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身邊——百歲老人的剪紙人生

2008年夏,在非遺田野普查中,我們見到了91歲的劉儒琢老人,他住在西張村鎮水餚村東的地坑院裡。

地坑院是南離宅,12孔窯洞,門洞在東面正中間。靠著右手的拐窯,有一口水井,還能正常使用。這讓我們很好奇,因為當時地坑院的水井都廢棄不用了。

老人的侄子也七十多歲了,他從井裡絞了兩桶水,讓我們拍照,遺憾的是,那些照片丟失了!

非遺在身邊——百歲老人的剪紙人生

劉儒琢老人住的地坑院

非遺在身邊——百歲老人的剪紙人生

正中的是出入院子的門洞,裡面一側有水井

老人住在北面正中間的窯洞裡,窯洞前用油氈搭個簡易飯棚,放著造型別致的小鍋頭,天熱的時候,他就在外面燒火做飯。窯洞裡傢俱很少,收拾的也還算乾淨。

91歲的老人,個頭不高,精氣神很足。腰微馱,一笑,露出兩個僅剩的門牙,十分可愛。

老人很講究禮數,我們在地坑院崖邊上,和院裡的他,打招呼,他一邊答應著,一邊順著門洞坡上來迎接我們。

非遺在身邊——百歲老人的剪紙人生

老人熱情地走上門洞坡迎接我們

下到院子裡,我們說明來意,想看看他剪的花。他把我們讓到窯裡坐下,自己去到西南窯,取出一疊用煙盒紙剪的窗花。由於窯洞潮溼,這些窗花已經有點發黴,粘在一起了。老人小心翼翼地一張一張揭開,擺在炕上。

非遺在身邊——百歲老人的剪紙人生

老人剪的小鳥

五顏六色的小窗花,多是花鳥蟲魚,個個形態飽滿,線條流暢,張力很強。尤其是小鳥,眼睛很大,腹部闊圓,昂頭向上,充滿動感。他 的黑色窗花,線條簡潔,主題突出,陪襯極少,體現了傳統作品的原汁原味。

非遺在身邊——百歲老人的剪紙人生

造型獨特的窗花小鳥

劉儒琢老人,自幼就喜好美術、音樂,在上私塾和國民學校期間,常寫寫畫畫,自得其樂。十五六歲時, 跟著祖母學習剪紙,不久,便能佈置新房,書寫對聯, 是村裡公認的秀才。解放後,曾幹了一段民辦教師。後來,回家務農。

受南溝村剪紙藝人影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每到臘月,他也經常在街上擺攤賣窗花,每年能掙二三百元,一年的零花錢就足用不清了。據他說,給兩個孩子娶媳婦的化費,主要就是賣窗花的錢。

老人晚年信仰基督教,厚實的美術功底,使他能在民間傳統的剪紙圖案上,有所創新。除了窗花,他經常創作一些反映農村生活和宗教信仰的題材。如農夫耕田、農夫鋤草、葫蘆和十字架、葡萄和十字架等作品,這是其他民間剪紙藝人所不具備的。

非遺在身邊——百歲老人的剪紙人生

老人創新之作“老農夫鋤雜草”

他的剪紙,手法獨特,造型奇異。剪的黑色頂棚團花,石榴十分碩大,裡面籽的結構,直白地用剖視的手法,採用龜背紋的造型表現出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石榴蓮的蓮花,也和其他剪紙藝人不一樣,中間用粗狂簡單的線條連接,充滿原始神秘的色彩。藥葫蘆拉牡丹,葫蘆的下半部分也用剖視手法,將內部結構用外圓內方的古錢狀表現,充分展現了他奇妙的想象力。

非遺在身邊——百歲老人的剪紙人生

石榴籽構圖新穎

非遺在身邊——百歲老人的剪紙人生

放在旁邊的黑色剪紙“藥葫蘆”,葫蘆下部構圖是內方外圓的古錢幣

老人剪紙時,習慣唱著抗戰時期的《賣花生》小曲,一邊剪一邊唱,中間還穿插道白,雖然有些跑腔走調,含糊不清。但老人十分投入,把東北淪陷後,來河南賣花生姑娘的心酸艱難,基本上表現出來了。唱的時候,我留意到老人幾次用手擦拭眼角的淚花。

非遺在身邊——百歲老人的剪紙人生

老人唱抗戰小曲時,感情投入,不由掉淚

劉儒琢老人一生心胸豁達,性情平和,待人誠懇,與世無爭。雖然已經九十多歲了,卻沒有老態龍鍾之像,身板硬朗,耳聰目明,思路清晰,彬彬有禮。我發自內心地對他說,您能活到一百歲。老人不置可否,只是一個勁地點頭微笑。

他說,老了,不中用啦!剪花時,不能受旁人干擾,需要一個人靜靜地,慢慢來,不然,思想就模糊了,剪不成樣子。

非遺在身邊——百歲老人的剪紙人生

老人一個人靜靜地剪花

劉儒琢的地坑院,我去了很多次,每次老人都是從門洞坡上到場裡,迎接我們,走時,還執意把我們送到地坑院上面。雖然我們過意不去,多次勸阻,但老人認為迎送客人就必須這樣,這是禮節,疏忽不得!

遺憾的是,2013年,老人的生命定格在96歲上,沒能活到一百歲。他只是三門峽市級非遺項目——民間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顯然這是不夠的!

劉儒琢老人留給我們的除了精湛的剪紙藝術,還有那豁達無爭,彬彬有禮的儒雅風範。我想這也應該是非遺的品格所在吧。

非遺在身邊——百歲老人的剪紙人生

老人為我們展示他的剪紙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