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是个怎样的人?

笑看人生172872934

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忻州市五台县河边村人(今属定襄县河边镇)。

在辛亥革命后,作为称霸一方的军阀,统治山西长达38年。

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长。

那这个头衔比身高还高的人,平日里有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一面呢?

阎锡山两大问

阎锡山问赵承绶:“甚么叫政治?”

赵滔滔不绝,引经据典。

阎打住:“木了那么复杂!政治么,就是让对手下(ha 读四声,五台方言)来,咱上去!”

阎锡山又问赵:“甚么叫宣传?”

赵又洋洋洒洒,吐沫横飞。

阎不耐烦:“木了那么复杂!宣传么,就是让大伙儿都认为咱好,别人不好!”

穿军装的阎老西

存在主义哲学家闫百川

阎锡山常说的一段话就是:

存在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存在。

存在是真理,联共是为了存在,

抗战可变,存在不可变!

阎锡山奉行“存在就是真理”,“需要就是合法”的信条。只要能存在,一切手段在所不惜。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他脚踩三只船,并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哪个也不能踩破。”

读书人打扮的阎老西

历史上最早的米Fans

小米稀饭,是晋北地区最寻常的饭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地头老农,无人不喝。

阎锡山是出了名的抠门,早饭基本就是一碗稀饭。

他还经常说:“山西的小米养人啊,多吃一些,多吃一些。”

誓与太原共存亡

心腹向李宗仁传达了一层意思,就是阎锡山想去南京共商国是。

阎锡山接到电报当天,立马坐上飞机跑了。。。一天都没多留。。。

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成功解放太原。

誓与太原共存亡的阎老西

结语

历史能重现很多东西,历史也能掩盖很多东西。

谁能想到,这个忻州市五台县出生的,统治山西三十余年的大军阀,有这样惹人发笑的一面


小祁游戏解说

在民国政坛上,阎锡山绝对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没有哪个军阀像他一样,在山西屹立38年不倒,而有的省,比如像四川,走马观花式的出现了数十位领导人。阎锡山是从辛亥革命就开始起家的,参加过讨袁护国战争,参加过护法运动,参加过北伐战争,参与过中原大战,参与过长城抗战,在全面抗战中,阎锡山也是坚持抵抗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泛泛而论,或者坚持已有定论,而应该从人物的生平和他的经历以及言行中去发现他的人生轨迹。

清末新政时期(1904年),阎锡山考取官费留学生,留学日本,在日本期间,经人介绍,阎锡山加入同盟会,同时还是留日学生中最为铁杆的“铁血丈夫团”的一员,1909年,阎锡山学成回国后,任山西新军副标统,后来在光复山西的过程中,阎锡山居功至伟。

辛亥革命后,面对日益严峻的蒙古形势,阎锡山一度致电袁世凯,请求援助,以利于他能够出兵蒙古,防止蒙古成为俄国人的势力范围。为了巩固边防,阎锡山曾经提出《晋边屯田办法》,想要师法古人屯田的办法,在晋边、内蒙进行屯田,以巩固边防。

北伐战争期间,阎锡山和冯玉祥在北方起到了策应南方革命军的作用。

中原大战,阎锡山与蒋介石闹翻,一度把国民政府迁到太原,如果不是因为张学良入关协助老蒋,最终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1935年前后,日本人策划的华北自治运动达到高潮,日本人也曾经找过阎锡山,希望与蒋不睦的阎锡山能够参与华北自治运动。但是日本人低估了阎锡山的民族主义情怀,阎锡山没有中日本人的圈套。

抗战爆发后,阎锡山任二战区司令长官,组织了太原会战,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实事求是讲,阎锡山还是尽力的。不过在抗战陷入低潮的1940年前后,阎锡山也跟日本人接触过,这或许是他的一个污点吧。

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丢了山西后,到了南京,后来又到了广州,一度成为行政院院长,后来随蒋介石到了台湾,在台湾终老。

阎锡山的一生有革命元勋、军阀、爱国者、反动派等多个标签,他的一生是复杂多面的一生。


青年史学家

对自己,阎锡山抠门,早饭基本就是一碗寻常稀饭,有时候请客时也不过醋溜豆芽和一盘花生米,然后再加上一坛山西老酒。

阎锡山不好色。民国军阀很多都是妻妾成群,但他只有一个妻子徐竹青,后来也是因为徐竹青多年不育,为了传宗接代才娶了一个妾室徐兰森,

对山西百姓,阎锡山是对得起的,短短十多年就将山西从一个内陆落后省份,发展成两个民国模范省之一。他建设实业,创办工厂,如西北实业公司和太原兵工厂等;发展银行金融业,推行“物产证券”,筹集资金高达7000万元;建设同蒲铁路。

