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道巷出发 到白云寺参青云

从官道巷出发 到白云寺参青云

从官道巷出发,沿着古老的通京大官道往东爬行十余公里,有一个只有200余人的小村子叫南要店村。这是一个与古官道密切相连的村子。古时政府在官道上大约五十里左右设一个驿站,是快车快马半天的时间,正好供行人或中午用餐,或晚间投宿。南要店村西距王湖驿二十来里,东距什贴驿十大几里,正好在两个古驿站的半中腰,按古代的交通条件全凭人畜步行来算,走上二十来里,就该打尖歇脚了。于是就有民间人士看中商机,在这里开客舍为过往行人提供休憩的场所。古时驿站是官方在官道上办的大型接待机构,民间开办的小型客舍是只能称为“店”,不敢称为“驿”的。因这样的小店开在王湖驿和什贴驿的半中腰,所以就叫作腰店;又因为这样的小店在官道耩儿的南北两边各有一处,便叫作南腰店和北腰店。久而久之,小店便壮大为小村了,于是就有了北腰店和南腰店两个村子。后来,不知何时,人们在书写时懒得写“腰”字左侧的那个“月”字,便省笔为“要店”了。笔者“腰店”之名,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信口胡诌,而是言之有据。南要店村的白云寺里有一通乾隆年间新建乐楼的残碑,碑上言之凿凿“南腰店北有

白云寺”。

从官道巷出发 到白云寺参青云

据资料载,白云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年(1403)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曾是古官道上的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据当地民间传说,因为白云寺的菩萨十分灵验,建寺以来,不管是官员、商人,还是上京赶考的举子从这条官道上经过时,都要在此下车礼佛,敬香许愿,各有所求。起因是明朝嘉靖年间,榆次的一个举子进京赶考路过南腰店白云寺门前时,本来晴好的天气,却突然飘来一团乌云,倾刻便大雨如注。着急中他只好跑到白云寺山门廓檐下暂避。可怪的是,他一到山门之下,大雨便停了。马上又是艳阳高照,蓝天白云。遇此奇事,他不由得心想:莫不是有神佛点化与我?于是他便踱入寺内,在文殊殿前虔诚地焚香,求文殊菩萨保佑他此去进京赶考能金榜题名。就在他祈祷完准备离开寺院时,寺院的住持走到他身边问他,你是要进京赶考的举子吧?他回答说,是。住持慈祥地看着他说:今日礼佛白云寺,何愁他日不青云!他告别白云寺后,在北京的殿试中不但高中进士,而且同年就步入仕途,先后任过县令、巡抚、大理寺卿、工部侍郎、户部尚书等官职,可以说是步步高升,青云直上。赶考成功后,这位举子不望佛恩,隆重地到白云寺还愿。从此,白云寺名声大震,成为赶考举子们心目中的圣地,成为古官道上的一颗明珠,进京赶考的举子们从此路过时,一定要进去朝拜,而且往往如愿以偿。白云寺的香火一直旺盛了数百年。清朝灭亡封建社会结束后,由于时代变迁,官道被废弃了,白云寺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后来,由于连续多年的战乱和兵燹,再加上“文革”浩劫,白云寺佛毁碑残,殿宇坍塌,几成一片废虚。这一宝贵的历史建筑,眼看就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湮灭了。

从官道巷出发 到白云寺参青云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后的中华大地现出一片国富民强,政通人和的兴旺景象,随着我党宗教政策的放宽,当地宗教界和民间恢复白云古寺的呼声日益高涨,但苦于没有资金,一时难隧众愿。农历辛卯年(公元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成功人士的鼎力襄助下,复建白云寺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八个月的紧张施工,恢复旧制。其后,又用两年的时间,在原址的西侧扩建了寮房和诵经堂两处院落,使这座古刹重放异彩。现在,白云寺是政府批准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寺内的住持远闻法师是远近闻名的诵经高手,更使白云寺成为善男信女和芸芸众生的向往之地。另外,白云寺还是山西大德晋茶文化研究院确立的禅茶文化基地,信众和游客到了白云寺,还可以体验正宗的禅茶文化。

从官道巷出发 到白云寺参青云

从官道巷出发 到白云寺参青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