,如果只停留在学校所学习的东西,进入社会后没有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是很容易被现代社会所淘汰的。所以,二人智慧的高低实际上是无法对比衡量的。


梦归秦淮

这是两位先生公开的简历之中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到两位的研究方向与治学重点完全不一样,相比较而言,曾先生所传播的学问更多的在于商业和管理,与普通百姓的生活略有距离,马先生所讲的内容和老百姓的生活更贴近一些。如此一来要说谁更有智慧就没有办法比较了。

我个人以为,通达事理就是智慧,不必把智慧看得如何高深莫测,两位先生都是有智慧的人。

《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如果全面的看看两位先生的经历与治学、讲座,就能够发现,在居、心、与、言、正、事、动几个方面,两位先生都是“几近于道”的。所以,无所谓谁更有智慧。


燕国术士虎胤空

曾仕强教授和马未都先生,他们在互联网媒体上的曝光度都比较高,我想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如果论谁更有智慧,我认为不必太认真,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谈谈我的观点。

第一,二位前辈、学者,他们的学问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础。

曾仕强教授的学问,主要是对国学典籍的研究和提炼。比如《易经》、《道德经》、《论语》、《大学》等等,曾教授都有比较系统的著述。包括延伸出来的其他应用课程,比如《中国式管理》、《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家风》、《孝道》等等,其实都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对国学经典的发挥和解读。

二位前辈其实都是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们都很博学,但在各自领域都有精深的造诣。

第二,曾仕强教授的重点关注的是人;马未都先生重点关注的是物。但都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关注社会,传播正能量。

曾仕强教授主要是从自然、人性的层面和角度,由面入点,对传统国学经典进行深入解读。并提倡学习要与社会人生、现实生活、家庭事业等相结合,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学以致用,而不是空洞的讲大道理。

马未都先生“睹物思人”,以点及面、融会贯通,进而激发出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思索。我听过马先生的一些演讲,以小见大,给人以启发。

我的理解,二位前辈都应该是社会活动家。他们把学问和现实社会紧密结合,积极投身社会事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第三,曾仕强教授认为制度应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马未都先生认为“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强”。但本意都是要把人和制度有机结合,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2011年,马未都先生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提出:“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强”。他主要是针对文物鉴定业缺乏统一的行规,导致很多乱象,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对于很多缺乏制度约束的行业,这种观点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正面作用的。

曾仕强教授在《中国式管理》等课程中,提出“制度只能管好人不能管坏人”、“完全按照制度办事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等观点,认为不能完全依赖制度来管人,因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会钻制度的漏洞,所以要用人性化的管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制度。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是说要偏废其一。马未都先生是强调用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约束人性恶的一面;曾仕强教授强调用伦理道德来教化人性向善,使得制度更趋于人性化、合理化。

出发点不同,落脚点是一样的。

以上几点是我的一点浅见。二位都是很有智慧、令人尊敬的长者、前辈,没有必要论高下。其实人生到了这个程度,以德为本、修身为上、才艺为末。我们能在学习中得到些许启迪足以。


昆仑樵夫

你好,他们两者的智慧表现形式和内容不同,一个是学者型的智慧,一个是社会型的智慧,但是迸发出来的力量似乎各有千秋。我喜欢马未都略带世俗的老练和豁达,在处理问题上显得游刃有余。而曾仕强教授是一个纯粹的文化人,他醉心于国学,并且不遗余力的去推广,他也是自己事业上的成功者。



&知识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同样的改变命运的智慧和力量

我听过他们两个人的讲座,曾仕强教授已经把易经中的智慧融入到他的生活中,他的谈吐温文尔雅,风趣幽默,把一个在我们眼里味同嚼蜡的易经说得生动有趣。他升入浅出,引经据典,让我们以前觉得十分深奥的易经变得通俗易懂。曾仕强教授的智慧源自易经,却又超越了易经,并且他把这些智慧都运用到了他的生活中,造就了他在国学中高山仰止的学术地位。


&国学的智慧造就了曾仕强

而马未都老师是一个务实的人,他的人生似乎不需要智慧,是需要顺其自然。他从生活中来,浑身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从容,不需要刻意去显示自己有多么的高深。他可以用带着十足的京片儿的大白话给你侃侃而谈,你不知道到他肚子里到底装下了多少别人都不懂的东西。但是我们又不会惊讶于一个人可以懂得那么多知识,因为他是马未都,就是这么波澜不惊。