在山西,他还提出“三事”(种棉、造林、牧畜)、“六政”(禁烟、天足、剪发、水利、种树、蚕桑),最重要的是严厉推行义务教育,据1933年《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1932年的教育经费占当年各县行政总开支的比例:忻县122021元,占61%;定襄县64543元,占50%;大同县91789元, 占57%。

到1929年时,山西全省共有学校26489所,山西儿童的入学率达到了70%,位于全国第一,遥遥领先于其它省份。

但对外,他又水泼不进,修的铁路都跟外省的不一样宽,让外地军阀运兵进山西都很困难。

抗战时,阎锡山领导的晋绥军虽然屡战屡败,但他也屡败屡战,和中央军、八路军一起把日军挡在了山西,没让山西全线沦陷,对民族和国家是绝对有功的。

内战,那是亲兄弟打架,咱就不说了。有人说:“民国诸多大军阀中,阎锡山是得位最正,掌权最久,下场最好的。”这句话是对的。


渔樵侃史



阎锡山是民国军阀的典型代表,更是最成功的军阀。

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阎锡山在山西响应革命号召,遂组织发动太原起义,攻占太原城后成立军政府,阎锡山被推为军政府都督,自此开始掌控山西。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入太原,阎锡山兵败逃至广州,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方告终结。

阎锡山是仅有的拥有实权的辛亥革命功臣,又从辛亥革命功臣蜕变成民国军阀,且掌权最久最牢固,堪称民国“政坛不倒翁”的绝对传奇人物。



阎锡山“政治投机”的开始,效忠袁世凯,拥护段祺瑞。

阎锡山是从辛亥革命时期便成长起来的将领,与发起辛亥革命的武昌首义的蒋翊武、孙武在起义成功后很快落幕不同,阎锡山自太原起义成功后便始终掌控着山西的军权。

在袁世凯投入革命阵营并主导辛亥革命后,阎锡山积极向袁世凯靠拢,甚至为讨好袁世凯而退出国民党。在袁世凯试图恢复帝制称帝的时候,阎锡山亦是坚定的拥护者,在蔡锷、唐继尧发起护国运动后,阎老西则痛骂蔡锷、唐继尧“不忠不义不仁不智”。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阎锡山仍然极力援护袁世凯。原因很简单,阎锡山认为无论袁世凯是否称帝,袁世凯都拥有南方难以匹敌的兵权,因此袁世凯的政治地位很稳固,他自然要向袁世凯投诚。

袁世凯于1916年病亡后,段祺瑞成为北洋体系的魁首,北洋体系在当时无疑仍然是中国最强大的政治派系,因此阎锡山又毫不犹豫地投靠了段祺瑞。1917年7月,孙中山发起了讨伐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政府的“护法运动”,阎锡山认为孙中山没有希望,于是派兵支持段祺瑞,谁料阎老西所派出的部队竟全军覆没,对阎老西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经过拥护袁世凯和段祺瑞这两件事可以知道,是阎锡山不成熟的政治眼光,造成了他政治投机的屡屡告败。阎锡山在总结经验教训后,制定了让山西“中立”的策略,即所谓的“三不二要主义”,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山西不参与各系军阀之间的争斗,埋头发展山西。



阎锡山投蒋,反蒋,又媚蒋。

1926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发动了北伐战争,坐拥山西的阎锡山成了蒋介石和张作霖竞相拉拢的香饽饽,但是在战局走势没有清晰的时候,阎锡山选择作壁上观。在北伐战争逐渐显露胜利曙光的时候,阎锡山立马投入国民党阵营,1927年6月6日自封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脸皮够厚吧?当然蒋介石为了拉拢阎锡山,仍然承认了阎老西自封的职位。阎锡山自此进入了国民政府的中央舞台。

