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流沙河”就是張掖的“大沙河”

《西遊記》第二十二回有這樣的描寫:唐僧師徒三人行過黃風嶺,來到一片平陽之地,只見一道大水狂瀾,渾波湧浪,師徒們驚歎不已。但見岸上有一塊石碑,上有三個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四行真字:“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這是小說中對流沙河的描寫,小說是可以虛構故事情節的,更何況是神話小說,人們當然不會以此去現實中也尋覓那寬800裡的流沙河。不過,眾所周知,《西遊記》以唐代玄奘法師赴西天取經的經歷為藍本,在《大唐西域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作品的基礎上,經過整理加工最終寫定。所以,《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在編寫小說中,虛構誇張的成分固然少不了,但許多情節,包括人物、地名在現實中還是有跡可循的,在西北有關的典籍中,確實有較多的關於“流沙河”的記載。

目前我國被稱作“流沙河”地方有五處:西雙版納的流沙河,四川省漢源縣的流沙河,河南省內唯一的內陸復航河——周口流沙河,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部焉耆回族自治縣的開都河(古稱流沙河),和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境內的大沙河(古代也稱流沙河)。由於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行程所限,他往返均未經過西雙版納、四川、河南這三地,所以可以排除《西遊記》中描寫的“流沙河”當與這三處無關。事實上,許多學者的確認為《西遊記》中描寫的“流沙河”就是張掖的“大沙河”,(姑且稱為“張掖說”)或是新疆的開都河。(姑且稱為“新疆說”)

認為《西遊記》中描寫的“流沙河”就是張掖的“大沙河”的,主要是張掖市“西遊記研究會”以任積泉先生為代表的一些本土專家和學者。其主要依據是:1.唐僧西天取經往返都經過張掖,因而在張掖留下了許多和“西遊記”有關的遺蹟、和歷史文化,包括壁畫、寶卷、戲曲、民間社火、民間故事、地名等內容。2.“流沙河”、“弱水”、“黑河”、“黑水河”、“流沙”這幾個地名在《西遊記》中曾多次出現,它們其實就是張掖的母親河——黑河的別稱,是不同歷史時期對張掖境內同一條河流或者同一條河流的幹流以及若干支流的不同稱呼。在《西遊記》中,以上五種稱謂相互使用。3.甘州區博物館中現存有發現於西夏大佛寺臥佛腹內的一塊銅牌,兩塊鐵牌。其中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四月的《大佛寺震旦國碑記》銅牌中記雲:“震旦國張掖郡流沙河有迦葉佛遺蹟,大夏建”。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重建臥佛鐵牌銘記》鐵牌中記雲:“震旦國張掖郡流沙河有迦葉遺蹟,大夏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維修臥佛塑像碑記》鐵牌中也記雲:“大清國陝西甘州敕賜洪仁寺。古記雲:流沙河地界張掖郡有迦葉遺蹟,大夏建”。另外,根據關資料記載,在臨澤境內的黑河岸邊的確曾有一塊石碑,上書“弱水三千裡,自古無人煙”。在黑河東岸,早年也有塊石碑,上刻“通天河”三個大字,下有兩行小字,右為“徑過八百里”,左為“亙古少人行”。這些文物記載說明張掖“流沙河”古已有之,且這些文物記載中“流沙河”的情形與小說《西遊記》中描寫的頗為相似。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的大沙河,古稱哱羅河,清代稱響山河,又名梨園河,大沙河是梨園河出山入川后的別稱。這麼多的名稱,其實就是一條河流在不同的歷史和流段的不同叫法。這條河源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鍋蓋溝,自孤山子入臨澤縣境。由於上游河道曲折,水流湍急,攜帶著大量的泥沙,入川后因河道平坦,大量的泥沙開始沉積,因此稱為“流沙河”,簡稱沙河。又以其主河道與小沙河相對,稱大沙河。它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最大支流。

大沙河歷史悠久,據《創修臨澤縣誌》載:“響山河在縣城(今蓼泉)南九十里,又名梨園河。源出祁連山阿吉峽,匯合番地多流數泉,東北流經八個家、羅兒個家、大頭目家等牧地,折北由梨園口出,經沙河鎮,至鴨暖鄉注入黑河。威狄(新華)鄉及沙河之化音、輔加等渠,均籍灌溉。泛時可運巨木;冬季結冰,河水則幹;夏秋以後,山洪暴發,輒阻行人;雨過天霽,洪水即幹。河底卵石,下流系細沙”。“奔雷墜石,震撼天地。迥異常觀,一白無際”,這是清代邑人申緬胥的《響山夏漲》所記載的內容。其實,今天的大沙河早已沒有這樣的水勢了,但是每每讀到這首詩,總是被昔日大沙河的浩蕩和奔流所感染。古人《沙河春望》有“西望沙河春興長,百般紅紫鬥菲芳。蝶銜葩蕊蜂銜粉,近是園林遠是莊。柳暗前村籠宿靄,花明曲塢映朝陽。此間行樂何如也?應覺他鄉勝故鄉。”的詩句,僅寫沙河美景,一派田園風光,從中我們已經看不出《西遊記》中所描寫的“大水狂瀾,渾波湧浪”的那種浩渺和氣勢了。

《西遊記》有兩處出現了八百里的大河,一處是沙僧皈依前做妖怪時呆的流沙河,“徑過有八百里之遙”、“鵝毛也不能浮”;另一處是要吃童男童女的靈感大王所居的通天河,號稱“徑過八百里,亙古少人行”。似乎有點怪異,有寬達八百里的河嗎?其實所謂的“河”,就是玄奘穿越的八百里大流沙。《西遊記》中的流沙河、通天河其實就是八百里大流沙——今天的莫賀延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