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與匈奴關係的演變3——西漢後期漢匈和平共處

漢匈長期大規模戰爭使得匈奴損失巨大。史載,匈奴“人民畜產死十六七”,經濟受挫,部族生活困苦,喪失大片優質草場,被迫居於漠北苦寒之地。

失河西走廊後,匈奴民間流傳著歌謠:“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徵和四年(前 89 年),匈奴遭大風雪之災,致使“匈奴大虛弱,諸國羈縻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屬部紛紛離散與瓦解,“西域城郭共擊匈奴”,匈奴出現統治危機。

西漢與匈奴關係的演變3——西漢後期漢匈和平共處

始元二年(前 85 年),匈奴統治階層發生一場爭奪單于位的內亂事件。在此危機狀況下,匈奴開始主動向漢示好。

始元五年(前 82 年),匈奴歸還漢使蘇武、馬宏等人,與漢通善意。

五鳳元年(前 57 年),匈奴陷入五單于爭立的內亂當中,最終形成呼韓邪部與郅支部對峙分裂的局面。為獲得漢朝支持,呼韓邪單于聽從左秩伊訾王“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之議,南下附漢。

而郅支單于亦主動聯繫漢朝,請和親、開關市。雙方均於宣帝甘露元年(前 53 年)遣子入侍於漢:“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遣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郅支單于亦遣子右大將駒於利入侍”。

統治危機的不斷出現,說明了匈奴的迅速衰落,這是匈奴不斷向漢示好的根本原因,故而形成這一時期漢匈和平相處的局面。

至遲在武帝末,漢已調整對匈奴政策。

西漢與匈奴關係的演變3——西漢後期漢匈和平共處

始元六年(前 81 年)的鹽鐵會議,著重討論了武帝時期的對匈政策,為之後西漢對匈奴實施以羈縻為主的政策作了理論準備。

武帝之後,匈奴天災人禍不斷,部族分裂,不斷向漢請和示好。史載,匈奴“欲以漸致和親”,西漢“亦羈縻之”,變武帝“征伐為主,安撫為輔”為“安撫為主,征伐為輔”的羈縻方針來處理漢匈關係。

昭帝時,漢並未趁機對內亂不斷的匈奴發動軍事進攻,匈奴亦送還蘇武等漢使,雙方出現和解態勢。

宣帝時,漢對匈奴實行“推亡固存,信威北夷”的民族政策,進行武力威懾與政治施壓。

本始二年(前 72 年),漢發兵十六萬與烏孫聯合進攻匈奴。此戰俘虜匈奴大批貴族階層及民眾達三萬九千人,同時又獲取大量馬、牛、驢、騾、槖駝等,大大震懾了匈奴。

西漢與匈奴關係的演變3——西漢後期漢匈和平共處

五鳳元年(前 57 年),匈奴發生五單于爭立事件,宣帝“遣使者弔問,輔其微弱,救其災患”,極大改善了漢匈關係。

甘露二年(前 52 年),呼韓邪單于來朝覲見。宣帝不僅待他以“不臣之禮”,而且在其來時路上令數萬人夾道歡迎,又派騎兵萬餘人護送其返回。後呼韓邪單于幾次來朝,宣帝對其都禮遇有加,賞賜之物一次比一次多。

這種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得呼韓邪單于歸附之心更加堅定。而對於匈奴郅支部,漢雖未應其和親之請,然亦與之通關市。對其來朝進獻之禮,漢亦稍加賞賜,與之相當。

班固就宣帝時的一系列對匈政策曾高度評價:“兵家之策,惟在不戰。營平皤皤,立功立論。以否濟可,上喻其信。”

初元元年(前 48年),匈奴呼韓邪部民眾經濟生活陷入困境,元帝“詔雲中、五原郡傳榖兩萬斛以給焉”,以援助匈奴。後呼韓邪單于請和親,漢遣昭君出塞往結和親,此次和親完全建立在雙方友好和平的基礎之上。

西漢與匈奴關係的演變3——西漢後期漢匈和平共處

這一時期,西漢減少對匈戰爭,轉而以強大軍事力量震懾匈奴,對匈奴採取雙重戰略:軍事打擊匈奴郅支部,對呼韓邪部則不斷給予軍事支持與經濟援助,終使匈奴徹底分裂,勢力大為削弱,無法再與西漢抗衡,漢匈邊境得以安定,雙方開始和平共處。

漢匈頻繁戰爭給兩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和平,這是西漢中後期漢匈雙方進入和平共處階段的根本動力。

武帝之後,漢匈關係出現鉅變:由敵對狀態逐漸轉為和平共處。

漢匈戰爭在使兩族人民深受其難的同時,也令雙方統治階層俱感疲憊。武帝晚年罷屯田令,並下罪己詔;而匈奴又頻頻示好於漢,請和親,開關市,甚至出現內附現象。

此時的漢匈雙方,上至統治階層,下至人民大眾,皆嚮往和平安定。這有利於漢匈和平局面的出現,而雙方政策調整更進一步促進了這種局面的到來。

始元五年(前 82 年),昭帝罷儋耳與真番兩郡,西漢對外政策開始收縮。宣帝時,漢匈關係發生鉅變,西漢接受呼韓邪單于的內附稱臣,武帝以來漢對匈奴征服性戰爭收到成效,即“武帝之功,至宣、元而收”。

而“單于慕義,稽首稱藩”,雙方開始進入和平共處時期。漢匈邊境“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

西漢與匈奴關係的演變3——西漢後期漢匈和平共處

元帝時,漢匈和平友好關係進一步發展。公元前 33 年,呼韓邪單于向漢請和親:“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欣然應允,“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漢匈再次和親。

與以往和親不同的是,此次和親是和而又親,它不再是漢匈政權間的一種單純外交政策,而是雙方一種民族友好政策。

這從雙方對昭君出塞的重視情況中可見一斑,如呼韓邪單于號昭君為“寧胡閼氏”。

1954 年出土於內蒙古包頭市屬西漢後期的陶片瓦當上刻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祝詞,更反映了漢匈間真正意義上的和平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