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图的是对中国完整的统治权,自然不想让军阀继续存在,因此在北伐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开始想法设法剥夺阎锡山的军权。1929年,蒋介石召开编遣会议,试图架空阎锡山,但是蒋介石的伎俩被阎锡山看破。1930年,阎锡山联合冯玉祥、李宗仁自己张学良反蒋,张学良采取观望的态度,2月阎锡山通电逼迫蒋介石辞职,3月即与原国民革命军第二、三、四集团军将领联合宣布讨蒋,阎锡山任陆海空军总司令,5月即爆发“中原大战”,又称“蒋冯阎战争”。战争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阎锡山被迫通电辞职。

阎锡山辞职后寓居大连,由阎系将领徐永昌主政山西,因此山西仍处在阎锡山的控制中。“9•18事变”后,阎锡山与蒋介石的矛盾得到缓和,1932年2月20日蒋介石任命阎锡山为太原绥靖主任,阎锡山正式复出。阎锡山复出后为稳固政治地位,采取媚蒋策略,声称“山向来追随钧座,受国家之优遇,亦当追随钧座,赴国家之危难”。



阎锡山在“三个鸡蛋是跳舞”。

阎锡山原本是蒋介石“剿共”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在抗战爆发后,阎锡山采取与共产党合作的政策,国共合作初期在山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看到共产党势力在山西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阎锡山害怕共产党会威胁到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又恢复曾经的反共政策。同时,为防止蒋介石向山西继续渗透,阎锡山开始与他眼中强大到中国没办法战胜的日本接触与合作,先后与日本签订《军事协定》、《日本军与晋绥军基本协定》和《停战协定》等等诸多协议条款,试图借助日本势力继续维护自己在山西的地位。

因此,常有人评价说阎锡山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说明阎锡山处境尴尬的同时,也说明阎锡山此人颇会钻营投机。

从支持全面抗战,到与日本合作,阎锡山的人生转变可谓惊险,与“汉奸”只有0.5个转身的距离。



1949年3月,阎锡山乘坐飞机逃离山西,6月于广州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并继续指挥作战,12月退到台湾。

阎锡山主政山西时期,注重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山西成为民国的“模范省”,不得不说阎锡山在治政方面颇有建树。阎锡山对教育的重视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1925年山西孩子的入学率便已经高达70%,陶行知先生都不得不称赞说真正实行义务教育的唯有山西。

政治投机充斥了阎锡山的一生,正是因为投机,让他稳坐山西“霸主”位置将近四十年,成为绝无仅有的掌权最久甚至最治理有方的民国军阀。谁都恨他,可是不仅拿他没有办法,反而还要想法设法地拉拢他。

1960年5月,阎锡山于台北病逝,作为蒋介石的政敌,到台后仍能获得善终,阎锡山可谓是将投机学作用到了极致。

阎锡山狡诈如狐,又阴狠如虎。


吾与吾国


我觉得阎锡山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土霸王”。


不要以为这是贬义,这是褒义词;因为在民国,能做好“土霸王”的都没几个。


首先,阎锡山非常明确自己需要维护的是哪些人,他在政治上效仿清朝八旗,也在山西搞了一个非常封闭的小团体,就是五台人圈子。


千万不要以为搞封闭小团体不好,事实上对于“土霸王”类型的军阀来说,封闭小团体才最有利的。


现代历史学家总结中国科举经验教训时经常爱谈到一点,就是明清士大夫为什么对朝廷“忠诚度”不高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到一个原因,就是科举发展到明清已经相对很完善了,科举难度很高,选拔过程还异常公平。


大家会觉得奇怪,选拔过程公平和考试难度高难道有错吗?


如果站在“维护朝廷,对皇帝忠心”的角度,科举的难度和选拔的公平就是错的。


因为考试的难度,因为选拔过程公平,造成绝大多数考上进士的文人都会觉得这是自己能力导致的,并不会认为这中间有朝廷和皇帝什么贡献,也就更不会感谢朝廷和皇帝了。而什么人会感谢皇帝呢?就是能力不够,但是被皇帝个人意志提拔到一定位置上的人。


而阎锡山在山西恰好就不搞“能者居之”,就搞“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这固然留不住人才,但是同时也使得团体内部对他的忠诚度很高,超过西北军等其他军阀。



毕竟这些凭借“五台人身份”走上山西重要职务的军政人员都知道,没有阎锡山就没有他们的地位。


如果对比冯玉祥和阎锡山,就可以很明显看出,阎锡山这封闭小圈子的好处了。


是,阎锡山这么搞造成人才流失,但是同样,也保证了阎锡山长期独霸山西,那些搞“能者居之”的军阀,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还有几个在台上的?


