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奔著出名去”的功利心

餘 霞

中國人在塞罕壩創造的生態奇蹟令全球矚目。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了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這話樸素直白,揭示的卻是至理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十年樹木”,試想,如果塞罕壩人的初衷是為名為利,又怎麼會選植樹造林這樣一條費時費力的艱難道路?好比一個人預期3年功成名就,結果要50多年後才被世人知曉,那他肯定半途就不幹了。只有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己之名,堅守純粹初心,甘於“自己栽樹,後人乘涼”,才會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業績寫在山川大地上,印刻在老百姓的心底。

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意思是說君子的遺恨是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們稱道。重視名聲,希望受到別人的關注、重視、尊敬、仰慕,是人之常情,並不是什麼壞事。但好名聲不是爭來的,也不是騙來的,而是通過做與之相稱的事贏得的。有德有才、出以公心、為民辦事、造福他人而贏得讚譽,這叫實至名歸、水到渠成。相反,如果求名的目的不純潔,求名的手段不正當,有譁眾取寵之心而無實事求是之意,無心無力幹實事,卻非要追求不相應的名聲,慼慼於默默無聞,汲汲於名利地位,就必然會弄虛作假、欺世盜名。

正所謂“求名心切必作偽,求利心重必趨邪”,現實中,一些黨員領導幹部沒有樹立正確的名利觀,沉溺於追名逐利,醉心於沽名釣譽,無異於“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以及“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獎狀一屋子,工作還是老樣子”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歪風等,多因此而起。

比如,有的人以名利得失為幹事依據,有利於積攢“升遷資本”的事就“主動作為”“積極作為”,反之就視而不見、搪塞推諉,熱衷於搞“短平快”,不願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有的人為了在上級面前掙“臉面”、博“好感”,只注重打造領導“可視範圍”內的項目工程,不考慮客觀實際,結果往往顧此失彼、按下葫蘆浮起瓢,造成工作被動;有的對工作不重實效重包裝,“兵馬”未動、“材料”先行,政策剛出臺“成效”就彙總好了,任務才佈置“成果”就整理好了,活動剛開展“經驗”就總結好了,不惜弄虛作假以博得虛名……

不求出名的塞罕壩人出名了,反之,那些“奔著出名去”、放不下功利心的人則註定不可能功成名就,還會因為弄虛作假而身敗名裂、為世人所唾棄。兩相比較,高下立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功成不必在我並不是消極、怠政、不作為,而是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後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不計較個人功名,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歷史沉澱之後真正的評價。因此,黨員幹部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都應堅守初心,堅定“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不務虛名、只做實功,把“不計當時譽、追尋千秋功”的要求落實到幹事創業中去,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政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