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被日軍強大的機槍火力網壓制,苦惱幾天後事情有了起色

1942 年 12 月 25 日聖誕節,第 132 步兵團三營的戰士們沒空和聖誕老人打招呼了。早上 0930 時,三營下轄的三個連向 31 高地與 27 高地之間的區域發起進攻,但是美軍並不瞭解日軍的部署。

七、等候多時

美國陸軍被日軍強大的機槍火力網壓制,苦惱幾天後事情有了起色

九七式迫擊炮(九七式曲射歩兵砲,Type 97 81 mm infantry mortar)於 1937 年服役,是廣泛裝備日本陸軍的輕型火力支援武器。它雖然射程不足 3 千米,但是它拆卸簡單,重量較輕,為 67 千克,是陸軍進行機動不可或缺且好攜帶的步兵武器。

美國陸軍被日軍強大的機槍火力網壓制,苦惱幾天後事情有了起色

相比之下,九四式迫擊炮(九四式軽迫撃砲,Type 94 90 mm Infantry Mortar)的重量達到了 159 千克,雖然不好拿,但對於準備再奧斯登山玉碎的日本陸軍士兵用作定點防禦,還是非常划算的選擇,畢竟它的最大射程比九七式要遠 1 公里左右。

日軍在此地大約駐有 500 至 800 人不等(根據不同來源),主力部隊為第 38 師團下轄的第 228 聯隊第二大隊、第 35 旅團下轄的第 124 聯隊第二大隊以及來自原先部署在瓜島上的第三吳市特別海軍陸戰隊(28 人左右),前兩隻大隊分別由稲垣武義少佐(Maj. Takeyoshi Inagaki)西畑善七少佐(Maj. Zenshichi Nishihata)指揮。日軍除了配備迫擊炮和機槍這樣的輕型火力外,藥品和食物已經嚴重不足,但是這絲毫並沒有動搖他們的作戰精神,因為第 38 師團的指揮官佐野忠義在 25 日通過無線電答應守衛部隊,會有來自空中、海上和陸上的援軍到達,但同時他也要求守備部隊進行決戰。

而美軍方面對於岐阜要塞的情報幾乎沒有,日軍原先密不透風地在此地修築工事,加上卡爾森巡邏隊當時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和精力進行偵察,使得美軍對該處的日本守軍知之甚少。美軍的迫擊炮火力在密林中支援效果較差,只有 105mm 的榴彈炮發射的炮彈才可以對近地面的部隊造成較大地殺傷,但同時也只有直接命中日軍的工事,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壓制對手。

美國陸軍被日軍強大的機槍火力網壓制,苦惱幾天後事情有了起色

這是一張從 44 高地由西向東拍攝的照片,是由一架前去補給的美軍偵察機曝光得到。遠處兩個荒蕪的小山分別為 31 高地和 27 高地,岐阜要塞就躲在兩個高地間緻密的叢林中,而前景荒蕪的 44 高地右處,能看到日軍迫擊炮炮擊產生的火焰(白色塊狀區域)

八、陷入泥潭

面對事先有準備的日軍防線,美國陸軍只能漸漸地在炮火和空中支援的幫助下,摸索前進。1942 年 12 月 25 日早上 0930 時,在 60mm M2 迫擊炮的掩護下,第 132 步兵團三營的三個連向 31 高地和 27 高地之間的叢林地帶行進。美國陸軍從未在如此多石、嶙峋的地帶戰鬥,並且還要不斷地應付突然發現的日方機槍陣地。到了下午,三個連的部隊因為日方連續的機槍火力壓制,而完全喪失機動性,雖然有部分巡邏隊嘗試從側翼包抄,但隨即就被另一個機槍火力網所覆蓋。當天,三個連失去了 3 名軍官和 9 名士兵,16 人受傷。由於美軍仍然不知道岐阜要塞的外圍輪廓,而在偵察前進的同時又要極力避免傷亡,因此營部指揮官命令 26 日的進攻行動由三營負責主攻,一營負責照顧三營的左翼,前往三營進攻地點的南部一公里處找尋岐阜要塞的側翼,且兩個營的進攻一定得等待友軍榴彈炮的強大火力支援。