这是上层,接下来说阎锡山对下层的控制。


阎锡山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土霸王”,能牢牢掌握山西一直到1949年,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是民国军阀里唯一可以真正掌握“乡村”的军阀。


不管是桂系自己吹嘘的民兵,东方斯巴达;还是蒋介石势力,他们都没能像阎锡山一样,做到把行政触角下到每一个村,这一点,军阀里只有阎锡山做到了。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控制了每一个乡村,阎锡山就可以尽量多的汲取基层资源,征兵、征粮就能做到比其他军阀高效,也就能保证他比其他军阀更扛“风险”。


这里又要把冯玉祥将军拿来和阎锡山做对比了,冯玉祥在中原大战前曾经掌握过很多地盘,比如河南、绥远、西北,但是这些地盘冯玉祥都做不到阎锡山那样,掌控每一个乡村。


冯玉祥对当地的掌控只能浮在表面,这就是为什么冯玉祥后来为了筹集军费在河南大肆查封庙宇的缘故,没办法有效汲取基层资源嘛。


综上所述,阎锡山在上面搞封闭小圈子,对下,控制住了山西的每一个乡村,能有效汲取资源,做到这两点的阎锡山,是民国少有的成功的“土霸王”。


兰台

从辈分上讲阎锡山和胡汉民、柏文蔚、蔡锷是一辈,辛亥革命崛起的军政府都督。李济深、李宗仁要晚,蒋介石辈分就更晚了,毕竟他还排在陈其美后面。


从实力上讲:阎锡山在38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控制着一到两省,这是其他人不具备的。

讲完了两个特色,我就来谈下阎锡山与民国北方政局阎锡山与山西的建设

1、阎锡山与民国北方政局

前面我写了太原在中国历代战争中的作用,基本就可以明确表里河山的山西在乱世中国政局的作用了。

因为历朝首都在洛阳、开封、西安、北京,山西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辛亥山西革命爆发,新军太原起义,击毙巡抚陆钟琦父子,光复山西。这对清廷中央政局与北方军政影响非常大。从太原东下就能切断平汉路,在武汉讨伐的北洋军后路就断了;吴禄贞要搞燕晋联军,很可能颠覆清政府。所以后来南北谈判中,清政府坚决不承认山西独立,坚决派曹锟第三镇攻击。可见阎锡山对辛亥革命的贡献,那年才28岁

(山西与辛亥革命)

阎锡山在袁世凯实现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比较低调,当然也被架空了,巡按使负责制。

在护国运动袁死后,阎锡山开始山西建设,守土六政。当然也要参与北方政局。

张勋复辟,晋军东进切断平汉线,封锁张勋盟军北上之路。

第二次直奉战争,阎锡山再次切断平汉线,让吴佩孚的援军难以北上,吴也没法南下,只能从海上逃走。

1926年,讨伐国民军,击败冯部,获得绥远。

1927年,拥护北伐,牵制大批奉军,使之不能南下。

(二次北伐,看晋绥军的表)

1928年,二次北伐,晋绥军率先攻入北京,安国军政府垮台。

1930年,以阎锡山为主,在北京组建政府,与蒋介石分庭抗礼。

1937年,积极抗战,重创日军。在丢失太原后,整个华北战场抗日进入敌后状态。(想想宋哲元千里南撤,韩复渠不战而退)

(华北最坚决之抵抗,太原会战)

阎锡山在北洋时期的向背对北洋政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到了南京政府时期,依然是北方的支柱

2、阎锡山与山西建设

平心而论,阎锡山的经济建设能力最高,政治能力次之,军事能力最次,虽然他是军人出身。

A第一次建设

阎锡山在袁世凯死后,获得实权,就开始第一次建设山西。这次的特色是比较传统,走传统儒家养民治理与推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推行六政”:成立“六政考核处”,推行水利、蚕桑、植树与禁烟、天足、剪发,后来又增加种棉、造林、畜牧,合称“六政三事”。 民国七年4月以后,推行“村本政治”。颁布《人民须知》和《家庭须知》、《村禁约》,山西曾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ps:看阎年谱发现,阎锡山给学生的寒假作业就是回家背诵这些规定,然后背给村里人。

同时阎锡山也积极推广技术教育、师范教育与白话文运动。多次和新文化运动领袖有笔墨往来。在经济上和马寅初博士也有讨论。同时也发展军事工业。

如果说王永江的东北建设,为张作霖入关争天下奠定了基础,那么阎锡山的山西一省建设,支撑了其1927-1930的四年作战

(六政)

