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塔臺的指令為什麼是口頭傳達給飛行員,用數據的方式直接傳送到機載電腦不好嗎?

行者東海

這個問題我回答一下,塔臺指令為什麼口頭非要傳達給飛行員。

第一,塔臺管制頻率。塔臺管制頻率一般是108MH~125MH,下行頻率比上行頻率低20MH。塔臺管制頻率是公共頻道,在同一管制空域的飛行器都會把通信頻率調到相同頻率。塔臺管制不像手機通訊,手機通訊經歷了頻分,時分,碼分。而塔臺管制停留在頻分時代,塔臺發出的每一道指令,相同管制空域的飛行器都會收到。為了避免混亂,塔臺口令是呼號+管制命令。

CA1235,左轉330,下降至2000英尺,塔臺。

左轉330,下降至2000英尺,CA1235。

這時大家就知道這個管制指令是下達給CA1235的,相鄰各飛機的機長同樣會瞭解到CA1235大概相對於自己的位置,如果CA1235的航路與自己的航路可能存在衝突時,機長就會向塔臺發出質疑。

塔臺,航向240,正在通過2000英尺,MU2549。

MU2549,航向240,爬升至6000英尺,塔臺。

抄收,MU2549。


第二,管制命令口頭傳達的優勢。飛機在近進過程中,駕駛員是很忙的。主駕駛忙於飛機進場飛行姿態的調整,副駕駛按照條例核對檢查單,同時負責與塔臺通迅。如果用數據方式發給飛行員,很有可能會被飛行員忽略掉,尤其是進場環境比較複雜的情況。

第三,權責劃分。塔臺要確認管制命令正確傳達,飛行員的回答證明已經充分理解塔臺的管制命令,管制員才會發佈下一條管制指令。如果出現問題,雙方都有語音記錄器,孰是孰非一目瞭然。如果用數據方式發給飛行員,塔臺不能確定飛行員是否充分理解塔臺的管制命令。如果出現問題,難免扯皮。


雨默天邊

因為很多口令都是即時下達的,隨時可能變動。同時還需要飛行員複述,確保信息的正確傳遞,如此才能保證不出差錯。

簡單來說,比如按照時間順序,四架飛機需要順序出港,ABCD,但是A飛機在旅客登機時發現一位旅客沒及時檢票出候機廳,要廣播找人要等他。這時候,可能B和C都排在A後面五分鐘,此時B和C如果不相互干擾,那麼就可以同時推出啟動,如果相互干擾,就還要看兩者的航路哪個更重要,或者哪個更容易挽回時間等。通常國際航班重要與普通航班,VIP航班重要於普通航班,短航程又優先於長航程的(因為長航程的晚出港一些些,到達也不容易延誤)。

這些都是要臨時決定的,由機長報告塔臺,這邊準備好了,這邊少個旅客,這邊有個旅客不走了,這邊還在裝行李,這邊還沒加好油等等。如果非要輸入口令,那麼就得讓機長和塔臺互相發短信。如果建立一個大的群,那麼可能會很混亂,可能會有信息丟失,可能一個回覆距離一個問題很遠。

而且當信息比較複雜, 比如下達和複述路線的時候,就比較難以輸入了。

我們如果有急事,平時肯定是打電話,而不是發短信,因為交談速度快,信息接收和反饋快。

這裡就要涉及到人為因素裡面的溝通了,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而信息溝通,缺點就是慢、反饋不及時、考驗人的語言能力等。不過確實能做到準確傳達,不過這一點也可以被語言溝通的複述解決。

一般重要的塔臺指令,都是要複述的,複述不正確還會被糾正。塔臺的空管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無論是自己的口誤,還是飛行員的複述錯誤都會被及時發現。他們工作強度大在於不能出錯,同時要處理十幾乃至幾十架飛機,每架飛機的指揮都不能出錯,還要保證相互之間的距離和間隔。

還有一點,語音是可以被記錄下來的,而光是點一下“確定”的話,不保證有機長沒有仔細看就點了,反而危險。 錄音帶來的壓力,讓雙發都容易明確責任,也就起到了相互監督的作用。

“地面,白鷺3233”

“白鷺3233,請講”

“白鷺3233,脫離跑道24,請指揮”

“白鷺3233,停機位248.BRAVO2---阿爾法7---tango5----focher8外等待”

“bravo2---阿爾法7---tango5---focher8外等。停機位248,白鷺3233”

以上溝通只需要消耗十幾秒的時間,你覺得打字要多久?電腦語音識別能力還是有限的,不然的話,高速語音轉換為文字,其實未來還難說會不會有語音和文字輔助機組和塔臺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