&生活的智慧成就了独一无二的马未都

智慧这个东西,看得见,摸不着。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方式,是每个人对于生活经验的长期积累,不能说谁比谁更有智慧。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智慧,只是用到了不正确的地方,或者没有让你发挥的合适的机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智慧是通过不断的失败积累起来的,就等着成功迸发的那一天,每个人,都是一样。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一座值得去攀登的高峰,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去爬。


风云说收藏

午夜,清寒如水.浩淼的苍穹群星闪烁,仿佛一只巨手洒落一天的明珠,一轮满月已上中天,静静的朗照大地。在这静谧的夜晚,独自享受月色;享受宁静与安详;享受空旷与美好。只有在这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尘世的纷扰和人生的虚无。望着明镜似的玉盘,想着渺小的自己,思绪随月光而起舞。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千百年来你就这样冷静的关照着尘世间的纷纷扰扰,一刻也没有停歇。帝王将相的盖世伟业;驰骋疆场叱诧风云,喋血厮杀的英雄豪杰;学者智者的不贰真理。。。。。。如过眼云烟,永远沉淀于岁月之河。撒哈拉的流沙无情的风蚀了金字塔的尖顶;诗人们一咏三叹的爱情呓语随风飘散;情侣们的海誓山盟信誓旦旦的甜言蜜语也被季侯风吹向四面八方,藐无音迹.....只有你啊就这样世世代代朗照着我们。什么时候有了你?又是谁最先目睹你的冷峻与祥和?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谜题。今夜,我权且不去想这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该激起多少游子的乡思啊。他乡的明月斟满了故乡的醇酒,让我们一醉方休,把对故乡的殷切思念融入这杯酒里,让飞溅的泪雨映忖这满天星斗,融进这淡淡的乡愁。故乡啊,魂牵梦萦的故乡,今夜,就请这轮明月捎去游子对家乡的拳拳思念吧。家乡的夜空在今天也该生长着一轮满月吧?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上离人梳妆台”心中的美人儿,在这万籁俱寂的秋夜,只有这轮孤月陪伴着你,今夜,你也应该无眠吧?是独倚护栏举头望月?还是莲步轻移低头思君呢?“转珠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让美丽的婵娟永远绽放在你我的心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孤寂的夜晚邀来一缕清风;邀来婆娑陆离的倩影;邀来生命底层中那些美丽的影像。我虔诚的匍匐在地上掬一抔黝黑的泥土,然后缓缓的举过头顶,让意识飞越藐远的时空。想像貂禅拜月的孤寂与清冷。今夜,让我跪在你美丽的石榴裙下轻轻撩开你薄如蝉翼的裙裾,让潮水一般的激情再次荡起涟漪,掀起狂澜。我知道你不属于我。你永远属于王允,属于吕布,属于那段滥觞的历史。月光下,曹梦德向我款款走来,执一柄长朔,狂饮朔方的青稞酒,然后横眉倒竖,只系杖弄影舞尽胸中块垒,然后写下流传千古的史诗。。。。。。东坡兄架一叶扁舟从遥远的银河飘然而来。耳畔再次响起他那发聩的声音: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是啊,人生苦短,稍纵即逝。苍生皆蜉蝣于天地间。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寻找着生命的永恒,可是是谁幻灭了人们那种瑰丽的遐想和那天真的举动?至尊的帝王寻仙访道,烧丹炼汞到头来免不了眼睁睁的看到生命之火缓缓熄灭;贩夫走卒寻常百姓求神拜佛,亦只能在获得短暂的精神慰藉中纷纷坠落地域。愚昧的生灵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就昭示我们,时空本身就是相互演化的,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可以永恒呢?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乘着这美丽的月色,乘着青葱年少,乘着意识的空前清晰。今夜,让我与你执手相约,让我的指尖在你头顶滑落,轻轻梳理你一头的秀发。然后站立成一对相思的树,彼此凝望,在你晶莹的泪雨滚过后我的眼角也会生长出忧伤的花朵,花瓣纷纷陨落之后浇灌出茁壮的连理,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今夜,不需要月光老人的牵引,让一颗无羁的心悄然渡过你的彼岸,拥着你窈窕的玉体,躺在你温暖的怀里,让我慢慢睡去,睡去。他年醒来时也许是一抔黄土,萋萋的荒草已永远的掩盖了那时的美丽。

今夜,月儿圆


善之语

智商可以量化,智慧是无法量化的,智慧不像智商一样可以用测试题来测量出数值的高低。智慧是一个人学识、阅历、智商、情商的高度概括总结,比智商更复杂,所以智慧的高低是很难比较的。如果硬要把智慧拿出来比较,说谁比谁更有智慧,这只是一种个人主观的看法而已。