B第二次建设

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失败后,去大连(日本人管理)呆了一年,在这一年内的变化我没有具体考证,但回来之后开始了重工业建设提出“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等口号,成立了经济建设委员会,制订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组建了山西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全力以赴地进行经济建设,并把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用于筑路。

在数年之内创建了包括采矿、冶金、采煤、发电、机械、化工、兵器、水泥、皮革、毛纺、造纸、卷烟、火柴等轻重工业厂矿的西北实业公司,修筑了长达 860余公里的同蒲铁路,成立了山西省营业公社,整顿了山西省银行,新建了铁路、盐业、垦业等银号,并为“四银行号”成立了实物准备库,到抗日战争前夕,在山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资本体系,资产达到2亿银元。其规模之大,投资之少,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在国内名列前茅。

民国的黄金十年确实有建构的成分,但阎锡山五年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

阎锡山第一次山西发展是为了守土安民,第二次是为了强大国家。

总结:

阎锡山在北洋时期对北洋政局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在南京国府时期是华北的关键支撑点。

阎锡山第一次建设更接近传统,第二次建设直接是重工业导向强大国家,这也是国家危机加深的体现。我们更多应该考虑重工业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迫切要素,而不是基于小清新去求全责备。

参考文献:

《徐永昌日记》《蒋介石日记》《阎锡山传》


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长编初稿

(阎锡山年谱)

王先明. 危机中的发展与发展中的危机[N]. 北京日报,2016-06-13(015).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阎锡山,字百川,山西五台人。辛亥革命后担任山西督军,开始了对山西长达38年之久的统治。阎锡山在民国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白手起家却成为了中国实力最强的地方军阀之一。可惜的是,解放战争打响之后,阎锡山和人民作对,最终在解放前夕,飞向了孤岛台湾。

那么阎锡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放翁认为首先他是一个精明的人,其次他是一个喜欢中庸之道的人。放翁觉得这两点是阎锡山身上最鲜明的特点了,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不信,请听放翁一一道来。

先说阎锡山的精明,山西人大概都是比较会做生意的,阎锡山继承了山西人的优良品质,会做生意,会到精明的程度。纵观阎锡山的一生,他很少做赔本的生意。袁世凯上台,他立马支持,袁世凯要称帝,马上劝进,袁世凯不行,马上倒袁,北伐军北伐,他支持三民主义。这些种种可以看出来阎锡山虽然的确是一个比较精明的人。

虽然有时候他精明过头了,放翁也举几个例子。中原大战的时候联合冯玉祥,李宗仁搞老蒋,却不舍得在张学良身上下大本钱,最终张支持了蒋介石,阎锡山也被弄下台。

再说阎锡山的中庸之道,阎锡山在山西做了38年的土皇帝,直到解放军解放山西。能够在民国时期坐稳土皇帝,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阎锡山做到了。凭借着自己的中庸之道,他成了民国时期政坛的不倒翁 。

我们来看看阎锡山的中庸之道,民国初年的时候,中国军阀混战,打成一锅粥,阎锡山始终坚持“保境安民”,不跟别人掺和,使山西的老百姓人人都有饭吃,甚至还比较富裕。抗日战争的时候,阎锡山也抗战,但他也和日本人眉来眼去,要在国民党、共产党、日本人三个鸡蛋上跳舞,谁都不得罪。



不过晚年的阎锡山也因为这吃了苦头,他太过中庸,以至于别人都不帮助他。蒋介石搞倒他之后,他的门前也是门可罗雀,不知道这是不是他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

阎锡山这个人不管放在历史中,还是跳出历史来看他,都不好评价他。他在山西38年让山西成为民国时最稳定的地方,没有受战乱的侵扰,这一点他功德无量。抗战的时候,虽然他和日本人暧昧却没有投降,大节无愧。国共内战的时候,因为阵营不同,我不发表评论。这或许就是他的精明和他的中庸之道吧,让后世人都不好说他是功大还是过大。




