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之王”李嘉誠:我比較保守,只投了1億到比特幣

“抄底之王”李嘉誠:我比較保守,只投了1億到比特幣

5月10日,香港“超人”李嘉誠正式退休的日子終於來臨。而李嘉誠一手建立起來的長和系商業帝國,也將由他的長子李澤鉅全權接手,李澤鉅將成為長和集團新一任的主席。

被問到如何安排退休的生活時,李嘉誠說,“我要去旅行了,今天我就要旅行。”而今天,在股東會上,李嘉誠表示退休後會如常上班,只是擔任不同的工作範疇,或許,退而不休才是李嘉誠真正的選擇。

而隨著區塊鏈的火爆,最近媒體也扒出了李嘉誠早於2013年就開始佈局區塊鏈的投資。不得不說的是,這位華人首富的眼光確實有異於常人,有其獨到之處。

文/浮生

01

“抄底之王”李嘉誠

李嘉誠出身貧寒,如今是華人首富,被稱為李超人。時勢造英雄,來概括他的人生過往,可謂十分恰當。看一下他長達50年來的4次歷史性大抄底,就明白李嘉誠名不虛傳,每一步都踩到時代的風口之上。不愧是最善於捕捉時代契機的企業家。

1965年香港發生動亂,房價陡降,人人持幣觀望。不少房產企業破產停業。然而李嘉誠判斷,香港終究還是地少人多,地產肯定是歷史潮流。三年後,香港政府為保社會穩定,強勢介入房地產市場,香港經濟全面復甦地皮和樓宇價格翻了幾番。

“抄底之王”李嘉誠:我比較保守,只投了1億到比特幣

1973年,中東戰爭和石油危機爆發,石油價格猛漲,香港經濟再次陷入低迷,香港地皮步入地點。李嘉誠悄悄收購九龍倉的股票,準備開發九龍倉囤積的大量香港黃金地皮,同時,一不做二不休,還大量低價購入偏遠地區的地皮。

雖然最後李嘉誠吞下苦果,收購九龍倉失敗。但是船王包玉剛施以援手,並接手了李嘉誠的九龍倉股票,李嘉誠賺到了5900萬而全身而退。靠這筆鉅額現金,他以低於市場價一半,而且只需要暫支付20%現金的價格,接手了和記黃埔的39.6%的股份。成為第一個拿下香港英資大企業的華人富豪。這個優惠舉措,也是他跟船王包玉剛交易的條件。這成為了國人商戰經典。

“抄底之王”李嘉誠:我比較保守,只投了1億到比特幣

1986年,國際油價暴跌,每桶逼近10美元。李嘉誠買下加拿大石油巨頭赫斯基能源95%的股權。經過十幾年苦心經營,李嘉誠將赫斯基重新在多倫多證交所上市,全線飄紅,石油價格也水漲船高,李超人獲利豐厚。

90年代,李嘉誠開始抄底歐洲,買下歐洲第三移動通訊商orange,經營高效,從而擺脫債務危機,10年後,賣掉時成交價格達到了令人咂舌的1600億元。成為其個人最掙錢的一筆交易。

97年,香港迴歸大陸。臺資、英資、港資企業紛紛逃離香港,港人移民加拿大、澳洲,李嘉誠則堅信香港迴歸,經濟潛力無限。而後東南亞金融危機,祖國對香港承諾將出手相助,最終成功擊退索羅斯的資本大鱷的攻擊,經濟再次騰飛,李嘉誠再次證明了其歷史巨人的眼光。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歐洲也陷入經濟泥潭。李嘉誠全面轉向投資,僅在英國的投資就達到3900億。如今,他已控制英國天然氣近三成市場、電力分銷四分之一市場和供水約5%的市場,被金融時報驚呼要買下了整個英國。

“抄底之王”李嘉誠:我比較保守,只投了1億到比特幣

可以看到,每次李嘉誠抄底,看的都不是價格,而是整個全球經濟大勢,政治抉擇。看清政策,穩健經營,也是拓天速貸的運營原則,拓天速貸專注於房產、車輛抵押借款的投資項目,立足小額分散。一直努力提升的風險控制和信息披露能力,緊跟國家政策方向,順應時代,力求為用戶提供安全、放心的投資環境。

李嘉誠旗下的公司,堅持長線經營策略,經濟低潮時買,高潮時賣,在週期之內,都是隻租不賣。十年不出單,一單吃十年,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筆,時勢造英雄,也需要英雄能夠把握時勢,認清世界經濟棋局,這一切都跟李嘉誠的天分和努力分不開的,這才造就了財富神話。

02

李嘉誠:我比較保守,只投了1億到比特幣

李嘉誠在今年年初的晚宴致辭中談及近期熱爆的比特幣時,李嘉誠曾表示,自己較保守,認為比特幣(Bitcoin)有風險,只在2014年投資了1個多億港幣到比特幣終端市場。

有據可查的是,李嘉誠在2013年確實投資了一家比特幣公司。2013年12月27日,據香港《南華早報》英文版報道,億萬富翁李嘉誠通過旗下風投公司Horizons Ventures投資了美國比特幣支付初創公司BitPay,投資數額不詳。

“抄底之王”李嘉誠:我比較保守,只投了1億到比特幣

Horizons Ventures翻譯成中文是維港投資,屬於李嘉誠的旗下投資基金,用於投資高科技領域,周凱旋(Solina Chau)是主要管理人。在知乎上,署名周凱旋的網友用繁體字對此事做了回應:

到了2014年5月,《南華早報》報道,李嘉誠通過維港投資繼續對BitPay投資,文章中稱,“新增投資總額並未對外公開,但是外界認為將達到過億港”。此前,BitPay已經通過A輪融資籌集了3000萬美元。

據此推斷,李嘉誠在2014年投資1億多港幣到比特幣終端市場,應該指的是對BitPay的投資,而非一些文章中所說的直接購買比特幣。據瞭解,Bitpay成立於2011年,功能類似於比特幣“支付寶”。該公司網站稱,其目標是“讓比特幣成為每個商家最喜歡的支付方式”。

比特幣從誕生之初就一直飽受爭議,在中國,2013年12月,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步關於虛擬貨幣的政策,稱“比特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考慮到法律風險,李嘉誠自然不會直接購買比特幣,而是選擇投資為比特幣使用者提供服務的公司。按照曾經參與設計香港匯率制度的香港首席經濟學家約翰·格林伍德(John Greenwood)的說法,“在淘金熱中,鎬和鐵鍬供應商會賺錢。”

“抄底之王”李嘉誠:我比較保守,只投了1億到比特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