10 月 26 日,在美軍榴彈炮和空中投彈之後,三營再一次向 31 高地和 27 高地之間的位置前進,K 連走右路,I 連走左路,L 連做預備隊(注意二戰美軍是沒有 J 連的,因為 J 和 I 在書寫上太過相同,容易出錯)。與此同時,一營的 C 連則負責一營後部的安全,在 29 高地和 30 高地附近殿後,B 連嘗試向東邊尋找岐阜要塞的防禦缺口。

然而,26 日的進攻在三營來到 25 日的推進地點時,又被日軍的機槍打停了。下午 1600 時,營部命令一營和三營的部隊建立防線,當天日軍死亡 9 人,三營死亡 5 人,傷 12 人,但是岐阜要塞的大致輪廓他們都還沒搞清楚。雖然美國陸軍的推進迫使日軍失去了觀察倫加防禦圈的重要高點,但是岐阜要塞的防線並未被美軍所撼動。

27 日,美軍動用三營和一營共同向南發動進攻,但再一次被日軍的機槍壓制,一營還因為在叢林裡迷路,在紮營的時候導致美軍的防線過窄,人員與裝備扎堆的情況。到了 28 日,第 132 步兵團的巡邏隊們依舊在探知岐阜要塞的輪廓,就當天的信息得知,岐阜要塞的東部防線並未延伸到 30 高地,至於該地區到底有多少個日軍碉堡,他們仍然不知道。當時的美軍雖然配備了炸藥,但在爆破碉堡之前,卻因為距離過長及日軍機槍火力過猛,而無法讓炸藥準確投進機槍掩體。美軍當時也並未廣泛裝備火焰發射器,因此面對這樣的目標,只有看 105mm 榴彈炮彈著點的運氣了。

美國陸軍被日軍強大的機槍火力網壓制,苦惱幾天後事情有了起色

岐阜要塞防線中日軍佈置的機槍碉堡(左後處)和防線入口(右前處),類似的碉堡在岐阜要塞周圍佈置了接近 50 處。機槍掩體被大量的植被覆蓋,又巧妙運用光線,使得美軍在白天很難發現開槍的火焰。

美國陸軍被日軍強大的機槍火力網壓制,苦惱幾天後事情有了起色

岐阜要塞佈置的另一種機槍掩體,在畫面右前處,能看到日軍早前用成捆地樹幹作為掩體的天花板,能夠防止美軍炮火的間接打擊。畫面中部分樹幹已經摺半,且周圍的植被較為稀疏,可以判斷美軍的炮火先前已經覆蓋附近區域。

John B. George 認為,當時的美軍炮火對於巨大的叢林植被後的日軍掩體不起作用,同樣如果炮兵不採取 TOT 戰術,日軍的機槍手將不會受到美軍炮兵的致命影響

正愁著怎麼辦的時候,29 日一營的 8 人巡邏隊帶來了好消息。他們在 29 高地正南 1.4 公里的位置發現了一個可以到達 27 高地的位置。並且,在通往那個位置之前,可以避開岐阜要塞已知的東部防線。當天,在哈蒙、佩奇、科林斯和塞布里將軍開完會後決定,雖然奧斯登山的日軍據點防禦極為堅固,但為了次年一月的大反攻,第 132 步兵團必須除掉岐阜要塞的敵軍。為此,第 132 步兵團的三營將做如下部署:

1,三營的部隊依舊在 31 高地的南側向岐阜要塞發動進攻

2,一營的部隊必須要將戰線拉寬,前進到 30 高地的南部,再向西對岐阜要塞的東部防線發起進攻

3,二營則從遙遠的“賴特之路”趕來,從 11 高地向南,繞過岐阜要塞的東部防線,從 27 高地的東南側向 27 高地發動進攻。

4,所有部隊發動進攻的時間預定在 1943 年 1 月 1 日早晨 0630 時

得了,新年第一天就得大沖鋒,真是苦命,但總歸事情有了點起色,為了陸軍進攻的順利,“仙人掌航空隊”和陸軍炮兵、海軍陸戰隊炮兵都會參與此次作戰,並會全力支援。

截止到 12 月 30 日,第 132 步兵團在奪取奧斯登山的戰鬥中,已傷亡 313 人(包括非戰鬥減員)