一树梅花一放翁

阎锡山是一个军阀。早年,阎锡山是一个军校优等生,乱世从军,当然是一个好的出路,阎锡山很有军事天分,很快脱颖而出,步步高升。后来,阎锡山被袁世凯看重,主宰山西一方军政,也算是少年得志。阎锡山回忆,他曾经进京去觐见袁世凯袁大总统,说袁世凯个子不高,但坐姿很挺拔,即使是坐在沙发上,也是腰杆子挺直,从来不会背贴着靠背。有人问,袁世凯大总统长什么样子?阎锡山回答,我只敢看袁大总统的脚尖,不敢抬头看。可见,阎锡山还是很怕袁世凯的。阎锡山是一个政客。阎锡山坐镇山西多年,之后还短暂出任过几天国家元首,很有权利瘾。阎锡山和光头是一辈子的政敌,因为不服气,和冯玉祥联合起来,与光头打了一仗,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原大战”。后来,光头在中国大陆混不下去,跑到台湾岛去了,阎锡山也跟着去了。光头知道都是之前治军不严,才有今日的被羞辱,所以光头提拔了陈诚,又把军政界好好整顿了一番,昔日的军政界大佬,几乎全部靠边站。阎锡山自然也是一落千丈,仅仅获得了一个总统府咨政这种有名无实的虚衔。阎锡山知道如今虎落平阳,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搬到郊区建了一个窑洞,天天在里面写书。后来,阎锡山到处配合光头的“返功”宣传,到处到大学演讲,希望重新获得光头的重用。可惜,光头一心栽培建丰同志,怎么可能让元老出来抢儿子的风头呢?阎锡山还是一个爱国者,他没有投降日本人。不过,他虽然抗日有功,对中国社会发展还是主要起了负面作用。比如,为了阻止光头对山西的直接控制,阎锡山的山西继续使用铁路窄轨,这样不利于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


怀疑探索者

阎锡山是位浑身油光,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之人,这也是他实力不够强大所致。阎锡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身,回国后响应辛亥革命山西独立,从此阎一直霸占山西直到解放,阎在其他军阀们面前从不招事儿,只要不觊觎三晋就当和事佬,只有两次出晋,其中以“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名义出兵直隶、平津还算风光,直到中原大战被迫下野,由张学良接收自己的部队,张也算仗义,没有拆散晋军。阎锡山统治几十年,把山西建设得有模有样,尤其在教育方面不遗余力,被当时树立成模范省(与桂系广西、李济深广东并驾齐驱),在矿业、铁路等都有所建树,因为没有遭受战乱,山西人民生活比起别的地方应该处于“小康”水准。抗战时期阎司令长官指挥第二战区,抗日统一战线与中国共产党合作非常融洽,并与共产党联合组建山西抗日决死队,为中共在晋西北、太行、太岳等根据地打下一定的基础。抗战后积极“剿共”,结果自己经营几十年的山西丢失,败逃到台湾,在台湾中规中矩虽然得不到蒋信任,也没有像白崇禧那样故枕红颜,算得善终。阎锡山被称“阎老西”,是个十足的吝啬鬼,这跟他是晋商家庭不无关系,无论打仗和政治交换都显得小家子气,不豪爽,壁封山西更是变本加厉。


juzijingyuan

关于楼主的这个问题。阎锡山这个人一生颇为传奇。他统治山西38年之久。

早年毕业于日本军官陆军军官学校。嗯后来回国之后,支持袁世凯,做了山西总督。他后来加入国民党,官至一级上将,可以说他在统治山西的这38年之中,对山西的影响非常的大。

第一点他制定了完整的计划,向山西的铁路煤矿武器全部由他制定统一的标准。可以说,阎锡山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不论是在那个袁世凯称帝之后。还是在蒋介石改组国民党,他都是做得风生水起的,而且他非常有头脑,经营山西38年,在这期间,山西从一个在国内,当时刚开始的时候非常的贫穷,而在这38年期间,逐步的达到了了国内一线城市的标准。

第二点就是阎锡山,他非常爱国。虽然说占据山西38年,做了军阀,但是当日本帝国主义再次来袭的时候,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出兵,对日抗战。

当时他在山西执政的时候,创造了一种独有的轨道火车轨道就是他们山西的窄道轨道。省内窄轨火车。而当时全国各地全是采用,统一的,标准是宽轨火车,而唯独他创作的这种省内窄轨火车,与全国各地都不同,他这种窄轨火车可以变成宽轨火车,也可以变成这个窄轨火车,但其他的那个宽轨火车,只能是宽轨,所以说这就达到了他当时的目的,战时可以从山西省往外地运输兵员,但是敌人如果说想要来山西省的话,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是宽轨火车进不来山西省的省内窄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