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為什麼要殺于謙?

才子情緣

于謙(1398—1457),字廷宜,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歷經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四位皇帝。

于謙的一生可高度概括為:對朱高力煦一罵成名;平反冤案,懲治惡史,百姓愛戴,為其立生祀;任河南山西巡撫,政績突出,被稱為“於青天”;夫人董氏病逝,一生無娶;領導北京保衛戰。

1449年土木堡之戰後于謙堅拒南遷,力擁景帝上位,全力抗戰,保衛了北京城,保衛了大明朝,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明英宗對如此功臣痛下殺手有以下幾點原因:

1、中國王朝自古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謙是景泰帝的權臣,英宗對他其弟恨之入骨, 再登皇位後必須打擊景泰舊臣。

2、土木堡之變導致22歲的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也先企圖用英宗要挾明朝,于謙朝堂上當眾高呼“社稷為重、君為輕”,拒絕和談並領頭擁立異母弟弟朱祁鈺上位。

3、明英宗被放回後被代宗軟禁7年,于謙支持並擁護朱祁鈺為皇帝。

4、于謙支持朱祁鈺廢太子朱見深,立代宗獨生子朱見濟為太子。

5、不殺于謙,奪門復位名不正,言不順。

于謙被殺罪名是“迎立外藩”。但迎立外藩是要用金牌召喚藩王入京的,而於謙沒動過金牌。於是英宗給安了個“意有之”的罪名殺掉了于謙。

于謙死後,明朝少一社稷臣,帝國國勢就此中衰,對士風臣心摧殘不可估量。文官集團逐漸結黨謀私、不顧國政的墮落之途,亦由此而發端。


美麗青春您真痘

背景一: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于謙擁立新帝,即景泰帝朱祁鈺,力排眾人南遷的決議,在大明精銳在土木堡消失殆盡的背景下,面對瓦勒進攻取得了勝利。

背景二:朱祁鈺病重,朱祁鎮回到大明後被囚禁於南宮,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奪門之變”後,朱祁鎮復位稱帝。

這時候,于謙的麻煩來了。



冤案的製造者:徐有貞。履歷:因助英宗復位有功,入內閣,兼兵部尚書。他以前因主張南遷(想著逃命),受人唾棄(故改了名字),而於謙主戰,反對南遷,對於謙懷恨在心,想置於謙於死地。雖大權在握,因於謙威信極高,為人清廉,找不到把柄。

被冤過程:徐有貞在英宗面前說于謙不願和談,擁力新君,應該殺。朱祁鎮:“謙實有功”。徐有貞卻說不殺于謙,此舉(奪門復位)無名。就這樣把于謙推上了深淵。給於謙定的罪名是“迎立外藩”。于謙入獄後,因為迎立外藩是要用金牌召喚藩王入京的,于謙沒動過金牌。於是徐有貞就給於謙安了個“意有之”的罪名。“莫須有”殺掉了岳飛,“意欲”殺掉了于謙。于謙兒子于冕被充軍。

被殺原因總結:

1.徐有貞方面,小人的推波助瀾,因個人為了報私仇,借刀殺人,借于謙擁立新君的行為,大肆渲染。

2英宗:受小人挑撥,為了給“奪門之變”找個正當的名義。

于謙的一生:出生於錢塘;對朱高力煦一罵成名;平反冤案,懲治惡史,百姓愛戴,為其立生祀;任河南山西巡撫,政績突出,被稱為“於青天”;夫人董氏病史,作詩《悼內》,在無娶;領導北京保衛戰;以“迎立外藩”被害。

從小滿懷以身許國之志,身居高位卻清廉正直。在國家最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于謙就這樣光明磊落的走完了一生。