我们说《三国演义》里的马谡看上去很聪明应该很有智慧,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失了街亭。我们说《侠客行》里的石破天看上去呆呆的应该没什么智慧,但是大智若愚,聪明人耗尽一生都没学会的侠客岛武学偏偏被傻小子学会了。所以呢,智慧就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样,是种很难琢磨、很难确定的东西。

有一种方法,通常被人们用来衡量智慧高低的标准,那就是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高低。曾仕强先生和马未都先生,他们俩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上有建树,所以他俩都是有智慧的人。

最后,曾先生在管理学上比马先生智慧了一点,马先生在收藏上比曾先生智慧了一点,但是这两个牛人都没有我智慧——编程上。

^_^


一张图学Java

曾仕强和马未都这两个谁更有智慧,这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曾仕强。曾仕强是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是中国式管理大师。我们再来看马未都。大家都知道,马未都是收藏家,古董鉴赏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他们两个所从事的领域就是不同的。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化这个东西,你没有办法跟他排第一第二,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很多前浪都被拍死在沙滩上。但是后浪用的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升华的。

他们两位也都写书,也都荣获过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五位。这你说怎么比智慧这种东西?

其实我只能说他们两位都很有智慧。这种东西他们自己肯定不会说他们比谁强。做文化的这个东西,重要的是一个积淀,它需要时间的,日积月累。

何为智慧,它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这位提问者,你来说一下你所谓的智慧是这里面哪一项?

简而言之,智慧使我们做出导致成功的决策,有智慧的人被称为智者,你如果接受了他们两位的影响使你获得成功,那他们就是你的智者,那你就可以说他们是有智慧的,但是你享受他们谁的智慧,受益多一些,那时就更有智慧。

客观的分析是,我希望你能够喜欢。
因为网络上入门太简单,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所以要做好自己,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心态阳光的人,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用正能量激发自己,也感染身边的朋友!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跟着行者,走向光明。


行者视野

两位前辈究竟谁更智慧?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二老的简历。

曾仕强,1934年生于福建,毕业于工业教育系,获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英国莱斯大学管理哲学博士。胡雪岩台湾师范大学研究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专研方向有《大易管理》,《管理大道》,《胡雪岩经营管理专题》,《三国演义的道理》等。他被誉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亚洲八大讲师之一,著有《中国管理哲学》,《二十一世纪易经管理法》,《胡雪岩成功秘笈》等百种管理著作。2010年11月15日,2010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曾仕强以780万元的年版税收入排名第五位。


欧阳大拙

智慧的比较是难定性的。比如是孔子有智慧还是老子有智慧?他们都有大智慧,只是在思想学术认识上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到底谁的观点更高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曾仕强先生的讲座我非常喜欢听,但也有很多人反对他的观点。人类的思想认识是各异的,也不能批判反对者的声音,因为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混沌的才好,如果什么都一样就没意义了。马未都先生也是位国学大师,我也很敬仰他的学识。对中国国学影响最深的是道家和儒家学说,我就偏爱道家思想。道家有无为和不争的学说,争论到底谁更厉害有意义吗?学识再多、当官再大、挣钱再多也并非表明他是智者,也许那个憨厚的乡野农夫才是大智慧者。

有人信主,有人信佛,而当代大多人只信自己是不太好的。没有信仰,人就如同行尸走肉,找不到人生在世的乐趣。世界几大宗教都是要求人们要文明善良做人的,虽然都含有一定迷信色彩,但宗旨是有利人类社会的。两位大师都是信仰道家哲学的,所以他们永远也不会去做竞争比较谁更厉害的事。所以这个问题永远都不会有准确的答案,你认为谁更智慧那就谁更智慧好了,肯定还有和你相反认识的人,也不要认为他们的观点是错的哦。


一群拼搏的人

他们两个各有千秋。

曾士强先生和马未都先生是两代人的跨度。曾世强先生是易经的传承。但是听他的演讲,有很多不适用(个人认为),中国的古代老子和孔子这两位大师至今无人能超越,他们真能代表中国的智慧。但他们的话简单易懂而又博大精深。大道至简,若玄而又玄的东西,绝对不是高深莫测的。让别人不懂,让别人不理解,有什么益处呢。世界上任何好的理论好的思想是能够被人传承下来,最好的时代也不过时,任何的时代都受用,才是真正的智慧。

就如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至今无人超越,而且影响深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