九、提提神兒

由於第 132 步兵團接近兩週以來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士兵的戰鬥精神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二營率先偵察過他們要發動進攻的地點,發現自身要穿越長達 5.5 公里左右幾乎垂直的陡坡,這給這些普遍得了瘧疾的士兵蒙上了又一層陰影。1943 年 1 月 1 日上午 0630 時,第 132 步兵團並未照常發動進攻,而是因為二營在“賴特之路”上堵了,於是三個營準備在次日清晨發動進攻。

除了個人的力量外,倫加防禦圈西線的炮兵也為此次行動做好了準備。第 247 野戰炮兵營的 105mm M2 榴彈炮目的除了讓戰士們心理放心外,更重要的是近距離地對岐阜要塞的大致地形和部署進行拍照偵察,並及時告訴陸軍的偵察兵。另外,為了給陸軍加油打氣,除了二營迎來了新的指揮官

喬治·費裡中校(Lt. Col. George F. Ferry)外,原先得了瘧疾撐不住的第 132 步兵團的總指揮官也被換了。新來的長官為亞歷山大·喬治上校(Col. Alexander M. George),他到來的第一天(也就是 1 月 1 日)就為戰士們加油打氣,並且親身示範。

親身示範什麼呢?

喬治上校給陸軍士兵親身演示:日本軍人的步槍是打不中移動靶的。

為此,他穿著短褲和軍帽,身上拿著兩隻 .45 M1911 手槍,加上挎著的 M1 加蘭德步槍,親身到最前線與日本士兵接觸。一些士兵還不知道這位新來的人到底是新兵還是指揮官,連喊趴下臥倒,但是喬治上校不以為然。他給三營和一營的士兵成功示範了自己是如何快速移動,而輕鬆躲過日軍的步槍子彈的。這件事過後,似乎這位新到的長官贏得了一些尊重,也間接幫助一些士兵走出了前兩週的戰鬥陰影。

除了個人的力量外,倫加防禦圈西線的炮兵也為此次行動做好了準備。第 247 野戰炮兵營的 105mm M1A1 榴彈炮、陸戰二師十團三營的 75mm M1A1 榴彈炮和剛來的第 25 步兵師(25th Infantry Division)第 90 野戰炮兵營(90th Field Artillery Battalion)

B 連的 155mm M1918 GPF 榴彈炮將會對日軍陣地進行狂轟濫炸,其火力密度將會遠遠超過之前的戰鬥

美國陸軍被日軍強大的機槍火力網壓制,苦惱幾天後事情有了起色

部署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美軍 155mm M1918 GPF 榴彈炮,是美軍 155mm M1“長腳湯姆”("Long Tom")於 1942 年 12 月在北非服役之前的主力型號,由法國人設計,服役於一戰,補足了一戰結束至 1942 年之間,美國陸軍缺乏大口徑重炮的空白。

1943 年 1 月 2 日早晨 0630 時,美國陸軍的第 132 步兵團發動了進攻。

1)Stanley Coleman Jersey 著,Hell's Islands: The Untold Story of Guadalcanal.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年出版, ISBN 1-58544-616-5

2)Gordon L. Rottman 著,Japanese Army in World War II: The South Pacific and New Guinea, 1942–43. Osprey 出版社 2005 年出版, ISBN 1-84176-870-7

3)Frank O. Hough,Verle E. Ludwig,Henry I. Shaw 合著,Pearl Harbor to Guadalcanal,History of U.S. Marine Corps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第一卷,IBIBLIO 網站

4)John L. Zimmerman 著,"The Guadalcanal Campaign",Marines in World War II Historical Monograph 1949 年出版

5)John Miller Jr. 著,Guadalcanal: The First Offensive,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5 年收錄,CMH Pub 5-3

6)歩兵第二二八連隊史,歩兵第228連隊史編纂委員會 1973 年 8 月 19 日發行

7)Henry I. Shaw 著,First Offensive: The Marine Campaign For Guadalcanal,美國海軍陸戰隊歷史中心 1992 年出版

8)John B. George 著,Shots Fired In Anger: A rifleman's view of the war in the Pacific, 1942–1945, including the campaign on Guadalcanal and fighting with Merrill's Marauders in the jungles of Burma(這書名老長老長了)美國全國步槍協會 1981 年出版, ISBN 0-935998-42-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