後記:1于謙被殺後抄家,抄家的官員都很吃驚,一品的大官卻一貧如洗,

2英宗錯殺于謙後,沒有告訴孫太后,她知道于謙守住了大明的京城,于謙的功績。後來知道于謙被殺,哭了很多天,英宗後來後悔不迭。

3于謙被殺後,同僚不免心寒。連主掌吏部十四年的名臣王直都辭官回鄉。

4英宗兒子朱見深繼位後,為于謙平反。召回于謙之子。後明神宗對於謙敬仰有加,授予諡號“忠肅”。


鳶雪千尋X

為什麼明英宗要殺于謙,因為于謙“愛國而不忠君”!君=朱祁鎮。

當年土木堡之變,22歲的朱祁鎮被瓦剌抓了俘虜。瓦剌企圖和大明談條件,最起碼用皇帝換點錢吧。誰知道51歲的于謙竟然在朝堂上高呼“社稷為重、君為輕”,放著皇帝親兒子兩歲的朱見深不擁立,另找了弟弟21歲的朱祁鈺來繼位。此罪一。

雖然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但誰都沒想到他能活著回來。而且“北狩”一年就回來了。在討論是否把太上皇接回來的問題上,于謙堅持要接,但向朱祁鈺保證還擁護他為皇帝。此罪二。

誰都沒想到派出的和談使臣,直接就把太上皇帶回來了,弄得所有人都措手不及。不管朱祁鎮和朱祁鈺兄弟見面是什麼場景,但哥哥被弟弟給軟禁在南宮,進行了各種封鎖。基本的物質條件也很差,一直七年時間。對於這個狀況,于謙也沒說話。此罪三。

坐穩了龍椅的朱祁鈺,已經不顧及在南宮軟禁的哥哥,堅持要廢了侄子朱見深的太子名分,把繼承權給了獨生子朱見濟。在這個問題上,于謙最後也投了贊成票。此罪四。

冥冥之中,又是誰也沒想到,立為太子的朱見濟在第二年就死了,只有五歲。而朱祁鈺再也沒生兒子。幾年後,又病病殃殃。被軟禁了七年的哥哥朱祁鎮看到了機會,一些大臣也發現了機會,於是“奪門之變”成功了。廢了朱祁鈺的皇帝稱號,殺了于謙。

朱祁鎮對於謙一定是恨的,因為並不忠於他,至於“北京保衛戰”的功勞已經成為過去。于謙在朝廷的人緣也不會好,各派新勢力也都樂得皇帝把他給辦了。

對於皇帝來講,忠於大明只是必要條件,到底忠於誰才是充分條件。所謂後來的後悔,並不是內疚,而是使得自己名聲不好的託詞。咋麼辦,沒有好辦法。到了朱見深繼位,來個平反昭雪。把責任推到前朝某些大臣身上了事。 這就是帝王心術。


幾葦渡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7527642396990329240, "vid": "7ace6be20265467da322523510e86a29\

靈魂的感觸

被忽悠了,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讓英宗下定決心殺于謙,要不皇位就沒了。事實上不殺于謙英宗一樣能得到皇位。

一殺于謙是使自己奪門之變師出有名,因為于謙是景帝大臣,當年是他擁立景帝讓英宗當上太上皇的,二是殺于謙跟大明最後滅亡沒關係,即便於謙再世也不一定能挽救明末危局


Morning

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瓦勒想以此要挾大明投降,為了大明的基業,于謙馬上立了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使朱祁鎮成了死棋,毫無用處,瓦勒一看,完了,抓個皇帝沒用,養著還浪費糧食,便放了英宗,景泰帝朱祁鈺將英宗軟禁起來,誰知後來景泰帝病重,英宗又逆襲了,重新奪回皇位,對於廢帝之仇,他能饒了于謙嗎?


錦瑟888666

中國各個王朝自古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有幾個原因,1.舊臣會以老賣老不把新皇帝放在眼裡,為了皇權穩定必須換人。2新皇帝剛上臺對舊臣不熟悉但他對曾經太子府老臣熟悉,為了辦事更有效率也必須換人。3.舊臣在位期間長了必然互相結成朋黨對皇權構成危脅。回過頭來說于謙。他是景泰帝的重要舊臣。然明英宗對他弟弟恨之入骨。終於又奪得皇位,必須打擊景泰舊臣,那怕功勞再大也必須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